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用U型渗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340529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6 08: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实验用U型渗透装置,由第一L型管(1)、橡胶垫圈(5)、半透膜(6)和第二L型管(2)组成;第二L型管的左端端部为插接口(9),插接口(9)的内径大于第二L型管管体内径,且插接口的外表面设置有外磨口层;第一L型管的右端端部为承接口(10),承接口(10)的外径大于第一L型管管体外径,承接口的内径大于第一L型管管体内径,且承接口的内表面设置有内磨口层;在插接口内从里向外依次设置半透膜(6)和橡胶垫圈(5);插接口与承接口活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安装简单、可拆卸、清洗和反复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实验用U型渗透装置
本技术属于实验用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生物、化学等学科中有关渗透现象的相关实验,帮助实验者更好地理解渗透作用的实验用U型渗透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常用的渗透装置普遍由长颈漏斗和烧杯等玻璃器材简易组装而成,具体操作方法为在长颈漏斗口部扎上半透膜后倒置在装有溶液或水的烧杯中,然后在长颈漏斗下口端注入实验用试剂来完成渗透实验。在实际操作时,由于长颈漏斗口部直径较大,需要制作的半透膜面积较大,如果选用生物膜(如鸡蛋壳膜)作为半透膜的话,很难成功获得这么大面积的半透膜,即使有幸获得这么大面积的生物半透膜,将这种半透膜固定在长颈漏斗口部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极易出现半透膜损坏、结扎不牢固等问题;如果选用市售的玻璃纸做半透膜的话,实验现象并不明显,往往需要好几天的时间才能看到液面差,而且需要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足够大的浓度差才可能出现预期效果,抑或根本看不到理想的实验效果。因此,由于现实操作难度的问题,渗透实验并未真正走进学生的日常教学实验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学习的兴趣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实验用U型渗透装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概述如下:实验用U型渗透装置,由第一L型管1、橡胶垫圈5、半透膜6和第二L型管2组成;第二L型管的左端端部为插接口9,插接口9的内径大于第二L型管管体内径,且插接口的外表面设置有外磨口层;第一L型管的右端端部为承接口10,承接口10的外径大于第一L型管管体外径,承接口的内径大于第一L型管管体内径,且承接口的内表面设置有内磨口层;在插接口内从里向外依次设置半透膜6和橡胶垫圈5;插接口与承接口活动连接。优选地,在第一L型管的竖管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刻度线7,在第二L型管的竖管外表面设置有第二刻度线8,第一刻度线和第二刻度线等高。本技术的优点: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安装简单、可拆卸、清洗和反复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实验用U型渗透装置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实验用U型渗透装置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验用U型渗透装置,见图1和图2,由第一L型管1、橡胶垫圈5、半透膜6和第二L型管2组成;第二L型管的左端端部为插接口9,插接口9的内径大于第二L型管管体内径,且插接口的外表面设置有外磨口层;第一L型管的右端端部为承接口10,承接口10的外径大于第一L型管管体外径,承接口的内径大于第一L型管管体内径,且承接口的内表面设置有内磨口层;在插接口内从里向外依次设置半透膜6和橡胶垫圈5;插接口与承接口活动连接。优选地,在第一L型管的竖管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刻度线7,在第二L型管的竖管外表面设置有第二刻度线8,第一刻度线和第二刻度线等高。利用本技术的实验用U型渗透装置,可选用常见的鸡蛋壳内膜、大白菜叶柄、洋葱、大葱白内表皮等生物半透膜进行实验,剪出比本装置中橡胶垫圈尺寸略大的半透膜,将该半透膜贴于橡胶垫圈上,并一起卡入插接口内,在插接口外表面磨口层处薄薄涂一层凡士林后插入第二L型管的承接口内完成装置安装,即可进行后续实验操作。第一L型管和第二L型管等高处所设置的刻度线7和8为凹槽型刻线,本刻线既可用于作为实验过程中比较两侧L管液面高度的参照,又可用皮筋在两侧L管凹槽处进行加固操作,防止实验过程中U型管底部连接处松动造成漏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实验用U型渗透装置,其特征是由第一L型管(1)、橡胶垫圈(5)、半透膜(6)和第二L型管(2)组成;第二L型管的左端端部为插接口(9),插接口(9)的内径大于第二L型管管体内径,且插接口的外表面设置有外磨口层;第一L型管的右端端部为承接口(10),承接口(10)的外径大于第一L型管管体外径,承接口的内径大于第一L型管管体内径,且承接口的内表面设置有内磨口层;在插接口内从里向外依次设置半透膜(6)和橡胶垫圈(5);插接口与承接口活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实验用U型渗透装置,其特征是由第一L型管(1)、橡胶垫圈(5)、半透膜(6)和第二L型管(2)组成;第二L型管的左端端部为插接口(9),插接口(9)的内径大于第二L型管管体内径,且插接口的外表面设置有外磨口层;第一L型管的右端端部为承接口(10),承接口(10)的外径大于第一L型管管体外径,承接口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彩云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