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地铁车站单渡线的轨排井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353701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6 12: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地铁车站单渡线的轨排井系统,属于轨道交通施工技术领域,其通过将轨排井设置在具有单渡线的地铁车站,使得轨排井设置在单渡线的正上方,可有效避免传统轨排井施工过程中,轨排井范围内的车站侧墙往往处于悬臂状态的情况,在保证地铁车站结构安全性的情况下,实现了轨排井吊装轨排的功能。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基于地铁车站单渡线的轨排井系统,其结构简单,设置简便,可有效实现轨排的吊装、铺设,避免车站侧墙在传统轨排井开设时的大范围悬臂,保证了轨排井开设过程中地铁车站的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缩短了地铁工程的施工周期,减少了施工成本,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地铁车站单渡线的轨排井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轨道交通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地铁车站单渡线的轨排井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得到了设计、建设。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地铁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交通形式,由于其往往在地下运行,不占用地上行车空间,且运量大、准点率高,能很好地缓解城市中的交通拥堵问题,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地铁的建设过程中,地铁车站区间基本设置于地下,为保证地铁列车轨道的铺设要求,往往需要在明挖的车站预留设置轨道吊装井/洞口,即通常所称的轨排井。轨排井的功能通常是为轨排成品提供吊装至铺轨车的通道,其大小、位置需满足轨排安全、高效吊装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地铁轨道的单节长度为25m,这使得轨排井的尺寸往往不得小于长度27m、宽度4.5m。在现有技术中,轨排井的开设往往如图4~5中所示,其中,轨排井往往开设在行车线的上方,并从车站顶板一直开通到车站底板,使得轨排可直接从车站顶板上方吊装到车站底板上的行车线上,再由铺轨车进行铺轨操作。上述结构虽然能一定程度上实现轨排井的功能,完成轨排的吊装;但是,从图5中不难看出,现有的轨排井设置形式,由于其直接设置在车站行车线上方,导致轨排井长度范围内的车站侧墙始终处于悬臂状态,悬臂高度往往超过10m,这使得车站侧墙的结构刚度被严重削弱,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对车站结构的安全性、稳定性造成不利的影响。为保证车站结构的安全,传统的做法往往是采用围护桩/墙+锚索的形式,或者将轨排井洞口范围内的围护结构做成圆弧形。但是,锚索方案的使用往往会存在影响周边环境的问题,因而在不少城市禁止在市区范围内使用该种设置形式;虽然圆弧形围护结构能一定程度上解决轨排井一侧车站侧墙的安全问题,但其往往占地大,设置成本高,在城市中应用受限,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无法充分满足各类地铁车站轨排井的设置需要。因此,亟需寻找或设计一种新的轨排井系统来满足其施工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地铁车站单渡线的轨排井系统,其中通过将轨排井对应设置在具有单渡线的地铁车站,使得轨排井设置在单渡线的正上方,可有效满足轨排的吊装,避免了传统轨排井开设后,轨排井范围内的车站侧墙处于大范围的悬臂状态,保证了轨排井开设后地铁车站的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地铁车站单渡线的轨排井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轨排井系统设置在具有单渡线的地铁车站,所述单渡线斜向设置于两平行设置的地铁走行线之间,其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地铁走行线连通,所述轨排井系统对应开设在所述单渡线的正上方,其包括开设在车站顶板上的第一通孔和开设在车站中板上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在竖向上对正设置,并对正设置于车站底板上的所述单渡线,且两通孔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单渡线的走行方向,以及所述第一通孔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底部可由若干设置于所述车站顶板与所述车站中板之间的第一结构柱进行支撑,所述第二通孔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底部可由若干设置于所述车站中板与所述车站底板之间的第二结构柱进行支撑。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轨排井开设在所述单渡线中部的正上方,且该轨排井距所述地铁车站两侧的车站侧墙距离相等。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相邻的两所述第一结构柱之间通过设置在所述车站顶板底面上的第一结构纵梁进行对应连接,相邻的两所述第二结构柱之间通过设置在所述车站中板底面上的第二结构纵梁进行对应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车站顶板与所述车站中板之间对应所述第一通孔设置有若干第一临时柱,且所述车站中板与所述车站底板之间对应所述第二通孔设置有若干第二临时柱。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相邻两所述第一临时柱之间设置有第一临时梁,所述第一临时梁对应设置在所述车站顶板的底面,相邻两所述第二临时柱之间设置有第二临时梁,所述第二临时梁对应设置在所述车站中板的底面。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临时梁与所述第一结构纵梁对应连接,并对应连接所述第一通孔两侧的所述车站侧墙;所述第二临时梁与所述第二结构纵梁对应连接,并对应连接所述第二通孔两侧的所述车站侧墙。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开设尺寸为长27m,宽4.5m。上述改进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总体而言,通过本专利技术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的基于地铁车站单渡线的轨排井系统,其通过将轨排井设置在具有单渡线的地铁车站,使得轨排井设置在单渡线的正上方,有效避免了传统轨排井施工过程中,轨排井范围内的车站侧墙往往处于悬臂状态的情况,不仅实现了轨排井吊装轨排的功能,还有效保证了车站侧墙的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减少了传统圆弧形围护结构或者锚索方案的设置,提升了轨排井系统的适用范围;(2)本专利技术的基于地铁车站单渡线的轨排井系统,其通过将轨排井设置在单渡线中部的上方,使得轨排井开设后可有效利用单渡线走行方向两侧的结构柱来保证轨排井的开设安全,减少了临时柱的设置数量,缩减了地铁轨排井系统施工的施工成本,提升了轨排的铺设效率;(3)本专利技术的基于地铁车站单渡线的轨排井系统,其通过在轨排井两侧对应结构柱设置临时柱,且临时柱之间对应设置临时梁,以及使得临时梁对应连接车站侧墙,不仅可有效保证轨排井的开设安全,还可进一步提升车站侧墙的稳定性,进而确保地铁车站的结构稳定性;(4)本专利技术的基于地铁车站单渡线的轨排井系统,其结构简单,设置简便,可有效实现轨排的吊装、铺设,避免车站侧墙在传统轨排井开设时的大范围悬臂,保证了轨排井开设过程中地铁车站的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缩短了地铁工程的施工周期,减少了施工成本,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基于地铁车站单渡线的轨排井系统的主体结构布置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基于地铁车站单渡线的轨排井系统的A-A向断面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基于地铁车站单渡线的轨排井系统的平面布置示意图;图4是现有技术中地铁车站轨排井系统的平面布置图;图5是现有技术中地铁车站轨排井系统的平面布置图;在所有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技术特征,具体为:1.轨排井,2.车站侧墙,3.地铁走行线,4.结构柱,5.临时柱,6.单渡线,7.车站顶板,8.车站中板,9.车站底板,10.结构纵梁,11.临时梁,12.后作结构纵梁,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在实际的地铁施工过程中,根据《GB50157-2013地铁设计规范》中的相关规定,线路的终点站或者区段折返站应设置专用折返线或折返渡线。通常情况下,根据运营的需要,一条地铁沿线每间隔3~5个车站便需要设置停车线或者单渡线,以保证运营的安全性和灵活性。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中基于地铁车站单渡线的轨排井系统,如图1~3中所示,其中,地铁车站中包括两条平行设置的地铁走行线3,如图1和图3中所示。在需要两线路之间进行地铁车辆渡线的车站,两条地铁走行线3之间还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地铁车站单渡线的轨排井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轨排井系统设置在具有单渡线的地铁车站,所述单渡线斜向设置于两平行设置的地铁走行线之间,其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地铁走行线连通,所述轨排井系统对应开设在所述单渡线的正上方,其包括开设在车站顶板上的第一通孔和开设在车站中板上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在竖向上对正设置,并对正设置于车站底板上的所述单渡线,且两通孔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单渡线的走行方向,以及所述第一通孔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底部可由若干设置于所述车站顶板与所述车站中板之间的第一结构柱进行支撑,所述第二通孔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底部可由若干设置于所述车站中板与所述车站底板之间的第二结构柱进行支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地铁车站单渡线的轨排井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轨排井系统设置在具有单渡线的地铁车站,所述单渡线斜向设置于两平行设置的地铁走行线之间,其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地铁走行线连通,所述轨排井系统对应开设在所述单渡线的正上方,其包括开设在车站顶板上的第一通孔和开设在车站中板上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在竖向上对正设置,并对正设置于车站底板上的所述单渡线,且两通孔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单渡线的走行方向,以及所述第一通孔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底部可由若干设置于所述车站顶板与所述车站中板之间的第一结构柱进行支撑,所述第二通孔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底部可由若干设置于所述车站中板与所述车站底板之间的第二结构柱进行支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地铁车站单渡线的轨排井系统,其中,所述轨排井开设在所述单渡线中部的正上方,且该轨排井距所述地铁车站两侧的车站侧墙距离相等。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地铁车站单渡线的轨排井系统,其中,相邻的两所述第一结构柱之间通过设置在所述车站顶板底面上的第一结构纵梁进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蓼徐军林费金新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