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气体污染物吸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339493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6 08: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气体污染物吸附装置,包括:基座,其一侧通过输气管连接有吸气泵;通气管,其一端连通设置在所述基座顶端的一侧;吸附腔,其与所述通气管的另一端通过单向通气阀连通;所述吸附腔的一侧设置有电机,所述吸附腔内部设置搅拌轴,并且,所述搅拌轴的一端与所述电机输出端连接,所述搅拌轴外侧设置有搅拌扇叶;集气管,其一端设置在所述吸附腔的上端内部,另一端连接有出气管;储液箱,其设置在所述集气管一侧,所述储液箱与所述吸附腔通过输液管连通,所述储液箱顶端设置有进液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提高吸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气体污染物吸附装置
本技术涉及气体吸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气体污染物吸附装置。
技术介绍
气态污染物种类繁多,除氨、CO、氮氧化物和氡等人们熟知的气体之外,还有甲醛、芳烃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一般认为它们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有较大影响,有些甚至还会致癌。目前较为关注的是芳烃和甲醛这两大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苯、甲苯、二甲苯等芳烃物质,它们均为无色透明液体,有较强的刺激性气味,易挥发,易燃有毒,主要隐藏在油漆、涂料、粘合剂、化纤类装饰物内。主要对造血系统造成危害,可致贫血、感染、皮下出血、头痛、头昏、红肿、对人体致癌、能发展成为白血病,还影响生殖系统,毒性可导致婴儿产生缺陷,净化空气已刻不容缓,这就需要用到体污染物吸附装置,而传统的体污染物吸附装置却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气体的气压较大会损坏装置的内部,安全性低,且吸附效率较低,占地面积较大。所以,如何设计一种新型气体污染物吸附装置,成为我们当前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目前的技术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新型气体污染物吸附装置,通过对气体污染物多次吸附分离来提高吸附效率。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气体污染物吸附装置,包括:基座,其一侧通过输气管连接有吸气泵;通气管,其一端连通设置在所述基座顶端的一侧;吸附腔,其与所述通气管的另一端通过单向通气阀连通;所述吸附腔的一侧设置有电机,所述吸附腔内部设置搅拌轴,并且,所述搅拌轴的一端与所述电机输出端连接,所述搅拌轴外侧设置有搅拌扇叶;集气管,其一端设置在所述吸附腔的上端内部,另一端连接有出气管;储液箱,其设置在所述集气管一侧,所述储液箱与所述吸附腔通过输液管连通,所述储液箱顶端设置有进液管。优选的是,还包括:气压检测腔,其设置在所述基座内部,并且所述气压检测腔内设置有气压传感器;控制面板,其设置在所述基座的另一侧,并且所述控制面板一侧设置有警报灯,所述控制面板连接所述气压传感器。优选的是,所述吸气泵的一端连接有吸气罩。优选的是,还包括:支撑板,其设置在所述基座顶端的另一侧,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吸附腔之间通过支撑杆连接,并且,所述支撑板内设置有控制器。优选的是,所述集气管位于所述吸附腔内部的一端设置有集气罩,并且,所述集气罩的底端设置有除湿网。优选的是,所述输液管的顶端设置有电动阀门。优选的是,所述储液箱的内壁设置有液位传感器。优选的是,所述集气管内中部设置有吸附滤芯。优选的是,所述吸气罩的外侧设置有过滤网。优选的是,所述控制器电联所述气压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所述警报灯。本技术所述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气压传感器感应气压检测腔内部气体的压力,防止因气压较大而损坏装置的内部,安全性高;搅拌轴带动搅拌扇叶转动,便于使气体与吸附液充分混合,便于提高吸附效率;吸附后的气体通过集气罩和集气管最后由出气管排出,进而便于对气体污染物的有效吸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新型气体污染物吸附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新型气体污染物吸附装置的基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新型气体污染物吸附装置的集气罩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如图1-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气体污染物吸附装置:包括基座100,基座100的一侧通过输气管110连接有吸气泵120,吸气泵120的一端连接有吸气罩121,基座100的另一侧设置有控制面板130,控制面板130的一侧设置有警报灯131,基座100的内部设置有气压检测腔140,气压检测腔140的内部设置有气压传感器141,基座100顶端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板150,支撑板150的内部设置有控制器151,基座100顶端的另一侧设置有通气管160,通气管160的顶端设置有吸附腔200,通气管160与吸附腔200的连接处设置有单向通气阀161,吸附腔200与支撑板150之间通过支撑杆152连接,吸附腔200的一侧设置有电机210,电机210的一端连接有位于吸附腔200内部的搅拌轴220,搅拌轴220的外侧设置有搅拌扇叶221,吸附腔200的另一侧设置有排液管230,吸附腔200的顶端设置有集气管240,集气管240的底端位于吸附腔200的内部设置有集气罩241,集气罩241的底端设置有除湿网242,集气管240的一侧设置有储液箱300,储液箱300与吸附腔200之间通过输液管250连接,输液管250的顶端设置有电动阀门260,储液箱300的顶端设置有进液管310,储液箱300的内壁设置有液位传感器320,集气管240中部的内部设置有吸附滤芯330,集气管240的一端连接有出气管350。吸气罩121的外侧设置有过滤网,便于过滤掉被净化气体中的固体颗粒。气压传感器141和液位传感器320电性连接控制器151,控制器151电性连接警报灯131,便于信号的传递。控制面板130电性连接吸气泵120、单向通气阀161、电机210和电动阀门260,便于对吸气泵120、单向通气阀161、电机210和电动阀门260的控制。搅拌轴220与搅拌扇叶221之间通过螺栓连接,便于使搅拌轴220与搅拌扇叶221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本技术的工作原理:首先,基座100的一侧通过输气管110连接有吸气泵120,吸气泵120的一端连接有吸气罩121,便于气体的吸入,基座100的另一侧设置有控制面板130,控制面板130的一侧设置有警报灯131,基座100的内部设置有气压检测腔140,气压检测腔140的内部设置有气压传感器141,基座100顶端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板150,支撑板150的内部设置有控制器151,通过控制面板130打开吸气泵120,进人便于把要吸附的气体,吸入到气压检测腔140中,而通过气压传感器141便于感应气压检测腔140内部气体的压力并传递给控制器151,当压力较大时控制器151会控制警报灯131进行工作,进而便于防止因气压较大而损坏装置的内部,安全性高,其次,基座100顶端的另一侧设置有通气管160,通气管160的顶端设置有吸附腔200,通气管160与吸附腔200的连接处设置有单向通气阀161,吸附腔200与支撑板150之间通过支撑杆152连接,更加稳定,吸附腔200的一侧设置有电机210,电机210的一端连接有位于吸附腔200内部的搅拌轴220,搅拌轴220的外侧设置有搅拌扇叶221,吸附腔200的另一侧设置有排液管230,吸附腔200的顶端设置有集气管240,集气管240的底端位于吸附腔200的内部设置有集气罩241,集气罩241的底端设置有除湿网242,便于除湿,集气管240中部的内部设置有吸附滤芯330,便于吸附残余污染物,集气管240的一端连接有出气管350,当气压在规定范围内时,通过控制面板130打开单向通气阀161和电机210,这时气体会进入吸附腔200中与吸附液接触,而电机210通过搅拌轴220带动搅拌扇叶221转动,便于使气体与吸附液充分混合,便于提高吸附效率,吸附后的气体通过集气罩241和集气管240,最后由出气管350排出,进而便于对气体污染物的有效吸附,最后,集气管240的一侧设置有储液箱300,储液箱300与吸附腔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气体污染物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其一侧通过输气管连接有吸气泵;通气管,其一端连通设置在所述基座顶端的一侧;吸附腔,其与所述通气管的另一端通过单向通气阀连通;所述吸附腔的一侧设置有电机,所述吸附腔内部设置搅拌轴,并且,所述搅拌轴的一端与所述电机输出端连接,所述搅拌轴外侧设置有搅拌扇叶;集气管,其一端设置在所述吸附腔的上端内部,另一端连接有出气管;储液箱,其设置在所述集气管一侧,所述储液箱与所述吸附腔通过输液管连通,所述储液箱顶端设置有进液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气体污染物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其一侧通过输气管连接有吸气泵;通气管,其一端连通设置在所述基座顶端的一侧;吸附腔,其与所述通气管的另一端通过单向通气阀连通;所述吸附腔的一侧设置有电机,所述吸附腔内部设置搅拌轴,并且,所述搅拌轴的一端与所述电机输出端连接,所述搅拌轴外侧设置有搅拌扇叶;集气管,其一端设置在所述吸附腔的上端内部,另一端连接有出气管;储液箱,其设置在所述集气管一侧,所述储液箱与所述吸附腔通过输液管连通,所述储液箱顶端设置有进液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气体污染物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压检测腔,其设置在所述基座内部,并且所述气压检测腔内设置有气压传感器;控制面板,其设置在所述基座的另一侧,并且所述控制面板一侧设置有警报灯,所述控制面板连接所述气压传感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气体污染物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泵的一端连接有吸气罩。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齐崇镔温泉李洋弓磊赵旭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