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板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36550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6 17: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风板控制装置,包括底座、风板、单片机以及分别与所述单片机电连接的按键模块、显示模块和电源模块;所述风板上设有角度传感器,所述风板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上设有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且所述第一风机的出风口正对所述风板的一侧壁,所述第二风机的出风口正对所述风板的另一侧壁,在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工作时,所述显示模块显示所述风板在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之间转动的角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能够有效地提高风板倾斜角度调节的准确率,并提高实验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风板控制装置
本技术涉及风板实验
,尤其是涉及一种风板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风板控制装置用于教学活动中的风力测试实验,通过设置在其两侧的风扇调节调节风速,以实现风板倾斜角度的调节。但是,市场上的风板控制装置结构简单,且制作成本较高,而且在实验过程中,一般通过人眼观察风板在角度指示计上的角度,以读出风板的倾斜角度,这样不仅容易导致实验数据误差大,而且实验效率低,不方便实验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板控制装置,以解决现有的风板控制装置通过人眼观察读出风板的倾斜角度,实验数据误差大,实验效率低的技术问题,以有效地提高风板倾斜角度调节的准确率,并提高实验效率。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风板控制装置,包括底座、风板、单片机以及分别与所述单片机电连接的按键模块、显示模块和电源模块;所述风板上设有角度传感器,所述风板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上设有分别与所述单片机电连接的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且所述第一风机的出风口正对所述风板的一侧壁,所述第二风机的出风口正对所述风板的另一侧壁,在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工作时,所述显示模块显示所述风板在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之间转动的角度。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按键模块包括按键控制板以及设于所述按键控制板上的用于调节所述第一风机的转速的第一按键、用于调节所述第二风机的转速的第二按键,所述按键控制板的输出端与所述单片机的控制端电连接,所述按键控制板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按键电连接,所述按键控制板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按键电连接。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按键模块还包括用于粗调所述风板在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之间的角度的第三按键,用于微调所述风板在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之间的角度的第四按键,所述按键控制板的第三输入端与所述第三按键电连接,所述按键控制板的第四输入端与所述第四按键电连接。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风板控制装置还包括声光报警模块,所述声光报警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单片机的报警控制端电连接。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角度传感器为MPU6050六轴角度传感器。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风板的材料为聚苯乙烯。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风板控制装置还包括电机驱动模块,所述电机驱动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单片机的风机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电机驱动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风机的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电机驱动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二风机的控制端电连接。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风板的一端设有摆动轴,所述底座上设有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所述摆动轴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座上,所述摆动轴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座上。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关于所述风板的一端对称。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底座上设有用于限定所述风板摆动角度阈值的第一限位支架和第二限位支架,在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停机时,所述风板的一侧壁抵靠在所述第一限位支架的端部上;或,所述风板的另一侧壁抵靠在所述第二限位支架的端部上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风板控制装置,包括底座、风板、单片机以及分别与所述单片机电连接的按键模块、显示模块和电源模块;所述风板上设有角度传感器,所述风板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上设有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且所述第一风机的出风口正对所述风板的一侧壁,所述第二风机的出风口正对所述风板的另一侧壁,在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工作时,所述显示模块显示所述风板在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之间转动的角度。通过所述单片机作为核心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转速,以使所述风板在所述底座上摆动;所述角度传感器可实时监测所述风板的摆动角度,并将检测到的摆动角度信息传输到所述单片机,由所述单片机进行处理并控制所述显示模块显示摆动角度的数据信息,用户通过所述显示模块可清楚地读出所述风板在所述底座上的角度,以进行相应的角度调节,从而有效地提高风板倾斜角度调节的准确率,省去了通过人眼观察数据的反复过程和时间,进而提高了实验效率。同时,用户可通过控制所述按键模块调节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转速,从而使得所述风板根据用户的需求摆动到一定的角度并保持固定,以达到实验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风板控制方法。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风板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风板控制装置的电路结构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风板控制装置的程序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见图1和图2,本技术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板控制装置,包括底座、20风板、单片机10以及分别与所述单片机10电连接的按键模块14、显示模块和电源模块19;所述风板23上设有角度传感器12,所述风板23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底座20上,所述底座20上设有分别与所述单片机10电连接的第一风机15和第二风机16,且所述第一风机15的出风口正对所述风板16的一侧壁,所述第二风机16的出风口正对所述风板23的另一侧壁,在所述第一风机15和所述第二风机16工作时,所述显示模块13显示所述风板23在所述第一风机15和所述第二风机16之间转动的角度。所述角度传感器12,用于检测所述风板23在所述第一风机15和所述第二风机16之间的摆动角度,并将检测到的摆动角度信号传输到所述单片机10;所述单片机10,用于接收和处理所述角度传感器12检测到的摆动角度的信号,并将处理结果传输到所述显示模块13,以及控制所述第一风机15和所述第二风机16的转速;所述按键模块14,用于触发所述单片机10调节所述第一风机15和所述第二风机16的转速;所述显示模块13,用于显示所述风板23的摆动角度;所述电源模块19,用于为所述单片机10提供电源。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所述单片机10作为核心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风机15和所述第二风机16的转速,以使所述风板23在所述底座20上摆动;所述角度传感器12可实时监测所述风板23的摆动角度,并将检测到的摆动角度信息传输到所述单片机10,由所述单片机10进行处理并控制所述显示模块13显示摆动角度的数据信息,用户通过所述显示模块13可清楚地读出所述风板23在所述底座20上的角度,以进行相应的角度调节,从而有效地提高风板23倾斜角度调节的准确率,省去了通过人眼观察数据的反复过程和时间,进而提高了实验效率。同时,用户可通过控制所述按键模块14调节所述第一风机15和所述第二风机16的转速,从而使得所述风板23根据用户的需求摆动到一定的角度并保持固定,以达到实验目的。在本实施例中,应当说明的是,所述单片机10为STM32F1系列单片机,所述单片机10以PWM方式控制所述第一风机15和所述第二风机16的电机工作,从而控制所述第一风机15和所述第二风机16的转速,所述风板控制装置的程序流程图如图3所示。所述单片机10通过所述角度传感器12检测所述风板23的摆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风板、单片机以及分别与所述单片机电连接的按键模块、显示模块和电源模块;所述风板上设有角度传感器,所述风板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上设有分别与所述单片机电连接的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且所述第一风机的出风口正对所述风板的一侧壁,所述第二风机的出风口正对所述风板的另一侧壁,在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工作时,所述显示模块显示所述风板在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之间转动的角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风板、单片机以及分别与所述单片机电连接的按键模块、显示模块和电源模块;所述风板上设有角度传感器,所述风板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上设有分别与所述单片机电连接的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且所述第一风机的出风口正对所述风板的一侧壁,所述第二风机的出风口正对所述风板的另一侧壁,在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工作时,所述显示模块显示所述风板在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之间转动的角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模块包括按键控制板以及设于所述按键控制板上的用于调节所述第一风机的转速的第一按键、用于调节所述第二风机的转速的第二按键,所述按键控制板的输出端与所述单片机的控制端电连接,所述按键控制板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按键电连接,所述按键控制板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按键电连接。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风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模块还包括用于粗调所述风板在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之间的角度的第三按键,用于微调所述风板在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之间的角度的第四按键,所述按键控制板的第三输入端与所述第三按键电连接,所述按键控制板的第四输入端与所述第四按键电连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板控制装置,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缪文南陈雪娇陈文深陈金浩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