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麦蛾诱捕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33849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6 07: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麦蛾诱捕器,该麦蛾诱捕器包括上圆筒体和下圆筒体,其内径均为100mm;在上圆筒体内设置有隔网,隔网将上圆筒体和下圆筒体形成的筒体内腔分隔成上腔和下腔,隔网的网孔直径为1mm;上腔内设置有吸风风扇,在下圆筒体的底部设置有锥形封底,锥形封底的锥面与下圆筒体筒壁的夹角为60°,锥形封底的小头端朝向隔网,锥形封底的小头端设置有进虫口,直径为10mm,锥形封底的上锥面与下圆筒体的内筒壁相接处距离上圆筒体的上边沿的垂直距离为135mm,锥形封底的下锥面有反光层;下圆筒体的下部设有吸虫灯珠,灯珠采用波长为530‑575nm的绿光光源,在下圆筒体的下部还有诱虫剂。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麦蛾诱捕器对麦蛾具有高效的防治作用,且无污染。

A trap for wheat moth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wheat moth trap, which comprises an upper cylinder body and a lower cylinder body with an inner diameter of 100 mm; a partition net is arranged in the upper cylinder body, and the inner cavity formed by the upper cylinder body and the lower cylinder body is separated into an upper chamber and a lower chamber by the partition net, the diameter of the mesh hole of the partition net is 1 mm; a suction fan is arranged in the upper chamber, and a conical sealing bottom is arranged at the bottom of the lower cylinder body. The angle between the conical surface of the conical seal bottom and the cylinder wall of the lower cylinder is 60 degrees. The small end of the conical seal bottom faces to the screen. The small end of the conical seal bottom is provided with an insect inlet with a diameter of 10 mm. The vertical distance between the upper conical surface of the conical seal bottom and the inner cylinder wall of the lower cylinder is 135 mm, and the lower conical surface of the conical seal bottom has a reflective layer. Insect lamp beads, lamp beads use a green light source with a wavelength of 530 575 nm, and there are insect attractants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lower cylinder. The wheat moth trap provided by the invention has an effective control effect on the wheat moth and no pollu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麦蛾诱捕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粮食安全储存
,主要涉及储粮害虫的防治,特别是涉及一种麦蛾诱捕器。
技术介绍
麦蛾是世界范围的储藏物害虫,它广泛分布,在我国的很多地方都有它的踪迹。麦蛾可以危害各种各样的粮食作物,包括稻类、麦类、玉米以及高粱等等,可达19种。麦蛾的幼虫会在播种时随着作物种子一起种在田中,等到夏天温度升高时再破土而飞。通过研究发现,麦蛾的成虫还可以飞到田中的农作物上产卵,然后麦蛾的幼虫会随着粮食的收获一起进入粮仓,在粮仓中又会继续危害粮食作物。麦蛾主要通过侵蚀粮食的胚部来影响粮食作物的发芽率,其中被麦蛾危害的玉米粒都会被驻成几乎空壳,其平均损失为13.1%-24%左右,而且还可能会造成后期性害虫如锯谷盗、赤拟谷盗等的继续危害。麦蛾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储粮害虫,麦蛾的发生十分严重。目前,我国对于麦蛾的防治手段有生物方法、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三种。麦蛾的生物防治方法在早期时是采用麦蛾的天敌昆虫来进行防治的。但是当前有关麦蛾的天敌昆虫的报道研究还不多。化学方法防治方面,主要是使用熏蒸剂,熏蒸剂主要有敌敌畏、溴甲烷等,但是由于其残留量高,而且对人畜的危害较强,所以已经被禁用。此后,磷化氢变成使用数量最多的熏蒸剂,其次是甲酸乙酯。磷化氢是一种杀虫普广、药效很强的熏蒸剂,但是由于长期不合理的滥用,导致了害虫抗性的产生。已有各种报道显示谷蠹、米象、赤拟谷盗的对磷化氢的抗药性已显著增强。但是目前却仍未找到可以更好替代磷化氢的化学熏蒸剂。物理方法防治比较方便简洁,比如清洁仓库、翻晒和科学堆放粮食、辐照、低温储粮、气调储粮。以上所说的生物方法、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结合使用,才能做到更好的防治效果。麦蛾是重要的世界性储粮害虫,由于我国储粮设备结构分布不平衡,尤其是农户的储粮设备落后,麦蛾的发生十分严重。目前储粮害虫麦蛾的防治过分依赖化学药剂的问题仍然很严重,无公害的防治方法由于成本高、执行困难等问题,并未能广泛应用。随着仓储害虫防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传统防治手段的弊端逐渐显露,比如长期的使用磷化氢会产生种种问题包括昆虫的抗药性增强、次等的害虫更加猖獗以及产生农药的残留,并逐渐威胁到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领域。所以现在开发新的防治手段成为储粮害虫防治研究的重点。害虫趋光性的应用研究已有了较长时间的发展,近几年出现的害虫灯光诱捕法,由于其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特点,符合人们的需要,所以亟需进行深入研究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麦蛾诱捕器,基于麦蛾的趋光性进行合理设计,诱捕率高,对储粮麦蛾具有高效的防治作用,并且无污染、可持续使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麦蛾诱捕器,包括上圆筒体和连接在所述上圆筒体下部的下圆筒体,所述上圆筒体的上部设置有顶盖,所述顶盖上安装有挂钩,所述上圆筒体和所述下圆筒体的内径均为100mm;在所述上圆筒体内靠近所述上圆筒体下边缘设置有隔网,所述隔网将上圆筒体和下圆筒体形成的筒体内腔分隔成上腔和下腔,所述隔网的网孔直径为1mm;所述上腔内设置有吸风风扇,在所述顶盖上与所述吸风风扇对应区域开设有出风孔;在所述下圆筒体的底部设置有锥形封底,所述锥形封底的锥面与所述下圆筒体筒壁的夹角为60°,所述锥形封底的小头端朝向所述隔网设置,在所述锥形封底的小头端设置有进虫口,所述进虫口直径为10mm,所述锥形封底的上锥面与所述下圆筒体的内筒壁相接处距离所述上圆筒体的上边沿的垂直距离为135mm,所述锥形封底的下锥面设置有反光层;在所述下圆筒体的下部沿所述下圆筒体的周壁均匀设置有吸虫灯珠,所述吸虫灯珠采用波长为530-575nm的绿光光源,在所述下圆筒体的下部还设置有诱虫剂。优选地,所述上圆筒体、下圆筒体、顶盖、锥形封底均为透明棕色塑料材质。采用透明棕色塑料材质,一方面能够看见捕获到的麦蛾的数量,以便及时定量清理,而棕色材质可以防止圆筒侧壁发射出的光对害虫进入诱捕装置的干扰,有效提高光源诱捕效果。优选地,所述隔网为铁丝隔网,厚度为2mm。厚度2mm的铁丝隔网强度好,不易破损,耐用。优选地,所述上圆筒体和所述下圆筒体通过螺纹连接。螺纹连接便于上圆筒体和下圆筒体的分拆和安装组合,可以方便将捕获的麦蛾取出倒掉。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吸风风扇通过安装支架安装在所述上腔内,所述安装支架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上圆筒体的内壁上,所述安装支架的另一端具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安装有风扇电机,所述风扇电机与所述吸风风扇驱动连接,所述风扇电机为12V。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吸风风扇的旋转直径为78mm,吸风风扇的功率为8w,转速为2000r/min,吸风流量为0.035m3/min。既保证节约能源,并有足够的吸力可将麦蛾吸入,又确保不会与上圆筒体内壁产生摩擦。优选地,所述吸虫灯珠设置在套环上,所述套环扣压套设在所述下圆筒体的下边沿上。当有吸虫灯珠损坏后,只须取下套环进行更换即可,方便操作。优选地,所述套环上均匀布设有四组吸虫灯珠,每组吸虫灯珠由两只1W的吸虫灯珠组成。优选地,所述诱虫剂悬挂设置在所述套环上。诱虫剂与吸虫灯珠配合使用,进一步加强诱虫效果,从而提高诱捕效率。优选地,所述诱虫剂与所述进虫口对应设置。可保证引诱过来的麦蛾主要集中在进虫口下方,便于吸风风扇的吸入。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麦蛾诱捕器,使用时,将诱捕器挂在粮堆内适当的地方,在诱捕器通电后,吸风风扇转动,吸虫灯珠发光,吸风风扇所产生的风是由下方吸入从上方吹出。由于麦蛾的趋光特性,麦蛾会被绿光光源吸引主动飞向光源,加以诱虫剂的引诱作用,麦蛾主要集中在锥形封底的下部区域,根据麦蛾的飞行习性,在趋近光源时会向上飞,再在吸风风扇的吸力作用下,麦蛾很容易就会从锥形封底的进虫口吸入到下腔内,但是由于锥形封底的小头端朝向上设置,即朝向所述隔网方向设置,而不是朝向远离所述隔网的方向设置,因此在麦蛾进入锥形封底上部的下腔后,就很难再次飞出。进入下腔内的麦蛾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吸风风扇吸力作用后很快就会脱水而死,从而达到诱杀的效果。当下腔内收集的麦蛾数量过多时,可将诱捕器的上圆筒体和下圆筒体拆开,将已诱杀的麦蛾倒出,从而将捕捉到的麦蛾清理掉。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麦蛾诱捕器,通过对结构的合理设计,并对诱捕效果影响大的几个因素,例如诱捕光源、锥形封底的倾斜角、进虫口口径、圆筒体高度等进行了详细考察,确定了麦蛾诱捕器的合理设计参数。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麦蛾诱捕器,经实验测得该诱捕器在120cm×100cm的密闭长方体暗室内,诱捕30分钟后的诱捕率可达50%以上。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麦蛾诱捕器对麦蛾具有高效的防治作用,并且无污染、可持续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麦蛾诱捕器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麦蛾诱捕器的剖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麦蛾诱捕器的套环的俯视图;图4是图1所示的麦蛾诱捕器的套环的仰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验例一采用的趋光反应装置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验例一得到的麦蛾对不同波长光的趋光指数分布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验例四得到的锥形封底的上锥面与下圆筒体的内筒壁相接处距离上圆筒体的上边沿的垂直距离H1不同的诱捕器对应的诱捕率分布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见图1-图4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麦蛾诱捕器实施例,包括上圆筒体1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麦蛾诱捕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圆筒体和连接在所述上圆筒体下部的下圆筒体,所述上圆筒体的上部设置有顶盖,所述顶盖上安装有挂钩,所述上圆筒体和所述下圆筒体的内径均为100mm;在所述上圆筒体内靠近所述上圆筒体下边缘设置有隔网,所述隔网将上圆筒体和下圆筒体形成的筒体内腔分隔成上腔和下腔,所述隔网的网孔直径为1mm;所述上腔内设置有吸风风扇,在所述顶盖上与所述吸风风扇对应区域开设有出风孔;在所述下圆筒体的底部设置有锥形封底,所述锥形封底的锥面与所述下圆筒体筒壁的夹角为60°,所述锥形封底的小头端朝向所述隔网设置,在所述锥形封底的小头端设置有进虫口,所述进虫口直径为10mm,所述锥形封底的上锥面与所述下圆筒体的内筒壁相接处距离所述上圆筒体的上边沿的垂直距离为135mm,所述锥形封底的下锥面设置有反光层;在所述下圆筒体的下部沿所述下圆筒体的周壁均匀设置有吸虫灯珠,所述吸虫灯珠采用波长为530‑575nm的绿光光源,在所述下圆筒体的下部还设置有诱虫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麦蛾诱捕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圆筒体和连接在所述上圆筒体下部的下圆筒体,所述上圆筒体的上部设置有顶盖,所述顶盖上安装有挂钩,所述上圆筒体和所述下圆筒体的内径均为100mm;在所述上圆筒体内靠近所述上圆筒体下边缘设置有隔网,所述隔网将上圆筒体和下圆筒体形成的筒体内腔分隔成上腔和下腔,所述隔网的网孔直径为1mm;所述上腔内设置有吸风风扇,在所述顶盖上与所述吸风风扇对应区域开设有出风孔;在所述下圆筒体的底部设置有锥形封底,所述锥形封底的锥面与所述下圆筒体筒壁的夹角为60°,所述锥形封底的小头端朝向所述隔网设置,在所述锥形封底的小头端设置有进虫口,所述进虫口直径为10mm,所述锥形封底的上锥面与所述下圆筒体的内筒壁相接处距离所述上圆筒体的上边沿的垂直距离为135mm,所述锥形封底的下锥面设置有反光层;在所述下圆筒体的下部沿所述下圆筒体的周壁均匀设置有吸虫灯珠,所述吸虫灯珠采用波长为530-575nm的绿光光源,在所述下圆筒体的下部还设置有诱虫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麦蛾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圆筒体、下圆筒体、顶盖、锥形封底均为透明棕色塑料材质。3.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争艳鲁玉杰李霁瀛涂刚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