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车辆侧顶板粘接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5828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6 14: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轨道车辆侧顶板粘接工装,包括底座、施压板、模具、以及夹具,所述模具的上部外轮廓面具有和侧顶板相同形状造型,模具与底座可拆卸连接;所述夹具可将施压板夹紧固定于模具上部外轮廓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保证侧顶板塑质材料受力均匀,金属骨架与其配合牢靠,实现快速粘接定型,减少人工施工失误率,减低施工难度,有效防止产品粘接后出现形变等质量通病,进而有效控制原材料损耗的问题。可根据其需求形态制作相应的模具,实现多种客室侧顶板粘接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轨道车辆侧顶板粘接工装
本技术属于轨道车辆设备辅助制造工具,具体涉及一种轨道车辆侧顶板粘接工装。
技术介绍
轨道车辆的侧顶板包括塑质板、间隔粘接在塑质板上的多个金属骨架。塑质板的造型包括顶部平面、与顶部平面至少一侧衔接的圆滑弧面。不同的轨道车辆,其塑质板的造型可能不同,有的在平面两侧都设有圆滑弧面,有的在圆滑弧面一侧还衔接设有侧面,甚至在侧面下端设有翻边。现有技术中将金属骨架与塑质板粘接的做法是,直接将塑质板放置在地面,然后通过丙烯酸脂胶将金属骨架粘接到塑质板上,这种方式存在以下弊端:1、受力不均匀,粘接后定型无压持,塑质板和金属骨架粘接容易发生变形,由于粘接定型后是不可逆的工序,一旦变形,无法修改,原材料与金属件都会作废,也不能重复利用,因此传统方式极易产生原材料耗损。2、施工难度较大,无基准定位,弧度贴合不良,同批次产品粘接后的弧度匹配差异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能够保证侧顶板粘接的弧度贴合性,以及粘接紧密可靠性,并提高粘接成品外形稳定性的侧顶板粘接工装。本技术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轨道车辆侧顶板粘接工装,包括底座、施压板、模具、以及夹具,所述模具的上部外轮廓面具有和侧顶板相同形状造型,模具与底座可拆卸连接;所述夹具可将施压板夹紧固定于模具上部外轮廓面。上述方案中,将塑质板按造型弧度搁置于模具的上部外轮廓面,将金属骨架与塑质板粘接,通过施压板横跨整个塑质板左右两端,将金属骨架与塑质板压紧,并通过夹具夹紧;同时,将粘接部位的前端沿、后端沿用夹具夹紧,可靠的实现了粘接定型。进一步的,所述模具包括间隔设置的多块立板,每一块立板上部外轮廓面的横截面都具有和侧顶板横截面相同的形状。间隔设置而不是一体的模具,好处是能够便于安装夹具。进一步的,每一块施压板横跨模具的左右两端。优选的,所述施压板横截面为矩形和/或弧形。设计成不同的截面形状,是为了适应侧顶板不同的形状位置需求,以便更贴合的进行施压。优选的,所述夹具为G字夹,包括G形框和螺杆;在模具上开有装夹孔,G字夹的G形框下端卡入装夹孔内;所述G字夹设有多个,分布于模具的前端沿、后端沿,以及模具顶部相距最远的左右两端。G字夹是现有技术中国用于夹持各种形状的工件、模块等起固定作用的G字型的一种五金工具。G字夹又叫虾弓码、C字夹、木工夹等。为避免塑质材料表面刮伤,每一块立板上部外轮廓面均铺设有绒布。进一步的,所述立板的上部外轮廓面包括顶部平面、与顶部平面至少一侧衔接的圆滑弧面。进一步的,在每一块立板底部均设有第一滑轨,在底座上对应每一个第一滑轨的位置均设有第一滑槽,第一滑轨卡入第一滑槽中且可沿第一滑槽滑动;在底座上、垂直于第一滑槽方向设有限位挡,所述限位挡设置于模具前后两侧。更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挡包括固定于底座上的第一限位板、活动设置的第二限位板;在底座左右两端分别设有与第一滑槽平行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二限位板底部两端分别设有与第二滑槽配合的第二滑轨,所述第二滑轨卡入第二滑槽中,第二滑轨可实现沿第二滑槽滑动或相对第二滑槽固定。本技术的显著效果是:1.能保证侧顶板塑质材料受力均匀,金属骨架与其配合牢靠,实现快速粘接定型,减少人工施工失误率,减低施工难度,有效防止产品粘接后出现形变等质量通病,进而有效控制原材料损耗的问题。2.通用性高,可根据其需求形态制作相应的模具,实现多种客室侧顶板粘接需求,只需更换模具就可以重复利用,有利于节约成本。3.绒布的设计,对已做油漆面的产品进行二次修补时有保护漆面的作用。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粘接工装使用状态示意图。图2为图1的结构分解图。图3为一种形式的立板结构示意图。图4为其它形式的立板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座,2-第一限位板,3-模具,4-第二限位板,5-施压板,6-夹具,7-侧顶板,8-金属骨架,9-绒布,10-塑质板,11-第一滑槽,12-第二滑槽,31-立板,32-装夹孔,33-顶部平面,34-圆滑弧面,35-第一滑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如:前、后、左、右等)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进行描述的,并不对本专利的结构起限定作用。如图1~2所示,一种轨道车辆侧顶板粘接工装,包括底座1、施压板5、模具3、以及夹具6。所述模具3的上部外轮廓面具有和侧顶板7相同形状造型。模具3与底座1可拆卸连接。所述夹具6可将施压板5夹紧固定于模具3上部外轮廓面。所述模具3包括间隔设置的多块立板31。每一块立板31上部外轮廓面的横截面都具有和侧顶板7横截面相同的形状。每一块立板31上部外轮廓面均铺设有绒布9。在每一块立板31底部均设有第一滑轨35。在底座1上对应每一个第一滑轨35的位置均设有第一滑槽11。第一滑轨35卡入第一滑槽11中且可沿第一滑槽11滑动。在底座1上、垂直于第一滑槽11方向设有限位挡。所述限位挡设置于模具3前后两侧。所述限位挡包括固定于底座1上的第一限位板2、活动设置的第二限位板4。在底座1左右两端分别设有与第一滑槽11平行的第二滑槽12。所述第二限位板4底部两端分别设有与第二滑槽12配合的第二滑轨。所述第二滑轨卡入第二滑槽12中。第二滑轨可实现沿第二滑槽12滑动或相对第二滑槽12固定。所述第一、第二滑槽为T型槽,第一、第二滑轨横截面为T型。设置滑槽滑轨配合的目的是为了利于更换不同的侧顶板模具,以实现一套工装,适应不同造型的侧顶板使用,重复利用,有利于节约成本。所述施压板5横截面为矩形和/或弧形。每一块施压板5横跨模具3的左右两端。横跨模具左右两端的好处是可以同时将所有的金属骨架8同时压住,而只需要在两端位置用夹具6固定即可,可以减少夹具6的数量,而且也方便操作,更重要的是可以对不同的金属骨架8的相同位置进行统一施加力,保证了施加力的均衡性,避免了单个施加所带来的不均匀受力。所述夹具6为G字夹,包括G形框和螺杆。在模具3上开有装夹孔32,G字夹的G形框下端卡入装夹孔32内。所述G字夹设有多个,分布于模具3的前端沿、后端沿,以及模具3顶部相距最远的左右两端。现有的侧顶板中,其塑质板10的造型包括顶部平面、与顶部平面至少一侧衔接的圆滑弧面。相应的,与塑质板10配套的立板31的上部外轮廓面包括顶部平面33、与顶部平面33至少一侧衔接的圆滑弧面34。粘接施工时,将立板31卡入第一滑槽11中,并通过调整第二限位板4将立板31定位并顶紧。然后将塑质板10放置到立板31上部外轮廓面,将多个金属骨架8按指定位置通过丙烯酸脂胶粘接在塑质板10上,再将施压板5压在粘接好的金属骨架8上,根据具体部位(平面或弧面)的不同,选择相应截面的施压板5。最后通过G字夹将施压板5与模具夹持在一起,一般情况下只需要夹住施压板5两端即可。施压板5夹持之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性的通过G字夹夹持一些粘接的关键部位,比如模具3的前端沿、后端沿等。上述施工方案中,根据不同造型的侧顶板7,施压板的夹持位置会有所不同,可灵活根据需要布置。图3示出了一种带有顶部平面、圆滑弧面、以及侧面的侧顶板7,夹持的时候如图1所示,在金属骨架8的顶部和侧面都布置有施压板5。图4示出了另外几种常见的与侧顶板7造型匹配的立板31,替换掉图1-3中的立板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轨道车辆侧顶板粘接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施压板(5)、模具(3)、以及夹具(6),所述模具(3)的上部外轮廓面具有和侧顶板(7)相同形状造型,模具(3)与底座(1)可拆卸连接;所述夹具(6)可将施压板(5)夹紧固定于模具(3)上部外轮廓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车辆侧顶板粘接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施压板(5)、模具(3)、以及夹具(6),所述模具(3)的上部外轮廓面具有和侧顶板(7)相同形状造型,模具(3)与底座(1)可拆卸连接;所述夹具(6)可将施压板(5)夹紧固定于模具(3)上部外轮廓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侧顶板粘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3)包括间隔设置的多块立板(31),每一块立板(31)上部外轮廓面的横截面都具有和侧顶板(7)横截面相同的形状。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轨道车辆侧顶板粘接工装,其特征在于:每一块施压板(5)横跨模具(3)的左右两端。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轨道车辆侧顶板粘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压板(5)横截面为矩形和/或弧形。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轨道车辆侧顶板粘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具(6)为G字夹,包括G形框和螺杆;在模具(3)上开有装夹孔(32),G字夹的G形框下端卡入装夹孔(32)内;所述G字夹设有多个,分布于模具(3)的前端沿、后端沿,以及模具(3)顶部相距最远的左右两端。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树一朱励芬汪文斌王刚唐江龙宪泽匡萱蒋小林余启良史红岩杨扬陈火天罗赞才李纬曾琼程陈佳龙
申请(专利权)人:株洲电力机车广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