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伸缩万向移动钢模台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5508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6 13: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可伸缩万向移动钢模台车,包括门架系统,门架系统通过连接系统与模板系统相连,门架系统下端通过方向调整机构与行走系统相连;门架系统包括框架部分、多个立柱和顶托部分,模板系统包括顶模、左边模、右边模、左底模和右底模,各模板之间通过铰接部件相连,连接系统包括设于左边模与框架部分、左边模与左底模、右边模与框架部分、右边模与与右底模之间的液压千斤顶,设于左底模与框架部分、右底模与框架部分之间的螺旋千斤顶;本发明专利技术不仅能够大幅度升降,实现了不同断面隧洞的通行,而且实现了万向转动,能够顺利通过多条相平行隧洞,还大大减少了台车数量、减少了台车拆除和拼装,节省了成本和人力,缩短了施工工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伸缩万向移动钢模台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施工
,具体地指一种可伸缩万向移动钢模台车。
技术介绍
隧道衬砌钢模台车在现有技术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水工隧道中一般有多条隧道并行施工,且在并行的隧道之间设置施工支洞。当隧道长度较短时,一台钢模台车可在多条隧道之间周转使用,但因传统的钢模台车无法通过支洞,往往需要每条隧道配备1台台车,或将台车拆除后再通过运输工具转运至另一隧道后再次拼装后施工,设备成本大大增加,且台车的安装和拆除需要更多的人力,延长了总体工期。综上所述,急需一种结构精简且可过洞的钢模台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可伸缩万向移动钢模台车,能够以一台台车快速完成多条并列隧洞衬砌钢模施工,节省了人力,缩短了工期。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伸缩万向移动钢模台车,包括门架系统,所述门架系统通过连接系统与模板系统相连,门架系统下端通过方向调整机构与行走系统相连;所述门架系统包括框架部分,在框架部分下侧连接有多个立柱,框架部分上端与顶托部分相连;所述模板系统包括顶模,顶模与顶托部分相连,顶模两侧分别通过铰接部件与左边模、右边模相连,左边模通过铰接部件与左底模相连,右边模通过铰接部件与右底模相连;所述连接系统包括多个液压千斤顶、顶升机构和螺旋千斤顶,液压千斤顶的数量为四个,分别设于左边模与框架部分、左边模与左底模、右边模与框架部分、右边模与与右底模之间;顶升机构的数量与立柱一致,分别设于立柱侧面;螺旋千斤顶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于左底模与框架部分、右底模与框架部分之间。优选地,所述立柱采用多级套管结构,在立柱上设有多个与插销相配合的插销孔。优选地,顶升机构采用多级液压油缸,顶升机构通过铰支座固定于立柱外侧。优选地,方向调整机构包括转轴、立柱连接板、中心板、行走机构连接板,在立柱连接板和中心板上均开有略大于转轴直径的开口,转轴一端与行走机构连接板连接,另一端穿过中心板、立柱连接板上的开口后穿入至立柱内部,在立柱连接板、中心板和行走机构连接板上分别以转轴为圆心均匀开设有多个螺孔,所述螺孔与螺栓相配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能够大幅度升降,实现了不同断面隧洞的通行;2、实现了万向转动,能够顺利通过多条相平行隧洞;3、大大减少了台车数量、减少了台车拆除和拼装,节省了成本和人力;4、缩短了施工工期,提高了施工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可伸缩万向移动钢模台车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种可伸缩万向移动钢模台车收缩时断面图;图3为一种立柱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一种方向调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门架系统1、框架部分1.1、立柱1.2、顶托部分1.3、插销1.4、模板系统2、顶模2.1、左边模2.2、右边模2.3、左底模2.4、右底模2.5、铰接部件2.6、连接系统3、液压千斤顶3.1、顶升机构3.2、螺旋千斤顶3.3、行走系统4、方向调整机构5、转轴5.1、立柱连接板5.2、中心板5.3、行走机构连接板5.4、螺栓5.5。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可伸缩万向移动钢模台车,包括门架系统1,所述门架系统1通过连接系统3与模板系统2相连,门架系统1下端通过方向调整机构5与行走系统4相连;所述门架系统1包括框架部分1.1,在框架部分1.1下侧连接有多个立柱1.2,框架部分1.1上端与顶托部分1.3相连;所述模板系统2包括顶模2.1,顶模2.1与顶托部分1.3相连,顶模2.1两侧分别通过铰接部件2.6与左边模2.2、右边模2.3相连,左边模2.2通过铰接部件2.6与左底模2.4相连,右边模2.3通过铰接部件2.6与右底模2.5相连;所述连接系统3包括多个液压千斤顶3.1、顶升机构3.2和螺旋千斤顶3.3,液压千斤顶3.1的数量为四个,分别设于左边模2.2与框架部分1.1、左边模2.2与左底模2.4、右边模2.3与框架部分1.1、右边模2.3与与右底模2.5之间;顶升机构3.2的数量与立柱1.2一致,分别设于立柱1.2侧面;螺旋千斤顶3.3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于左底模2.4与框架部分1.1、右底模2.5与框架部分1.1之间。优选地,所述立柱1.2采用多级套管结构,在立柱1.2上设有多个与插销1.4相配合的插销孔。如图3所示,插销孔设置在套管对应的位置,用于插拔插销1.4,从而实现了立柱1.2不同高度的固定。优选地,顶升机构3.2采用多级液压油缸,顶升机构3.2通过铰支座固定于立柱1.2外侧,顶升机构3.2用于调节立柱1.2的高度优选地,方向调整机构5包括转轴5.1、立柱连接板5.2、中心板5.3、行走机构连接板5.4,在立柱连接板5.2和中心板5.3上均开有略大于转轴5.1直径的开口,转轴5.1一端与行走机构连接板5.4连接,另一端穿过中心板5.3、立柱连接板5.2上的开口后穿入至立柱1.2内部,在立柱连接板5.2、中心板5.3和行走机构连接板5.4上分别以转轴5.1为圆心均匀开设有多个螺孔,所述螺孔与螺栓5.5相配合。这样的设置使得行走系统4能够通过方向调整机构5在水平方向上转动,从而实现万向移动。本实施例工作原理如下:本实施例在正常使用时,处于伸开状态,模板系统2的铰接部件2.6和连接系统3的各个构件均处于支撑状态,如图1所示。当需要通行不同断面的隧洞时,将模板系统2的铰接部件2.6进行移除,各个液压千斤顶3.1、螺旋千斤顶3.3均调节到收缩状态;拔掉插销1.4,通过顶升机构3.2调节立柱1.2的高度,调整完毕后通过插销1.4固定立柱1.2的高度位置。如图2和图3所示。当需要通过其他相平行隧洞时,将方向调整机构5的螺栓5.5拆除,然后旋转转轴5.1实现方向的变动,直到行走系统4转到所需方向,然后将立柱连接板5.2、中心板5.3、行走机构连接板5.4三块板上螺孔小幅转动对齐,将螺栓5.5固定,起到限位作用,如图4所示。显而易见,螺孔的数量越多,行走系统4转动角度的精度越高。本专利技术不仅能够大幅度升降,实现了不同断面隧洞的通行,而且实现了万向转动,能够顺利通过多条相平行隧洞,还大大减少了台车数量、减少了台车拆除和拼装,节省了成本和人力,缩短了施工工期,提高了施工效率。上述的实施例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而不应视为对于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相互任意组合。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包括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中技术特征的等同替换方案为保护范围。即在此范围内的等同替换改进,也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伸缩万向移动钢模台车,包括门架系统(1),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架系统(1)通过连接系统(3)与模板系统(2)相连,门架系统(1)下端通过方向调整机构(5)与行走系统(4)相连;所述门架系统(1)包括框架部分(1.1),在框架部分(1.1)下侧连接有多个立柱(1.2),框架部分(1.1)上端与顶托部分(1.3)相连;所述模板系统(2)包括顶模(2.1),顶模(2.1)与顶托部分(1.3)相连,顶模(2.1)两侧分别通过铰接部件(2.6)与左边模(2.2)、右边模(2.3)相连,左边模(2.2)通过铰接部件(2.6)与左底模(2.4)相连,右边模(2.3)通过铰接部件(2.6)与右底模(2.5)相连;所述连接系统(3)包括多个液压千斤顶(3.1)、顶升机构(3.2)和螺旋千斤顶(3.3),液压千斤顶(3.1)的数量为四个,分别设于左边模(2.2)与框架部分(1.1)、左边模(2.2)与左底模(2.4)、右边模(2.3)与框架部分(1.1)、右边模(2.3)与与右底模(2.5)之间;顶升机构(3.2)的数量与立柱(1.2)一致,分别设于立柱(1.2)侧面;螺旋千斤顶(3.3)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于左底模(2.4)与框架部分(1.1)、右底模(2.5)与框架部分(1.1)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伸缩万向移动钢模台车,包括门架系统(1),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架系统(1)通过连接系统(3)与模板系统(2)相连,门架系统(1)下端通过方向调整机构(5)与行走系统(4)相连;所述门架系统(1)包括框架部分(1.1),在框架部分(1.1)下侧连接有多个立柱(1.2),框架部分(1.1)上端与顶托部分(1.3)相连;所述模板系统(2)包括顶模(2.1),顶模(2.1)与顶托部分(1.3)相连,顶模(2.1)两侧分别通过铰接部件(2.6)与左边模(2.2)、右边模(2.3)相连,左边模(2.2)通过铰接部件(2.6)与左底模(2.4)相连,右边模(2.3)通过铰接部件(2.6)与右底模(2.5)相连;所述连接系统(3)包括多个液压千斤顶(3.1)、顶升机构(3.2)和螺旋千斤顶(3.3),液压千斤顶(3.1)的数量为四个,分别设于左边模(2.2)与框架部分(1.1)、左边模(2.2)与左底模(2.4)、右边模(2.3)与框架部分(1.1)、右边模(2.3)与与右底模(2.5)之间;顶升机构(3.2)的数量与立柱(1.2)一致,分别设于立柱(1.2)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世柒胡浩李英孙蒙雷曾磊邓富扬刘彦龙王露孟双全申晶如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葛洲坝集团三峡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