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振专利>正文

一种层板凹边内压角度固定的压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34297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6 09: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层板凹边内压角度固定的压边装置,包括固定立柱和减速机,所述固定立柱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上机架,所述固定立柱的底端设置有下机架,所述固定立柱的底部设置有底座,所述上机架的右侧设置有上支撑横杆,所述上支撑横杆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从动辊轮,所述下机架的右侧设置有下支撑横杆,所述下支撑横杆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主动辊轮,上支撑横杆的设置可以有效的使层板被加工成已完成压边的层板,可以准确的使已完成压边的层板的下压角度为45°,可以防止层板被按压成别的角度,避免了层板需要二次或者多次加工,提高了工厂加工层板的效率,间接性的提高了工厂的利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层板凹边内压角度固定的压边装置
本技术属于钣材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层板凹边内压角度固定的压边装置。
技术介绍
加工是通过一定工序和方式将原材料、半成品转化为目标需求的过程的总称。钣金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导电(能够用于电磁屏蔽)、成本低、大规模量产性能好等特点,在电子电器、通信、汽车工业、医疗器械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现有的压边装置在对层板进行按压加工的过程中无法准确的按压到我们所需要的角度,常常因为按压的角度过大,需要二次进行加工,这样的话会对层板加工的效率有所影响,也会对层板本身的质量也有较小的影响,最终导致工厂会降低已加工层板的的出厂合格率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层板凹边内压角度固定的压边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现有的压边装置在对层板进行按压加工的过程中无法准确的按压到我们所需要的角度,常常因为按压的角度过大,需要二次进行加工,这样的话会对层板加工的效率有所影响,也会对层板本身的质量也有较小的影响,最终导致工厂会降低已加工层板的的出厂合格率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层板凹边内压角度固定的压边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层板凹边内压角度固定的压边装置,包括固定立柱和减速机,所述固定立柱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上机架,所述固定立柱的底端设置有下机架,所述固定立柱的底部设置有底座,所述上机架的右侧设置有上支撑横杆,所述上支撑横杆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从动辊轮,所述下机架的右侧设置有下支撑横杆,所述下支撑横杆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主动辊轮,所述主动辊轮和从动辊轮的外形可根据已完成压边的层板需成型的形状来设置,所述已完成压边的层板从主动辊轮和从动辊轮之间的缝隙通过,所述上机架的内部设置有螺纹,所述减速机的顶部设置有固定短螺栓,所述固定短螺栓的左侧设置有固定长螺栓。优选的,所述固定立柱、螺纹、上机架、下机架和底座均成两两相对设置。优选的,所述固定短螺栓共设有两个,且两个固定短螺栓分别对称安装在固定长螺栓的两侧,为了使减速机上面的零件便于安装和拆卸。优选的,所述底座与固定立柱通过焊接方式进行固定连接,为了底座与固定立柱之间的连接稳定。优选的,所述已完成压边的层板的下压角度为45°,为了方便加工层板的下一步的工序。优选的,所述上机架与固定立柱通过焊接方式进行固定连接,为了使上机架与固定立柱之间的连接稳定。优选的,所述主动辊轮的外表面为光滑曲面,为了便于已完成压边的层板的移动。优选的,所述底座的底侧为水平平面,为了固定立柱的平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上支撑横杆的设置可以有效的使层板被加工成已完成压边的层板,可以准确的使已完成压边的层板的下压角度为45°,可以防止层板被按压成别的角度,避免了层板需要二次或者多次加工,提高了工厂加工层板的效率,间接性的提高了工厂的利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右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层板变化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上机架、2-下机架、3-底座、4-主动辊轮、5-已完成压边的层板、6-螺纹、7-上支撑横杆、8-下支撑横杆、9-减速机、10-固定短螺栓、11-固定长螺栓、12-固定立柱、13-从动辊轮。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层板凹边内压角度固定的压边装置,包括固定立柱12和减速机9,固定立柱12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上机架1,固定立柱12的底端设置有下机架2,固定立柱12的底部设置有底座3,上机架1的右侧设置有上支撑横杆7,上支撑横杆7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从动辊轮13,下机架2的右侧设置有下支撑横杆8,下支撑横杆8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主动辊轮4,主动辊轮4和从动辊轮13的外形可根据已完成压边的层板5需成型的形状来设置,已完成压边的层板5从主动辊轮4和从动辊轮13之间的缝隙通过,上机架1的内部设置有螺纹6,减速机9的顶部设置有固定短螺栓10,固定短螺栓10的左侧设置有固定长螺栓11。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固定立柱12、螺纹6、上机架1、下机架2和底座3均成两两相对设置。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固定短螺栓10共设有两个,且两个固定短螺栓10分别对称安装在固定长螺栓11的两侧,为了增加减速机9整体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底座3与固定立柱12通过焊接方式进行固定连接,为了底座不易脱落。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已完成压边的层板5的下压角度为45°。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上机架1与固定立柱12通过焊接方式进行固定连接,为了固定立柱12不易脱落。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主动辊轮4的外表面为光滑曲面。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底座3的底侧为水平平面。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经过上一道工序的传送,使未完成加工的层板从主动辊轮4和从动辊轮13之间的缝隙中通过,在通过的过程中从动辊轮13和从动辊轮13会对层板进行滚压,使层板逐渐变形并形成已完成压边的层板5的形状,然后通过前后工序的压轮传送进入下一道工序进行加工。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层板凹边内压角度固定的压边装置,包括固定立柱(12)和减速机(9),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立柱(12)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上机架(1),所述固定立柱(12)的底端设置有下机架(2),所述固定立柱(12)的底部设置有底座(3),所述上机架(1)的右侧设置有上支撑横杆(7),所述上支撑横杆(7)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从动辊轮(13),所述下机架(2)的右侧设置有下支撑横杆(8),所述下支撑横杆(8)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主动辊轮(4),所述主动辊轮(4)和从动辊轮(13)的外形可根据已完成压边的层板(5)需成型的形状来设置,所述已完成压边的层板(5)从主动辊轮(4)和从动辊轮(13)之间的缝隙通过,所述上机架(1)的内部设置有螺纹(6),所述减速机(9)的顶部设置有固定短螺栓(10),所述固定短螺栓(10)的左侧设置有固定长螺栓(1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层板凹边内压角度固定的压边装置,包括固定立柱(12)和减速机(9),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立柱(12)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上机架(1),所述固定立柱(12)的底端设置有下机架(2),所述固定立柱(12)的底部设置有底座(3),所述上机架(1)的右侧设置有上支撑横杆(7),所述上支撑横杆(7)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从动辊轮(13),所述下机架(2)的右侧设置有下支撑横杆(8),所述下支撑横杆(8)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主动辊轮(4),所述主动辊轮(4)和从动辊轮(13)的外形可根据已完成压边的层板(5)需成型的形状来设置,所述已完成压边的层板(5)从主动辊轮(4)和从动辊轮(13)之间的缝隙通过,所述上机架(1)的内部设置有螺纹(6),所述减速机(9)的顶部设置有固定短螺栓(10),所述固定短螺栓(10)的左侧设置有固定长螺栓(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板凹边内压角度固定的压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振
申请(专利权)人:王振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