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用极性测试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63987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6 17:01
一种通用极性测试电路,涉及电气试验领域,解决了现有电流互感器极性方法存在的可能无法准确测定、成本高、使用不便、需要交流220V电源支持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通用极性测试电路包括电池、集成电路、四个光耦、两个发光管、三个二极管、十一个电阻、五个电容、开关、接线端子。在测试时,输入信号经过二极管双向限幅和电容滤波,采用双电压比较器完成极性判断,采用光耦完成两只极性指示发光管的自保持和相互闭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线路简单、原理清晰、易于操作、工作可靠、体积小、成本低。电路灵敏度高、通用性强,电源使用9V叠层电池就可测定当前以及未来电网中所有变比电流互感器极性,还可测定电网中所有电磁式电压互感器以及变压器的极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通用极性测试电路
本技术涉及电气试验
,具体涉及一种通用极性测试电路。
技术介绍
电流互感器极性错误会造成继电保护误动、拒动事故,还会造成测量、计量失准。按照规定,电流互感器接入电力系统一、二次回路前应对其进行极性测试。目前普遍采用干电池和指针表来测定电流互感器极性,该方法主要是在电流互感器二次端子S1、S2间接入指针式万用表的电流档或电压档,将电流互感器一次端子P1、P2瞬间短接干电池回路,根据万用表指针偏转情况判断极性。其次是采用电流互感器综合测试仪来测定电流互感器极性。采用电池指针表测试来测定电流互感器极性存在的问题是:万用表指针偏转幅度小时间短,遇到大变比电流互感器时测定困难甚至无法测定。另外这种方法还有一个特殊要求,就是必须要用指针式万用表,不能用数字式万用表,因为数字万用表无法判断瞬变电脉冲方向。而采用电流互感器综合测试仪来测定电流互感器极性存在的问题是:仪器昂贵,大量作业单位难以配备;仪器笨重,运输使用不便;仪器使用时需要交流220V电源支持。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电流互感器极性方法存在的可能无法准确测定、成本高、使用不便、需要交流220V电源支持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通用极性测试电路。本技术为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的一种通用极性测试电路,包括:电池、集成电路、第一光耦、第二光耦、第三光耦、第四光耦、第一发光管、第二发光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开关、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的P2端、第二电阻一端、集成电路脚④、第三光耦脚③、第四光耦脚③、第二电容负极、第三二极管正极、电池负极、第一电容负极连接;所述电池正极、开关第一组切换接点中的常开接点、第九电阻一端连接;所述开关第一组切换接点中的公共接点、第二电容正极、第四电容一端、第八电阻一端、第二发光管正极、第二光耦脚④、第一光耦脚④、第一发光管正极、第七电阻一端、第三电容一端、集成电路脚⑧、第一电阻一端连接;所述第九电阻另一端与开关第二组切换接点中的常闭接点连接;所述第一电容正极与开关第二组切换接点中的公共接点连接;所述开关第二组切换接点中的常开接点、第三二极管负极、第十电阻一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另一端与接线端子的P1端连接;所述接线端子的S1端、第一二极管正极、第二二极管负极、第五电容一端、第十一电阻一端、集成电路脚②、集成电路脚⑤连接;所述接线端子的S2端、第一二极管负极、第二二极管正极、第五电容另一端、第十一电阻另一端、第三电阻一端、第四电阻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另一端、第三电阻另一端均与集成电路脚③连接;所述第二电阻另一端、第四电阻另一端均与集成电路脚⑥连接;所述第一发光管负极与第一光耦脚①连接;所述第一光耦脚②与第三光耦脚①连接;所述第三光耦脚②、第三电容另一端、第七电阻另一端、第五电阻一端、第二光耦脚③连接;所述集成电路脚①、第五电阻另一端、第三光耦脚④连接;所述第二发光管负极与第二光耦脚①连接;所述第二光耦脚②与第四光耦脚①连接;所述第四光耦脚②、第四电容另一端、第八电阻另一端、第六电阻一端、第一光耦脚③连接;所述集成电路脚⑦、第六电阻另一端、第四光耦脚④连接。进一步的,测试开始,将开关由位置0按至位置1,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路得电,此时,接线端子的S1端与S2端之间的电压为零,集成电路内的两个电压比较器同相输入端电位都高于反向输入端电位,两个电压比较器都输出高电位,第一发光管、第二发光管都处于熄灭状态;将开关由位置1按至位置2,第一电容通过第十电阻对第一光耦和第二光耦回路放电;接线端子的S1端、S2端的感应电压经第一二极管及第二二极管限幅、第五电容滤波后加到集成电路内两个电压比较器的输入端;若此时接线端子的S1端电位高于第一电阻和第三电阻连接点电位,则集成电路脚①输出低电位,第一发光管点亮发出绿光,同时第三光耦对第一发光管自保持,第一光耦对第二发光管闭锁,说明待测电流互感器极性标注正确;若此时接线端子的S1端电位低于第四电阻和第二电阻连接点电位,则集成电路脚⑦输出低电位,第二发光管点亮发出红光,同时第四光耦对第二发光管自保持,第二光耦对第一发光管闭锁,说明待测电流互感器极性标注有误。进一步的,测试结束,开关自复位至位置0,第一发光管、第二发光管自保持及相互闭锁解除,电池经过第九电阻、开关第二组切换接点SW-1中的常闭接点对第一电容充电,准备下次测试。进一步的,所述集成电路采用LM393P;所述第一发光管,Φ3,绿色;所述第二发光管,Φ3,红色;所述第一电容为1mF35V,电解;所述第二电容为1μF35V,电解;所述第三电容为1nF10V,涤纶;所述第四电容为1nF10V,涤纶;所述第五电容为100nF10V,涤纶;所述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均为10kΩ/0.25W;所述第三电阻、第四电阻均为100Ω/0.25W;所述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均为2kΩ/1W;所述第七电阻、第八电阻均为100kΩ/0.25W;所述第九电阻为200Ω/1W;所述第十电阻为2Ω/2W;所述第十一电阻为68kΩ/0.25W;所述第一光耦-第四光耦均采用P521;所述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均采用1N4007;所述接线端子为2A/50V;所述电池采用9V叠层电池。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用于设定集成电路内两个电压比较器的偏置电压;所述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用于设定集成电路内两个电压比较器的判别电压。进一步的,所述开关采用2A/50V、两组切换接点、自复位三位置开关;位置0时,两组切换接点中的公共接点与各自的常闭接点接通;位置1时,第1组切换接点中的公共接点与其常开接点接通同时第2组切换接点状态保持不变;位置2时,两组切换接点中的公共接点都与各自的常开接点接通。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发光管、第二发光管支路采用第一光耦、第二光耦、第三光耦、第四光耦完成自保持和相互闭锁。进一步的,所述集成电路采用双电压比较器,工作温度下限为-25℃,工作电压范围为2~36V。进一步的,通过第三二极管保护第一电容,将其反向充电电压限制在0.7V以下,保证无反充电现象发生。进一步的,测试时,将接线端子的P1端、P2端与待测电流互感器的低压侧线圈连接,将接线端子的S1端、S2端与待测电流互感器的高压侧线圈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在测试时,输入信号经过二极管双向限幅和电容滤波,采用双电压比较器完成极性判断,采用光耦完成两只极性指示发光管的自保持和相互闭锁。与现有相比,具有以下优点:一、本技术的电路灵敏度高通用性强,电源使用9V叠层电池就可以测定当前以及未来电网中所有变比电流互感器极性,还可以测定电网中所有电磁式电压互感器以及变压器的极性。二、本技术线路简单、原理清晰、易于操作、工作可靠。三、本技术的电路全部元件可以装入一只香烟盒大小的壳体中,体积小,只有烟盒大小,非常易于携带和使用。四、本技术使用常规的元器件,成本低廉,易于推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通用极性测试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通用极性测试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集成电路、第一光耦、第二光耦、第三光耦、第四光耦、第一发光管、第二发光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开关、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的P2端、第二电阻一端、集成电路脚④、第三光耦脚③、第四光耦脚③、第二电容负极、第三二极管正极、电池负极、第一电容负极连接;所述电池正极、开关第一组切换接点中的常开接点、第九电阻一端连接;所述开关第一组切换接点中的公共接点、第二电容正极、第四电容一端、第八电阻一端、第二发光管正极、第二光耦脚④、第一光耦脚④、第一发光管正极、第七电阻一端、第三电容一端、集成电路脚⑧、第一电阻一端连接;所述第九电阻另一端与开关第二组切换接点中的常闭接点连接;所述第一电容正极与开关第二组切换接点中的公共接点连接;所述开关第二组切换接点中的常开接点、第三二极管负极、第十电阻一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另一端与接线端子的P1端连接;所述接线端子的S1端、第一二极管正极、第二二极管负极、第五电容一端、第十一电阻一端、集成电路脚②、集成电路脚⑤连接;所述接线端子的S2端、第一二极管负极、第二二极管正极、第五电容另一端、第十一电阻另一端、第三电阻一端、第四电阻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另一端、第三电阻另一端均与集成电路脚③连接;所述第二电阻另一端、第四电阻另一端均与集成电路脚⑥连接;所述第一发光管负极与第一光耦脚①连接;所述第一光耦脚②与第三光耦脚①连接;所述第三光耦脚②、第三电容另一端、第七电阻另一端、第五电阻一端、第二光耦脚③连接;所述集成电路脚①、第五电阻另一端、第三光耦脚④连接;所述第二发光管负极与第二光耦脚①连接;所述第二光耦脚②与第四光耦脚①连接;所述第四光耦脚②、第四电容另一端、第八电阻另一端、第六电阻一端、第一光耦脚③连接;所述集成电路脚⑦、第六电阻另一端、第四光耦脚④连接;所述集成电路采用双电压比较器LM393P,工作温度下限为‑25℃,工作电压范围为2~36V。...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用极性测试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集成电路、第一光耦、第二光耦、第三光耦、第四光耦、第一发光管、第二发光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开关、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的P2端、第二电阻一端、集成电路脚④、第三光耦脚③、第四光耦脚③、第二电容负极、第三二极管正极、电池负极、第一电容负极连接;所述电池正极、开关第一组切换接点中的常开接点、第九电阻一端连接;所述开关第一组切换接点中的公共接点、第二电容正极、第四电容一端、第八电阻一端、第二发光管正极、第二光耦脚④、第一光耦脚④、第一发光管正极、第七电阻一端、第三电容一端、集成电路脚⑧、第一电阻一端连接;所述第九电阻另一端与开关第二组切换接点中的常闭接点连接;所述第一电容正极与开关第二组切换接点中的公共接点连接;所述开关第二组切换接点中的常开接点、第三二极管负极、第十电阻一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另一端与接线端子的P1端连接;所述接线端子的S1端、第一二极管正极、第二二极管负极、第五电容一端、第十一电阻一端、集成电路脚②、集成电路脚⑤连接;所述接线端子的S2端、第一二极管负极、第二二极管正极、第五电容另一端、第十一电阻另一端、第三电阻一端、第四电阻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另一端、第三电阻另一端均与集成电路脚③连接;所述第二电阻另一端、第四电阻另一端均与集成电路脚⑥连接;所述第一发光管负极与第一光耦脚①连接;所述第一光耦脚②与第三光耦脚①连接;所述第三光耦脚②、第三电容另一端、第七电阻另一端、第五电阻一端、第二光耦脚③连接;所述集成电路脚①、第五电阻另一端、第三光耦脚④连接;所述第二发光管负极与第二光耦脚①连接;所述第二光耦脚②与第四光耦脚①连接;所述第四光耦脚②、第四电容另一端、第八电阻另一端、第六电阻一端、第一光耦脚③连接;所述集成电路脚⑦、第六电阻另一端、第四光耦脚④连接;所述集成电路采用双电压比较器LM393P,工作温度下限为-25℃,工作电压范围为2~36V。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用极性测试电路,其特征在于,测试开始,将开关由位置0按至位置1,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路得电,此时,接线端子的S1端与S2端之间的电压为零,集成电路内的两个电压比较器同相输入端电位都高于反向输入端电位,两个电压比较器都输出高电位,第一发光管、第二发光管都处于熄灭状态;将开关由位置1按至位置2,第一电容通过第十电阻对第一光耦和第二光耦回路放电;接线端子的S1端、S2端的感应电压经第一二极管及第二二极管限幅、第五电容滤波后加到集成电路内两个电压比较器的输入端;若此时接线端子的S1端电位高于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继东吴志伟李晓辉宋柏岩李秋实艾岳武沈思辰高书晗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辽源供电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