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索桥共用锚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54903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6 13: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悬索桥共用锚碇,包括承台,所述承台上沿横桥向对称设置有第一锚体和第二锚体,所述第一锚体和第二锚体的顶部中间均设置有锚室,所述锚室顺桥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散索鞍和第二散索鞍,所述第一散索鞍和第二散索鞍与锚室之间锚固有多根交错分散布置的锚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了“横向分离,纵向开孔”的结构形式,造型简洁美观,大幅度的降低了锚体的风阻、水阻面积,并且降低了大体积混凝土锚墩侧面对海上船只的雷达电波干扰作用;同时,大幅度的降低了锚体体积,节约了工程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悬索桥共用锚碇
本技术属于桥梁领域的
,具体涉及一种悬索桥共用锚碇。
技术介绍
随着国家公路及铁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及技术进步,大跨度桥梁的数量及需求不断增多,其中,悬索桥是跨越能力最强的桥型。对于跨度大或者有连续跨越要求的桥位,且设计荷载较大时,目前国内常规的悬索桥因刚度问题或者工程造价等问题都难以适用,而当采用多塔联跨的悬索桥桥型,所存在的中塔刚度、主缆抗滑移等问题较突出。其中,多座悬索桥利用共用锚碇联跨的方式以其超强的跨越能力、适宜的刚度、完美的造型等优势,将可能成为优选桥型,然而该桥型在国内应用较少,而其共用锚碇为该类型桥梁的关键结构。现有技术中,申请号为CN201621483482.1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悬索桥墩台式预应力锚碇,它包括钢结构混凝土承台、钢管桩群、预应力锚索群、主缆和主缆锚固体系,钢管桩群的一端伸入基岩,另一端与钢结构混凝土承台底面刚性连接,主缆锚固体系设置在钢结构混凝土承台的上表面,所述的预应力锚索群的锚索内锚头端固定于基岩内,预应力锚索群的锚索外锚头端与钢结构混凝土承台固定连接。虽然上述方案通过预应力锚索群传递主缆巨大拉力至基岩,提高了锚碇结构的承力范围,但是由于钢管桩群的刚度小、承载能力有限,容易发生滑移的情况,结构稳定性差。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受力合理、施工方便、经济性好、造型美观的共用锚碇,以提高该类型桥梁的竞争力,从而解决上述大跨度桥梁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受力合理、施工方便、的悬索桥共用锚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悬索桥共用锚碇,包括承台,所述承台上沿横桥向对称设置有第一锚体和第二锚体,所述第一锚体和第二锚体的顶部中间均设置有锚室,所述锚室顺桥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散索鞍和第二散索鞍,所述第一散索鞍和第二散索鞍与锚室之间锚固有多根交错分散布置的锚索。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锚室包括第一锚固斜面和第二锚固斜面,所述第一锚固斜面与第二锚固斜面组成向上开口呈V形的中空结构,所述第一散索鞍与第一锚固斜面位于锚室顺桥向的一侧,所述第二散索鞍与第二锚固斜面位于锚室顺桥向的另一侧;所述第一散索鞍与第二锚固斜面之间锚固有多根锚索,多根所述锚索的一端聚集后形成主缆穿过第一散索鞍并与之固定连接,多根所述锚索的另一端分散锚固在第二锚固斜面上;所述第二散索鞍与第一锚固斜面之间锚固有多根锚索,多根所述锚索的一端聚集后形成主缆穿过第二散索鞍并与之固定连接,多根所述锚索的另一端分散锚固在第一锚固斜面上,且与另一侧的锚索交错布置。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散索鞍与第二散索鞍沿顺桥向错位布置,所述第一散索鞍和第二散索鞍的底部均设置有散索鞍支墩,所述散索鞍支墩与第一锚体和第二锚体的顶端面固定连接。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锚体的锚室与第二锚体的锚室之间设置有沿顺桥向布置的用于支撑加劲梁的横梁,所述横梁的两端通过支墩与锚室的内腔底部固定连接。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锚体和第二锚体沿顺桥向的两侧均设置有用于支撑加劲梁的牛腿。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横梁和牛腿上均设置有加劲梁支座。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锚体和第二锚体的底部中间均开设有拱形孔。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锚体与第二锚体之间设置有沿横桥向布置的连接梁。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梁的上部开设有开口朝上的弧形孔。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承台、第一锚体和第二锚体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其一,本技术在承台上沿横桥向对称设计有第一锚体和第二锚体结构,刚性大、稳定性好、安全可靠、造型简洁美观,而且钢筋混凝土结构造价便宜,大大降低了串连形式悬索桥的工程造价,提高了联跨形式悬索桥的竞争力,为共用锚碇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型结构形式的参考,是一种值得广泛推广的结构形式。其二,本技术的第一锚体和第二锚体采用了“横向分离,纵向开孔”的结构形式,造型简洁美观,大幅度的降低了锚体的风阻、水阻面积,并且降低了大体积混凝土锚墩侧面对海上船只的雷达电波干扰作用;同时,大幅度的降低了锚体体积,节约了工程用量。其三,本技术的主缆索股采用了“散索后交错锚固”的方式,使锚碇结构纵向空间得到压缩,进一步降低了锚体及基础的体积,节约了工程用量,而且满足主缆的锚固要求,结构受力安全、传力合理可靠,较好的实现了悬索桥的串连连接。其四,本技术的结构空间布置合理,主缆索股散索空间充足,散索鞍锚固位置及活动空间适宜,施工可达性好,而且利于主缆索股及锚固结构防腐,后期除湿养护成本较低,且检修方便。其五,本技术在共用锚碇区域设置了合适的加劲梁支承结构体系,实现了加劲梁的平顺过渡,提供了较好的行车条件。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悬索桥共用锚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悬索桥共用锚碇沿顺桥向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悬索桥共用锚碇沿横桥向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承台、2-第一锚体、3-第二锚体、4-锚室、4.1-第一锚固斜面、4.2-第二锚固斜面、5-第一散索鞍、6-第二散索鞍、7-锚索、8-散索鞍支墩、9-横梁、10-支墩、11-牛腿、12-加劲梁支座、13-拱形孔、14-连接梁、15-弧形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便于清楚地了解本技术,但它们不对本技术构成限定。如图1所示的悬索桥共用锚碇,包括承台1,承台1上沿横桥向对称设置有第一锚体2和第二锚体3,承台1、第一锚体2和第二锚体3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第一锚体和第二锚体采用了“横向分离,纵向开孔”的结构形式,造型简洁美观;大幅度的降低了锚体的风阻、水阻面积,并且降低了大体积混凝土锚墩侧面对海上船只的雷达电波干扰作用;同时,大幅度的降低了锚体体积,节约了工程用量。第一锚体2和第二锚体3的顶部中间均设置有锚室4,锚室4顺桥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散索鞍5和第二散索鞍6,第一散索鞍5和第二散索鞍6与锚室4之间锚固有多根交错分散布置的锚索7。第一散索鞍5与第二散索鞍6沿顺桥向错位布置,第一散索鞍5和第二散索鞍6的底部均设置有散索鞍支墩8,散索鞍支墩8与第一锚体2和第二锚体3的顶端面固定连接,结构空间布置合理,主缆索股散索空间充足,散索鞍锚固位置及活动空间适宜,施工可达性好。此外,空间紧凑,利于主缆索股及锚固结构防腐,后期除湿养护成本较低,且检修方便。如图2所示,锚室4包括第一锚固斜面4.1和第二锚固斜面4.2,第一锚固斜面4.1与第二锚固斜面4.2组成向上开口呈V形的中空结构,第一散索鞍5与第一锚固斜面4.1位于锚室4顺桥向的一侧,第二散索鞍6与第二锚固斜面4.2位于锚室4顺桥向的另一侧;第一散索鞍5与第二锚固斜面4.2之间锚固有多根锚索7,多根锚索7的一端聚集后形成主缆穿过第一散索鞍5并与之固定连接,多根锚索7的另一端分散锚固在第二锚固斜面4.2上;第二散索鞍6与第一锚固斜面4.1之间锚固有多根锚索7,多根锚索7的一端聚集后形成主缆穿过第二散索鞍6并与之固定连接,多根锚索7的另一端分散锚固在第一锚固斜面4.1上,且与另一侧的锚索7交错布置。主缆索股采用了“散索后交错锚固”的方式,使锚碇结构纵向空间得到压缩,进一步降低了锚体及基础的体积,节约了工程用量,而且满足主缆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悬索桥共用锚碇,包括承台(1),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台(1)上沿横桥向对称设置有第一锚体(2)和第二锚体(3),所述第一锚体(2)和第二锚体(3)的顶部中间均设置有锚室(4),所述锚室(4)顺桥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散索鞍(5)和第二散索鞍(6),所述第一散索鞍(5)和第二散索鞍(6)与锚室(4)之间锚固有多根交错分散布置的锚索(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悬索桥共用锚碇,包括承台(1),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台(1)上沿横桥向对称设置有第一锚体(2)和第二锚体(3),所述第一锚体(2)和第二锚体(3)的顶部中间均设置有锚室(4),所述锚室(4)顺桥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散索鞍(5)和第二散索鞍(6),所述第一散索鞍(5)和第二散索鞍(6)与锚室(4)之间锚固有多根交错分散布置的锚索(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索桥共用锚碇,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室(4)包括第一锚固斜面(4.1)和第二锚固斜面(4.2),所述第一锚固斜面(4.1)与第二锚固斜面(4.2)组成向上开口呈V形的中空结构,所述第一散索鞍(5)与第一锚固斜面(4.1)位于锚室(4)顺桥向的一侧,所述第二散索鞍(6)与第二锚固斜面(4.2)位于锚室(4)顺桥向的另一侧;所述第一散索鞍(5)与第二锚固斜面(4.2)之间锚固有多根锚索(7),多根所述锚索(7)的一端聚集后形成主缆穿过第一散索鞍(5)并与之固定连接,多根所述锚索(7)的另一端分散锚固在第二锚固斜面(4.2)上;所述第二散索鞍(6)与第一锚固斜面(4.1)之间锚固有多根锚索(7),多根所述锚索(7)的一端聚集后形成主缆穿过第二散索鞍(6)并与之固定连接,多根所述锚索(7)的另一端分散锚固在第一锚固斜面(4.1)上,且与另一侧的锚索(7)交错布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索桥共用锚碇,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望青严爱国曾敏王鹏宇崔苗苗黄振李桂林史娣尹书军张晓江李的平周刚郭安娜周继罗春林殷鹏程夏正春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