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极性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363891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6 16: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极性检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一次发射装置和二次接收装置,所述一次发射装置与电流互感器的一次线圈连接,所述电流互感器的二次线圈与运算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二次接收装置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极性检测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流测试
,具体为一种极性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变压器套管电流互感器的极性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计量回路、测量回路、保护回路的正确性,在二次接线中有着重要作用。在施工现场,由千设备的限制,二次接线人员很难通过传统的点极性方法直观地判断出套管电流互感器的极性。因为变压器的次阻抗很大,用传统的直流电池组点极性时,套管电流互感器二次串接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很小,而现有的极性检测仪灵敏度不够,不能检测到电流互感器中的微弱电流,很难直观对极性做出正确判断,并且断开直流电游时会在断开点产生过电压并拉弧,危及操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极性检测装置,以解决现有极性检测仪灵敏度不高,不能检测电流互感器中微弱电流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极性检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一次发射装置和二次接收装置,所述一次发射装置与电流互感器的一次线圈连接,所述电流互感器的二次线圈与运算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二次接收装置连接。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二次接收装置包括二次电源模块、二次单片机模块、接收模块以及显示电路,所述二次电源模块与所述二次单片机模块电连接,所述接收模块输入端与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接收模块输出端与所述二次单片机模块连接,所述二次单片机模块与所述显示电路电连接,用于显示。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接收模块包括检测回路,所述检测回路包括正极性检测回路与负极性检测回路,所述放大器包括第一放大器与第二放大器;所述正极性检测回路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电阻R1以及电阻R2,所述电阻R1位于所述第一三极管基极端,所述电阻R2一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集电极连接,所述电阻R2另一端与所述二次电源模块连接,第二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串联后与第一二极管并联在所述电阻R1和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两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端与所述第一放大器输出端连接;所述负极性检测回路包括第二三极管、电阻R3、电阻R4、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以及第六二极管,所述电阻R3位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端,所述电阻R4一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集电极连接,所述电阻R4另一端与所述二次电源模块连接,第五二极管和第六二极管串联后与第四二极管并联在第三电阻和第二三极管发射极的两端,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端与所述第二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显示电路包括第一发光器、第二发光器、蜂鸣器、第三三极管、电阻R5、电阻R6以及电阻R7,所述二次单片机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发光器、第二发光器的输入端串联,所述第一发光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电阻R5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发光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电阻R6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另一端与电阻R6另一端并联后与所述二次电源模块连接,所述二次单片机模块与所述电阻R7串联后与所述第三三极管集电极连接,所述蜂鸣器串联在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和接地端之间,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二次电源模块连接。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光器与第二发光器都为LED发光器。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一次发射装置包括一次电源模块、一次单片机模块、升压模块以及发射模块,所述一次电源模块、一次单片机模块、升压模块以及发射模块依次连接,所述一次电源模块与所述升压模块连接,所述一次单片机模块与所述发射模块连接,所述发射模块与所述电流互感器一次线圈连接。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升压模块包括升压芯片MC34063、第七二极管、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和第一电感组成,电阻R8与6V电池组串联后接在升压芯片MC34063引脚7处,电阻R9和第一电感串联后接在升压芯片MC34063引脚8和引脚1处,且电阻R9和第一电感之间的接点连接到升压芯片MC34063引脚7;第七二极管正极端接在升压芯片MC34063引脚1处,负极端为升压后的输出;电阻R10并联在升压芯片MC34063引脚5处和第七二极管负极端,第一电容并联在6V电源和地两端,第二电容并联在升压芯片MC34063引脚3、4处,其中引脚4接地。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发射模块包括充放电路和防拉弧电路,所述充放电电路由继电器、第四三极管、电阻R11、第三电容和第八二极管、第九二极管组成,所述继电器线圈与第四三极管串联,所述继电器线圈引脚8端与所述第四三极管集电极相连,引脚1一端接地;第八二极管并联在所述继电器线圈上,第八二极管负极端与所述继电器引脚8一端相连;所述继电器节点公共端与所述第三电容并联,常闭节点一端和所述升压电路输出端OUT相连,另一端接地;所述继电器常开节点和所述第三电容通过第九二极管连接到输出端OUT+和OUT-;所述防拉弧电路包括第九二极管、第十二极管、正发射端子OUT+和负发射端子OUT-,所述第九二极管和第十二极管串联续流,第十二极管的正极端与所述继电器常开节点引脚4一端相连,负极端和所述正发射段子OUT+相连;第九二极管正极端与所述继电器常开节点引脚5并接至负发射端子OUT-。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继电器为双刀双掷继电器。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电容为储能电容。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极性检测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能够对电流互感器极性做出准确测试,可适用千主变、电抗器等大阻抗套管电流互感器极性测试,并以指示灯信号和脉冲声音信号直观地提示测试人员本次测试结果,解决了现有主变套管、电抗器等大阻抗套管电流互感器无法进行极性测试的问题,并通过电流互感器二次线圈的电流传出后经过一个正向放大器对其进行放大,使得后续的极性检测具有更高的信号检测灵敏度,以便能够检测套管电流互感器微弱的电流。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极性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二次接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接收模块的电路结构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电路的电路结构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升压模块的电路结构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放电路和防拉弧电路的电路结构图。图标:10-一次发射装置;101-一次电源模块;102-一次单片机模块;103-升压模块;104-发射模块;20-二次接收装置;201-二次电源模块;202-二次单片机模块;203-接收模块;2031-正极性检测电路;2032-负极性检测回路;204-显示电路;30-电流互感器;40-运算放大器;401-第一放大器;402-第二放大器;Q1-三极管;Q2-三极管;Q3-三极管;Q4-三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二极管;D7-二极管;D8-二极管;D9-二极管;D10-二极管;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极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一次发射装置和二次接收装置,所述一次发射装置与电流互感器的一次线圈连接,所述电流互感器的二次线圈与运算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二次接收装置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极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一次发射装置和二次接收装置,所述一次发射装置与电流互感器的一次线圈连接,所述电流互感器的二次线圈与运算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二次接收装置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极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接收装置包括二次电源模块、二次单片机模块、接收模块以及显示电路,所述二次电源模块与所述二次单片机模块电连接,所述接收模块输入端与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接收模块输出端与所述二次单片机模块连接,所述二次单片机模块与所述显示电路电连接,用于显示出所述电流互感器的极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极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模块包括检测回路,所述检测回路包括正极性检测回路与负极性检测回路,所述放大器包括第一放大器与第二放大器;所述正极性检测回路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电阻R1以及电阻R2,所述电阻R1位于所述第一三极管基极端,所述电阻R2一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集电极连接,所述电阻R2另一端与所述二次电源模块连接,第二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串联后与第一二极管并联在所述电阻R1和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两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端与所述第一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负极性检测回路包括第二三极管、电阻R3、电阻R4、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以及第六二极管,所述电阻R3位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端,所述电阻R4一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集电极连接,所述电阻R4另一端与所述二次电源模块连接,第五二极管和第六二极管串联后与第四二极管并联在第三电阻和第二三极管发射极的两端,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端与所述第二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极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电路包括第一发光器、第二发光器、蜂鸣器、第三三极管、电阻R5、电阻R6以及电阻R7,所述二次单片机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发光器、第二发光器的输入端串联,所述第一发光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电阻R5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发光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电阻R6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另一端与电阻R6另一端并联后与所述二次电源模块连接,所述二次单片机模块与所述电阻R7串联后与所述第三三极管集电极连接,所述蜂鸣器串联在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和接地端之间,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二次电源模块连接。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晓红杨子力曽伟毛兴余健李南君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曲靖供电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