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循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332104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3 07: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制冷循环装置具有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以及设置于制冷剂回路并进行制冷剂与室外空气的热交换的室外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具有第1热交换部、第2热交换部和第3热交换部;第2热交换部配置于第1热交换部的下方并与第1热交换部相连;第3热交换部配置于第2热交换部的下方并与第2热交换部相连;在连接第2热交换部和第3热交换部的制冷剂流路,设有对流通的制冷剂的压力进行减压的第1减压装置;在第1热交换部和第2热交换部作为蒸发器而动作的运转模式下,第3热交换部配置于制冷剂的流动中的比第2热交换部靠上游侧的位置,温度比室外空气的温度高的制冷剂流通到第3热交换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制冷循环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室外热交换器的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记载了一种室外热交换器,其具有多个扁平管、连接着各扁平管的一端的第1集管集合管、以及连接着各扁平管的另一端的第2集管集合管。在该室外热交换器中,上侧的热交换区域为主热交换区域,下侧的热交换区域为辅助热交换区域。主热交换区域被划分为多个主热交换部,辅助热交换区域被划分为与主热交换部相同数量的辅助热交换部。在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而动作的情况下,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入各主热交换部。在各主热交换部,气体制冷剂因向室外空气的放热而冷凝。在各主热交换部冷凝了的制冷剂在与各主热交换部分别对应的辅助热交换部进一步向室外空气放热而被过冷却。在室外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而动作的情况下,二相制冷剂流入各辅助热交换部。在各辅助热交换部,一部分的液体制冷剂因从室外空气的吸热而蒸发。从各辅助热交换部流出了的制冷剂在与各辅助热交换部分别对应的主热交换部进一步从室外空气吸热、蒸发而成为气体单相。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3153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具有专利文献1的室外热交换器的制冷循环装置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室外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而动作。因此,在外气温度低的条件下,空气中的水分成为霜而附着于主热交换部和辅助热交换部的翅片。在霜附着于翅片时,会阻碍室外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所以,定期地进行使高压气体制冷剂流入室外热交换器而使霜融化的除霜运转。通过除霜运转而产生的融化水会滞留于室外热交换器的下部。存在着当该状态下再次开始制热运转时,室外热交换器的下部冻结而有室外热交换器破损之虞的课题。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室外热交换器的破损的制冷循环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制冷循环装置具有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以及设置于所述制冷剂回路并进行制冷剂与室外空气的热交换的室外热交换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具有第1热交换部、第2热交换部和第3热交换部;所述第2热交换部配置于所述第1热交换部的下方并与所述第1热交换部相连;所述第3热交换部配置于所述第2热交换部的下方并与所述第2热交换部相连;在连接所述第2热交换部和所述第3热交换部的制冷剂流路,设有对流通的制冷剂的压力进行减压的第1减压装置;在所述第1热交换部和所述第2热交换部作为蒸发器而动作的运转模式下,所述第3热交换部配置于制冷剂的流动中的比所述第2热交换部靠上游侧的位置,温度比所述室外空气的温度高的制冷剂流通到所述第3热交换部。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在第1热交换部和第2热交换部作为蒸发器而动作的运转模式下,温度比室外空气的温度高的制冷剂流通到配置于第1热交换部和第2热交换部的下方的第3热交换部。由此,即使在通过除霜而产生的融化水滞留于第3热交换部的状态下再次开始上述运转模式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室外热交换器的下部冻结。因此,能够防止室外热交换器的破损。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室外热交换器14的概略结构的示意性的主视图。图3是表示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室外热交换器14的第2热交换部42相连的分配器的一个例子的示意性的主视图。图4是表示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室外热交换器14的第2热交换部42相连的分配器的另一例的示意性的主视图。图5是表示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室外热交换器14的第2热交换部42相连的分配器的又一例的示意性的主视图。图6是表示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室外热交换器14流动的制冷剂的饱和温度与焓的关系的曲线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室外热交换器14的概略结构的示意性的主视图。图8是表示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室外热交换器14流动的制冷剂的饱和温度与焓的关系的曲线图。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室外热交换器14的概略结构的示意性的主视图。图10是表示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室外热交换器14流动的制冷剂的饱和温度与焓的关系的曲线图。图1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4的室外热交换器14的概略结构的示意性的主视图。图12是表示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4的室外热交换器14流动的制冷剂的饱和温度与焓的关系的曲线图。图1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5的室外热交换器14的概略结构的示意性的主视图。图14是表示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5的室外热交换器14流动的制冷剂的饱和温度与焓的关系的曲线图。图1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6的室外热交换器14的概略结构的示意性的主视图。图16是表示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6的室外热交换器14流动的制冷剂的饱和温度与焓的关系的曲线图。图1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7的室外热交换器14的概略结构的示意性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包括图1的以下的附图中,各构成部件的相对的尺寸的关系、形状等有时与实际的不同。另外,说明书中的各构成部件彼此的位置关系(例如上下关系等)原则上来说是在制冷循环装置可使用的状态下设置时的关系。如图1所示,制冷循环装置具有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0。制冷剂回路10具有将压缩机11、流路切换装置15、室内热交换器12、减压装置13和室外热交换器14经由制冷剂配管而连接成环状的结构。另外,制冷循环装置具有设置于例如室外的室外机22和设置于例如室内的室内机21。在室外机22中收容着压缩机11、流路切换装置15、减压装置13和室外热交换器14、以及向室外热交换器14供给室外空气的室外送风风扇32。在室内机21中收容着室内热交换器12和向室内热交换器12供给室内空气的室内送风风扇31。压缩机11是压缩已吸入的低压制冷剂并将其作为高压制冷剂排出的流体机械。流路切换装置15在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切换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的流路。作为流路切换装置15,采用例如四通阀。流路切换装置15的流路在制冷运转时被切换成图1中的实线所示那样,在制热运转时被切换成图1中的虚线所示那样。室内热交换器12是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而动作、在制热运转时作为散热器(例如冷凝器)而动作的负荷侧的热交换器。在室内热交换器12,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室内送风风扇31供给的室内空气的热交换。减压装置13对高压制冷剂进行减压。作为减压装置13,采用例如可由控制部的控制调节开度的电子式膨胀阀等。室外热交换器14是在制冷运转时主要作为散热器(例如冷凝器)而动作、在制热运转时主要作为蒸发器而动作的热源侧的热交换器。在室外热交换器14,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室外送风风扇32供给的室外空气之间的热交换。未图示的控制部具有带CPU、ROM、RAM、I/O端口、计时器等的微机。控制部基于来自检测制冷剂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和检测制冷剂的压力的压力传感器的检测信号等,来控制包括压缩机11、减压装置13、流路切换装置15、室内送风风扇31和室外送风风扇32在内的制冷循环装置整体的动作。控制部可以设置于室外机22,也可以设置于室内机21。另外,控制部可以具有设置于室外机22的室外机控制部和设置于室内机21并可与室外机控制部通信的室内机控制部。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4的概略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以及设置于所述制冷剂回路并进行制冷剂与室外空气的热交换的室外热交换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具有第1热交换部、第2热交换部和第3热交换部;所述第2热交换部配置于所述第1热交换部的下方并与所述第1热交换部相连;所述第3热交换部配置于所述第2热交换部的下方并与所述第2热交换部相连;在连接所述第2热交换部和所述第3热交换部的制冷剂流路,设有对流通的制冷剂的压力进行减压的第1减压装置;在所述第1热交换部和所述第2热交换部作为蒸发器而动作的运转模式下,所述第3热交换部配置于制冷剂的流动中的比所述第2热交换部靠上游侧的位置,温度比所述室外空气的温度高的制冷剂流通到所述第3热交换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以及设置于所述制冷剂回路并进行制冷剂与室外空气的热交换的室外热交换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具有第1热交换部、第2热交换部和第3热交换部;所述第2热交换部配置于所述第1热交换部的下方并与所述第1热交换部相连;所述第3热交换部配置于所述第2热交换部的下方并与所述第2热交换部相连;在连接所述第2热交换部和所述第3热交换部的制冷剂流路,设有对流通的制冷剂的压力进行减压的第1减压装置;在所述第1热交换部和所述第2热交换部作为蒸发器而动作的运转模式下,所述第3热交换部配置于制冷剂的流动中的比所述第2热交换部靠上游侧的位置,温度比所述室外空气的温度高的制冷剂流通到所述第3热交换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热交换部中的制冷剂的路径数量比所述第1热交换部中的制冷剂的路径数量少且比所述第3热交换部中的制冷剂的路径数量多。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热交换部中的传热管的层数比所述第1热交换部中的传热管的层数少且比所述第3热交换部中的传热管的层数多。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东井上真哉赤岩良太中村伸加藤央平丹田翼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