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圈及空调管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56375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6 13: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空调管路减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减震圈及空调管路,所述减震圈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装配部和第二装配部;所述第一装配部设有第一管槽,所述第二装配部设有与所述第一管槽匹配的第二管槽;所述第一装配部与所述第二装配部连接的同时所述第一管槽与所述第二管槽组成管路容纳孔。通过第一装配部和第二装配部的可拆卸连接以及第一管槽和第二管槽配合形成管路容纳孔完成管路进入管路容纳孔,降低了管路进入管路容纳孔的难度,装配便利性和装配效率均得到大大提高,且可拆卸连接的设计提高了装配的一致性,且避免了由于线扎老化造成的固定可靠性问题,极大地增加了线圈装配于管路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震圈及空调管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管路减震
,尤其涉及一种减震圈及空调管路。
技术介绍
现代生活中,各种电器陆续进入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需要进一步改善。空调现在已经成为人们避暑取暖的必备,但是空调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空调室外机的噪音问题。噪音的产生多是由于管路的震动引起的,尤其是管路中U形弯处的振动。目前为了减少振动,人们通常是在管路上增加阻尼块或减震圈,但是目前的减震圈都是在闭合减震圈中开设管路孔至外表面的切口,装配至管路后通过环绕其周向的线扎固定;管路进入管路孔中难度较大,线扎的装配效率低、装配一致性差,且由于其易老化导致其固定后的可靠性不足。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减震圈及空调管路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减震圈及空调管路。一种减震圈,所述减震圈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装配部和第二装配部;所述第一装配部设有第一管槽,所述第二装配部设有与所述第一管槽匹配的第二管槽;所述第一装配部与所述第二装配部连接后所述第一管槽与所述第二管槽组成管路容纳孔。进一步的,所述减震圈呈柱状,所述管路容纳孔的轴线与所述柱状减震圈的轴线平行。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装配部具有第一装配面,所述第一管槽设于所述第一装配面内;所述第二装配部具有与所述第一装配面匹配的第二装配面,所述第二管槽设于所述第二装配面内。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装配面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结合面、第一管槽的底和第二结合面;所述第二装配面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结合面、第二管槽的底和第四结合面;所述第一装配部与所述第二装配部连接后,所述第一结合面与所述第三结合面连接,所述第二结合面与所述第四结合面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结合面在与所述第一管槽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结合面在与所述第一管槽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槽最深点与所述第二结合面所在平面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管槽最深点与所述第一结合面所在平面的垂直距离;所述第二管槽最深点与所述第四结合面所在平面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管槽最深点与所述第三结合面所在平面的垂直距离;所述第一结合面与所述第三结合面分别与连接层连接;所述连接层覆盖于所述第一结合面和所述第三结合面的表面;所述第一管槽最深点与所述第二结合面所在平面的垂直距离等于所述第一管槽最深点与覆盖于所述第一结合面上的连接层表面所在平面的垂直距离;所述第二管槽最深点与所述第四结合面所在平面的垂直距离等于所述第二管槽最深点与覆盖于所述第三结合面上的连接层表面所在平面的垂直距离。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结合面、所述第三结合面和所述连接层一体成型。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结合面与所述第三结合面成型后的角度为45°-180°。进一步的,覆盖于所述第一结合面的连接层设有至少一个第一缓冲槽;覆盖于所述第三结合面的连接层设有与所述第一缓冲槽一一对应匹配的第二缓冲槽。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结合面与所述第三结合面采用至少一个卡扣结构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卡扣结构包括相互配合的插接件和承接孔;所述插接件和所述承接孔中的一个设于所述第一结合面上,另一个设于所述第三结合面上。进一步的,所述插接件包括连接杆和与所述连接杆的自由端连接的卡接帽,所述卡接帽与所述连接杆同轴;所述卡接帽的直径大于所述连接杆的直径;所述承接孔一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三结合面或所述第一结合面平齐,所述承接孔的另一端至所述第二装配部的外壁面或所述第一装配部的外壁面设有缺口。进一步的,多个所述卡扣结构的插接件均设于所述第一结合面,多个所述卡扣结构的承接孔均设于所述第三结合面;或,多个所述卡扣结构的插接件均设于所述第三结合面,多个所述卡扣结构的承接孔均设于所述第一结合面。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结合面和所述第三结合面上均设有插接件和承接孔。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结合面与所述第四结合面采用至少一个卡扣结构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卡扣结构包括相互配合的插接件和承接孔;所述插接件和所述承接孔中的一个设于所述第二结合面,另一个设于所述第四结合面。进一步的,所述插接件包括连接杆和与所述连接杆的自由端连接的卡接帽,所述卡接帽与所述连接杆同轴;所述卡接帽的直径大于所述连接杆的直径;所述承接孔一端的端面与所述第四结合面或所述第二结合面平齐,所述承接孔的另一端至所述第二装配部的外壁面或所述第一装配部的外壁面设有缺口。进一步的,多个所述卡扣结构的插接件均设于所述第二结合面,多个所述卡扣结构的承接孔均设于所述第四结合面;或,多个所述卡扣结构的插接件均设于所述第四结合面,多个所述卡扣结构的承接孔均设于所述第二结合面。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结合面和所述第四结合面均设有所述插接件和所述承接孔。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的长度与所述承接孔的长度相等;所述连接杆的直径小于或等于所述承接孔的内径;所述卡接帽的直径大于所述承接孔的内径。进一步的,所述卡接帽的轴向前端设有缓冲倒角。进一步的,所述承接孔的一端设有缓冲倒角。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装配部和所述第二装配部均采用橡胶材质。基于同一专利技术思路,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空调管路,所述空调管路包括所述的减震圈。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提供的减震圈,通过第一装配部和第二装配部的可拆卸连接以及第一管槽和第二管槽配合形成管路容纳孔完成管路进入管路容纳孔,降低了管路进入管路容纳孔的难度,装配便利性和装配效率均得到大大提高,且可拆卸连接的设计提高了装配的一致性,且避免了由于线扎老化造成的固定可靠性问题,极大地增加了线圈装配于管路的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实施例1的减震圈安装于管路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实施例1的减震圈展开状态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的俯视图;图4是图1的正视图;图5是图1的侧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实施例1的减震圈闭合状态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5的俯视图;图8是图5的正视图;图9是图8中B-B向剖视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实施例2的减震圈展开状态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实施例2的减震圈闭合状态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0的侧视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实施例3的减震圈展开状态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实施例4的减震圈展开状态结构示意图。其中,1-第一装配部;2-第二装配部;3-第一管槽;4-第二管槽;5-第一结合面;6-第二结合面;7-第三结合面;8-第四结合面;9-连接层;10-第一连接杆;11-第一卡接帽;12-第一承接孔;13-第二连接杆;14-第二卡接帽;15-第二承接孔;16-第一缺口;17-第一缓冲槽;18-第二缓冲槽;19-第二缺口;20-管路容纳孔;21-缓冲孔;22-总缺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至图9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减震圈,所述减震圈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装配部1和第二装配部2;所述第一装配部1设有第一管槽3,所述第二装配部2设有与所述第一管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震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圈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装配部(1)和第二装配部(2);所述第一装配部(1)设有第一管槽(3),所述第二装配部(2)设有与所述第一管槽(3)匹配的第二管槽(4);所述第一装配部(1)与所述第二装配部(2)连接后所述第一管槽(3)与所述第二管槽(4)组成管路容纳孔(2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圈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装配部(1)和第二装配部(2);所述第一装配部(1)设有第一管槽(3),所述第二装配部(2)设有与所述第一管槽(3)匹配的第二管槽(4);所述第一装配部(1)与所述第二装配部(2)连接后所述第一管槽(3)与所述第二管槽(4)组成管路容纳孔(2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圈呈柱状,所述管路容纳孔(20)的轴线与所述柱状减震圈的轴线平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减震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装配部(1)具有第一装配面,所述第一管槽(3)设于所述第一装配面内;所述第二装配部(2)具有与所述第一装配面匹配的第二装配面,所述第二管槽(4)设于所述第二装配面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减震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装配面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结合面(5)、第一管槽(3)的底和第二结合面(6);所述第二装配面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结合面(7)、第二管槽(4)的底和第四结合面(8);所述第一装配部(1)与所述第二装配部(2)连接后,所述第一结合面(5)与所述第三结合面(7)连接,所述第二结合面(6)与所述第四结合面(8)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减震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合面(5)在与所述第一管槽(3)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结合面(6)在与所述第一管槽(3)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减震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槽(3)最深点与所述第二结合面(6)所在平面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管槽(3)最深点与所述第一结合面(5)所在平面的垂直距离;所述第二管槽(4)最深点与所述第四结合面(8)所在平面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管槽(4)最深点与所述第三结合面(7)所在平面的垂直距离;所述第一结合面(5)与所述第三结合面(7)分别与连接层(9)连接;所述连接层(9)覆盖于所述第一结合面(5)和所述第三结合面(7)的表面;所述第一管槽(3)最深点与所述第二结合面(6)所在平面的垂直距离等于所述第一管槽(3)最深点与覆盖于所述第一结合面(5)上的连接层(9)表面所在平面的垂直距离;所述第二管槽(4)最深点与所述第四结合面(8)所在平面的垂直距离等于所述第二管槽(4)最深点与覆盖于所述第三结合面(7)上的连接层(9)表面所在平面的垂直距离。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减震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合面(5)、所述第三结合面(7)和所述连接层(9)一体成型。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减震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合面(5)与所述第三结合面(7)成型后的角度为45°-180°。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减震圈,其特征在于,覆盖于所述第一结合面(5)的连接层(9)设有至少一个第一缓冲槽(17);覆盖于所述第三结合面(7)的连接层(9)设有与所述第一缓冲槽(17)一一对应匹配的第二缓冲槽(18)。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减震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合面(5)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增强高智强高旭王现林吴俊鸿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