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剂切换集合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32106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3 07:41
制冷剂切换集合单元(3)配置于室内单元(1)与室外单元(2)之间。制冷剂切换集合单元(3)具备多个高压阀(11)、多个低压阀(12)、高压集管(14)、低压集管(17)、连接高压阀(11)和高压集管(14)的高压气体管(15)、连接低压阀(12)和低压集管(17)的低压气体管(18)。多个高压阀(11)在与垂直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上并列配置。多个低压阀(12)在第一方向上并列配置。高压阀(11)相对于高压集管(14)以及高压气体管(15)在与垂直方向以及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一侧上配置低压阀(12)、低压集管(17)以及低压气体管(18)。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制冷剂切换集合单元
本专利技术涉及制冷剂切换集合单元。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具有配置于空调系统的室外单元以及室内单元之间切换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切换集合单元。在制冷剂切换集合单元中配置切换阀且设置连接高压阀和低压阀的第一气体管、连接第一气体管和室内单元的第二气体管。在这样的制冷剂切换单元中,为了配置于顶棚内、向内部进行发泡填充,需要抑制高度方向并为小型化。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14049号公报)中公开了: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配置于形成制冷剂回路的热源单元与利用单元之间并切换制冷剂的流动,具备连接于从上述热源单元延伸的吸入气体连接管的第一制冷剂配管、连接于从上述热源单元延伸的高低压气体连接管的第二制冷剂配管、连接于向上述利用单元延伸的气体管的第三制冷剂配管、连接于上述第一制冷剂配管、上述第二制冷剂配管以及上述第三制冷剂配管并将上述第一制冷剂配管、上述第二制冷剂配管、上述第三制冷剂配管连结的连结部、配置于上述第一制冷剂配管的第一切换阀、配置于上述第二制冷剂配管的第二切换阀,上述第二切换阀配置于比上述第一切换阀高的位置,上述第三制冷剂配管在高度最低的位置上具有最下部,在上述最下部与上述连结部连接。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1404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可是,在专利文件1中记载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中,具有若连接于高压阀的一个配管垂直地设置、另一配管通过高压阀以及该配管的下部,则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变大的课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抑制高度尺寸的制冷剂切换集合单元。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本专利技术的制冷剂切换集合单元的特征为:是配置于室内单元与室外单元之间的制冷剂切换集合单元,具备多个高压阀、多个低压阀、高压集管、低压集管、连接上述高压阀与上述高压集管的高压气体管、连接上述低压阀和上述低压阀的低压气体管,多个上述高压阀在与垂直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上并列配置,多个上述低压阀在上述第一方向上并列配置,相对于上述高压阀、上述高压集管以及上述高压气体管,在与上述垂直方向以及上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一侧配置上述低压阀、上述低压集管以及上述低压气体管。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抑制高度尺寸的制冷剂切换集合单元。附图说明图1是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切换集合单元的空调系统的整体构成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切换集合单元的制冷剂回路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切换集合单元的俯视图。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切换集合单元的右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关于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以下,称为“实施方式”)适当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并且,在各图中在共通的部分上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空调系统S》关于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切换集合单元3的空调系统S使用图1以及图2进行说明。图1是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切换集合单元3的空调系统S的整体构成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切换集合单元3的制冷剂回路图。如图1所示,空调系统S具备多个室内单元1(1A~1D)、室外单元2、制冷剂切换集合单元3、连接室外单元2和制冷剂切换集合3的高压气体管4、连接室外单元2和制冷剂切换集合单元3连接的低压气体管5、连接制冷剂切换集合单元3和各室内单元1(1A~1D)的气体管6(6A~6D)、连接各室内单元1(1A~1D)和室外单元2的液管7。如图2所示,在制冷剂切换集合单元3上,在连接高压气体管4和各气体管6(6A~6D)的制冷剂流路的途中分别设置作为膨胀阀的低压阀11(11A~11D),在连接低压气体管5和各气体管6(6A~6D)的制冷剂流路的途中设置作为膨胀阀的低压阀12(12A~12D)。通过这样的结构,空调系统S是可以通过控制制冷剂切换集合单元3的各高压阀11(11A~11D)以及各低压阀12(12A~12D)的开闭以及阀开度而使各室内单元1(1A~1D)的制冷运转与制热运转独立地进行运转的冷热同时运转的空调系统。即,制冷剂切换集合单元3是作为切换各室内单元1(1A~1D)的制冷运转与制热运转的冷热切换集合单元而发挥功能的单元。并且,如图1所示,在制冷剂切换集合单元3上连接高压气体管4、低压气体管5、气体管6(6A~6D),液管7不经过制冷剂切换集合单元3而直接连接各室内单元(1A~1D)和室外单元2。<制冷剂切换集合单元3>其次,关于制冷剂切换集合单元3,使用图3以及图4进行说明。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切换集合单元3的俯视图。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切换集合单元3的右侧视图。并且,在图3以及图4中透过跟前侧的机箱30的壁面、发泡隔热材料33进行图示。另外,在图3以及图4中,将垂直方向(铅垂方向)作为上下,将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前后(参照图3、图4),将与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左右(参照图3)。制冷剂切换集合单元3的机箱30被划分为电装室31、隔热室32。在电装室31中配置用于控制高压阀11以及低压阀12的电装电路(未图示)。制冷剂切换集合单元3具备高压阀11A~11D、低压阀12A~12D、高压气体管13、高压集管14、高压气体管15A~15D、低压气体管16、低压集管17、低压气体管18A~18D、分支管19A~19D、连接气体管20A~20D、室内侧气体管21A~21D、过滤器22、23、24A~24D。另外,高压阀11A~11D、低压阀12A~12D、高压集管14、高压气体管15A~15D、低压集管17、低压气体管18A~18D(在图4中仅举例说明低压气体管18A)、分支管19A~19D(在图4中仅举例说明分支管19A)、连接气体管20A~20D配置于隔热室32的内部。另外,高压气体管13、低压气体管16、室内侧气体管21A~21D贯通机箱30的壁面,配置于隔热室32的内部与外部。另外,隔热室32的内部填充发泡隔热材料33。并且,隔热室32的上部为未填充发泡隔热材料33的空洞部34。高压阀11以及低压阀12是可使用相同结构的阀并通过电装室31的电装电路(未图示)控制开闭以及阀开度的电子膨胀阀。如图3所示,高压阀11以及低压阀12具有从水平方向(后方向)连接的一个端口、从垂直方向(下方向)连接的另一端口。另外,高压阀11以及低压阀12的下部(阀部)由发泡隔热材料33覆盖,上部(驱动阀部的阀体的电磁线圈部)从发泡隔热材料33露出并位于空洞部34。另外,如图3所示,高压阀11A~11D在左右方向(与垂直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上并列配置。另外,低压阀12A~12D也在左右方向(第一方向)上并列配置。另外,如图3所示,高压阀11A和低压阀12A在前后方向(与垂直方向以及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并列配置。另外,如图4所示,高压阀11A和低压阀12A以高压阀11A与低压阀12A的高度(上端的高度位置)相等的方式配置。关于高压阀11B与低压阀12B、高压阀11C与低压阀12C以及高压阀11D与低压阀12D也相同。高压气体管13在一端侧具备与高压气体管4连接的连接金属件,另一端侧与高压集管14连接。高压集管14向与配置高压阀11的方向(左右方向、第一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设置。高压气体管15A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连接高压集管14和高压阀11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制冷剂切换集合单元,其配置于室内单元与室外单元之间,该制冷剂切换集合单元的特征在于,具备多个高压阀、多个低压阀、高压集管、低压集管、连接上述高压阀和上述高压集管的高压气体管、连接上述低压阀和上述低压集管的低压气体管,多个上述高压阀在与垂直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上并列配置,多个上述低压阀在上述第一方向上并列配置,相对于上述高压阀、上述高压集管以及上述高压气体管,在与上述垂直方向以及上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一侧配置上述低压阀、上述低压集管以及上述低压气体管。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7.11 JP 2016-1365771.一种制冷剂切换集合单元,其配置于室内单元与室外单元之间,该制冷剂切换集合单元的特征在于,具备多个高压阀、多个低压阀、高压集管、低压集管、连接上述高压阀和上述高压集管的高压气体管、连接上述低压阀和上述低压集管的低压气体管,多个上述高压阀在与垂直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上并列配置,多个上述低压阀在上述第一方向上并列配置,相对于上述高压阀、上述高压集管以及上述高压气体管,在与上述垂直方向以及上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一侧配置上述低压阀、上述低压集管以及上述低压气体管。2.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福田一纪内藤宏治土桥一浩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