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用型救生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4526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6 10: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耐用型救生圈,包括圈体,圈体的外侧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铰链,第一铰链上均固定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带,第一连接带均通过第一铰链活动连接在圈体上,第一连接带远离圈体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公扣,圈体的外侧设有外槽,圈体的外侧设有外圈,外圈的内侧嵌于外槽的内部,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新型的圈体内侧设了内槽,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内槽内设了内圈,可便于对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圈体受到的冲击进行缓冲,有利于使用者使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新型的圈体外侧设置了外槽,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外槽内设了外圈,可便于对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圈体进行保护,延长了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耐用型救生圈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救生圈,特别涉及一种耐用型救生圈,属于救生圈

技术介绍
救生圈是救生设备的一种,现有的救生圈结构简单,当救生圈受到撞击时,使用者会受到较大的冲击,不利于使用者使用救生圈,救生圈的外部没有设置防护装置,容易因外力的冲击而损坏,缩短了救生圈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耐用型救生圈,解决了现有的救生圈结构简单,当救生圈受到撞击时,使用者会受到较大的冲击,不利于使用者使用救生圈,救生圈的外部没有设置防护装置,容易因外力的冲击而损坏,缩短了救生圈的使用寿命的问题。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一种耐用型救生圈,包括圈体,所述圈体的外侧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铰链,所述第一铰链上均固定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带,所述第一连接带均通过第一铰链活动连接在圈体上,所述第一连接带远离圈体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公扣,所述圈体的外侧设有外槽,所述圈体的外侧设有外圈,所述外圈的内侧嵌于外槽的内部,所述外圈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母扣,所述圈体的内侧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铰链,所述第二铰链上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带,所述第二连接带均通过第二铰链活动连接在圈体上,所述第二连接带靠近圈体中部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公扣,所述圈体的内侧设有内槽,所述圈体的内侧设有内圈,所述内圈的外侧嵌于内槽的内部,所述内圈的两端均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母扣。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圈体由泡沫制成,所述外圈和内圈均由聚乙烯制成,所述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均由橡胶制成。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公扣与第一母扣相匹配,所述第二公扣与第二母扣相匹配,所述第一公扣、第一母扣、第二母扣和第二公扣上均设有防腐涂层。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圈的上端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气嘴,所述内圈的上端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气嘴。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圈的内侧直径和外槽的直径相同,所述内圈的外侧直径和内槽的直径相同。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新型的圈体内侧设了内槽,在本专利技术的内槽内设了内圈,可便于对本专利技术的圈体受到的冲击进行缓冲,有利于使用者使用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新型的圈体外侧设置了外槽,在本专利技术的外槽内设了外圈,可便于对本专利技术的圈体进行保护,延长了本专利技术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A处的区域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B处的区域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圈体的剖切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外圈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内圈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公扣和第二公扣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第一母扣和第二母扣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圈体;2、第一铰链;3、第一连接带;4、第一公扣;5、外槽;6、外圈;7、第一母扣;8、第一凹槽;9、第一气嘴;10、内槽;11、内圈;12、第二凹槽;13、第二母扣;14、第二铰链;15、第二连接带;16、第二公扣;17、第三凹槽;18、第二气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8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耐用型救生圈,包括圈体1,圈体1的外侧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铰链2,第一铰链2上均固定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带3,第一连接带3均通过第一铰链2活动连接在圈体1上,第一连接带3远离圈体1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公扣4,圈体1的外侧设有外槽5,圈体1的外侧设有外圈6,外圈6的内侧嵌于外槽5的内部,外圈6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母扣7,圈体1的内侧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铰链14,第二铰链14上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带15,第二连接带15均通过第二铰链14活动连接在圈体1上,第二连接带15靠近圈体1中部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公扣16,圈体1的内侧设有内槽10,圈体1的内侧设有内圈11,内圈11的外侧嵌于内槽10的内部,内圈11的两端均设有第二凹槽12,第二凹槽12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母扣13。圈体1由泡沫制成,外圈6和内圈11均由聚乙烯制成,第一连接带3和第二连接带15均由橡胶制成,便于拉伸第一连接带3和第二连接带15,第一公扣4与第一母扣7相匹配,第二公扣16与第二母扣13相匹配,第一公扣4、第一母扣7、第二母扣13和第二公扣16上均设有防腐涂层,延长第一公扣4、第一母扣7、第二母扣13和第二公扣16的使用寿命,外圈6的上端设有第一凹槽8,第一凹槽8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气嘴9,内圈11的上端设有第三凹槽17,第三凹槽17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气嘴18,便于向外圈6和内圈11内部充气,外圈6的内侧直径和外槽5的直径相同,内圈11的外侧直径和内槽10的直径相同,便于安装外圈6和内圈11。具体的,使用本专利技术前,通过第一气嘴9将外圈6的内部充满气,此过程中,外圈6的内侧会挤入圈体1外侧设置的外槽5内部,通过第二气嘴18将内圈11的内部充满气,内圈11的外侧会挤入圈体1内侧设置的内槽10内部,充满气之后,将本专利技术携带到使用的地方,当外圈6损坏时,分开同侧的第一公扣4和第一母扣7,将旧的外圈6从圈体1上取下来,将新的的外圈6套在圈体1的外侧,将外圈6的内侧塞入圈体1上设置的外槽5内部,将第一公扣4扣在同侧第一母扣7上,通过第一气嘴9将新的外圈6内部充满气,当内圈11损坏时,分开同侧的第二公扣16和第二母扣13,将旧的内圈11从圈体1上取下来,将新的内圈11卡在圈体1的内侧,将新的内圈11外侧塞入圈体1上设置的内槽10内部,再将第二公扣16扣在同侧第二母扣13上,然后通过第二气嘴18将新的内圈11内部充满气,即可继续使用。以上实施例仅供说明本专利技术之用,而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有关
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换或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应该属于本专利技术的范畴,应由各权利要求所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耐用型救生圈,包括圈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圈体(1)的外侧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铰链(2),所述第一铰链(2)上均固定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带(3),所述第一连接带(3)均通过第一铰链(2)活动连接在圈体(1)上,所述第一连接带(3)远离圈体(1)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公扣(4),所述圈体(1)的外侧设有外槽(5),所述圈体(1)的外侧设有外圈(6),所述外圈(6)的内侧嵌于外槽(5)的内部,所述外圈(6)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母扣(7),所述圈体(1)的内侧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铰链(14),所述第二铰链(14)上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带(15),所述第二连接带(15)均通过第二铰链(14)活动连接在圈体(1)上,所述第二连接带(15)靠近圈体(1)中部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公扣(16),所述圈体(1)的内侧设有内槽(10),所述圈体(1)的内侧设有内圈(11),所述内圈(11)的外侧嵌于内槽(10)的内部,所述内圈(11)的两端均设有第二凹槽(12),所述第二凹槽(12)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母扣(1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耐用型救生圈,包括圈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圈体(1)的外侧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铰链(2),所述第一铰链(2)上均固定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带(3),所述第一连接带(3)均通过第一铰链(2)活动连接在圈体(1)上,所述第一连接带(3)远离圈体(1)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公扣(4),所述圈体(1)的外侧设有外槽(5),所述圈体(1)的外侧设有外圈(6),所述外圈(6)的内侧嵌于外槽(5)的内部,所述外圈(6)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母扣(7),所述圈体(1)的内侧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铰链(14),所述第二铰链(14)上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带(15),所述第二连接带(15)均通过第二铰链(14)活动连接在圈体(1)上,所述第二连接带(15)靠近圈体(1)中部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公扣(16),所述圈体(1)的内侧设有内槽(10),所述圈体(1)的内侧设有内圈(11),所述内圈(11)的外侧嵌于内槽(10)的内部,所述内圈(11)的两端均设有第二凹槽(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平平王波周培培徐森
申请(专利权)人:东台市万舟船用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