地下建筑挡土外墙结构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8985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20 02: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地下建筑挡土外墙结构体系,包括:挡土外墙及地下建筑主体,所述地下建筑主体的楼层板的端面与挡土外墙接触,在接触区域,挡土外墙与楼层板的端面之间设有用于使挡土外墙和楼层板在接触面所在的平面内可相对滑动的隔离滑动支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地下建筑挡土外墙结构体系中,在挡土外墙和楼层板的端面之间设有隔离滑动支座,既确保了挡土外墙承受的土推力可有效地传递到主体结构上,也能确保挡土外墙和楼层板之间可相对滑动,使挡土外墙的平面内刚度不能对地下建筑主体结构产生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下建筑挡土外墙结构体系
本技术涉及建筑
,特别涉及一种地下建筑挡土外墙结构体系。
技术介绍
地下车库等地下建筑,一般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外墙,兼作挡土外墙。大面积地下建筑一般会设置结构缝,将结构划分为若干更为合理的独立结构单元。结构缝的设置,地下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带部分挡土外墙的结构单元。同样,在坡地或山地建筑中,由于建筑对地形高差的利用,掉层、吊脚建筑的设计,也会出现带部分挡土外墙的结构。由于挡土外墙平面内自身的刚度极大,而且布置相对集中,使整体结构的刚度布置极不平衡,在地震作用下,刚度不平衡的结构将产生极大的扭转效应,会导致结构单元严重破坏。目前,解决挡土外墙刚度集中问题的方法有两个,分别是设置额外剪力墙方法和设置独立挡土墙方法。设置额外剪力墙,可以平衡结构总体刚度,但显然会增加额外的成本,并且由于建筑功能的需要,剪力墙设置部位一般会受到诸多限制,导致最终效果不理想。设置独立挡土墙可消除建筑外墙刚度集中的现象,但会加大土方开挖量,增加环境与建筑主体连接处的处理难度。最主要的问题是,为了尽可能地利用土地资源,建筑地下室外边缘距离建筑控制红线一般较近,难以满足设置独立挡土墙的距离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一种地下建筑挡土外墙结构体系,如何低成本且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条件下解决现有技术中挡土外墙刚度集中的问题。本技术的一种地下建筑挡土外墙结构体系,包括:挡土外墙及地下建筑主体,所述地下建筑主体的楼层板的端面与挡土外墙接触,在接触区域,挡土外墙与楼层板的端面之间设有用于使挡土外墙和楼层板在接触面所在的平面内可相对滑动的隔离滑动支座。其中,所述隔离滑动支座包括: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及位于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的间隔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安装在所述挡土外墙上,第二固定板安装在楼层板的端面。其中,第一固定板和间隔板的面积相同,大于第二固定板面积,且从侧向完全覆盖第二固定板。其中,在接触区域,挡土外墙面向楼层板的一侧设有凹槽,所述第一固定板和间隔板位于所述凹槽中。其中,所述间隔板为聚四氟乙烯板,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分别为钢板。其中,所述楼层板靠近挡土外墙一侧的端部设有伸出与楼层板同层的梁的挑耳,所述挑耳的端面与所述隔离滑动支座接触。本技术的地下建筑挡土外墙结构体系中,在挡土外墙和楼层板的端面之间设有隔离滑动支座,既确保了挡土外墙承受的土推力可有效地传递到主体结构上,也能确保挡土外墙和楼层板之间可相对滑动,使挡土外墙的平面内刚度不能对地下建筑主体结构产生影响。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地下建筑挡土外墙结构体系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中间层)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1中B处(顶层)的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实施例的地下建筑挡土外墙结构体系如图1~3所示,包括:挡土外墙1及地下建筑主体,地下建筑主体的楼层板2的端面与挡土外墙1接触,本实施例中,在接触区域,挡土外墙1与楼层板2的端面之间设有用于使挡土外墙1和楼层板2在接触面所在的平面内可相对滑动的隔离滑动支座。其中,挡土外墙1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挡土墙。本实施例的地下建筑挡土外墙结构体系中,在挡土外墙1和楼层板2的端面之间设有隔离滑动支座,既确保了挡土外墙1承受的土推力可有效地传递到主体结构上,也能确保挡土外墙1和楼层板2之间可相对滑动,使挡土外墙1的平面内刚度不能对地下建筑主体结构产生影响。本实施例中,隔离滑动支座包括:第一固定板4、第二固定板5及位于第一固定板4和第二固定板5之间的间隔板6,第一固定板4安装在挡土外墙2上,第二固定板5安装在楼层板2的端面。第一固定板4和第二固定板5承压,可传递土推力,间隔板6既传递土推力,又可确保两侧固定板能相对滑动,从而确保挡土外墙1和主体结构能分别自由变形。为确保地震作用下隔离滑动支座的有效性,两块固定板采用不等大设计,即第一固定板4和间隔板6的面积相同,大于第二固定板5面积,且第一固定板4和间隔板6从侧向完全覆盖第二固定板5,地震时的挡土外墙1和主体结构间可能出现的变形差,导致挡土外墙1和楼层板2之间上下左右移动,不等大设计使得第二固定板5在第一固定板4的范围内上下左右移动。为方便施工时模板的布设,方便挡墙混凝土的整体浇筑,本实施例采用内嵌式设计,在接触区域,挡土外墙1面向楼层板2的一侧设有凹槽,第一固定板4和间隔板6位于该凹槽中。本实施例中,间隔板6为聚四氟乙烯板,第一固定板4和第二固定板5分别为钢板。第一固定板4通过与之焊接的短钢筋在挡土外墙1中锚固,第二固定板5和楼层板2端部的钢筋焊接,从而将第一固定板4和第二固定板5分别固定在挡土外墙1和楼层板2的端面。例如:第二固定挡板5每隔200mm为一个焊接点与楼层板2分布钢筋焊接。本实施例中,楼层板2靠近挡土外墙1一侧的端部设有伸出与楼层板2同层的梁3的挑耳7,挑耳7的端面与隔离滑动支座接触,避免挡土外墙1传递的侧向土压力对主体结构的边梁产生不利影响。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建筑挡土外墙结构体系,包括:挡土外墙及地下建筑主体,所述地下建筑主体的楼层板的端面与挡土外墙接触,其特征在于,在接触区域,挡土外墙与楼层板的端面之间设有用于使挡土外墙和楼层板在接触面所在的平面内可相对滑动的隔离滑动支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建筑挡土外墙结构体系,包括:挡土外墙及地下建筑主体,所述地下建筑主体的楼层板的端面与挡土外墙接触,其特征在于,在接触区域,挡土外墙与楼层板的端面之间设有用于使挡土外墙和楼层板在接触面所在的平面内可相对滑动的隔离滑动支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建筑挡土外墙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滑动支座包括: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及位于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的间隔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安装在所述挡土外墙上,第二固定板安装在楼层板的端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建筑挡土外墙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第一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兵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卓创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