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电压转交流电压的逆变装置、方法及逆变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331077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3 06:59
本公开涉及一种直流电压转交流电压的逆变装置、方法及逆变器,涉及电子领域,该装置包括第一逆变模块,用于对直流电源进行逆变得到交流电源的正半波信号;第一续流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逆变模块断开后的续流电流与所述直流电源隔离;第二逆变模块,用于对所述直流电源进行逆变得到所述交流电源的负半波信号;第二续流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二逆变模块断开后的续流电流与所述直流电源隔离。该装置能够降低共模漏电流,降低回路振荡,降低纹波电流,降低逆变装置中开关管的电压应力,减小开关管的能量损耗,减少电压应力对开关管的损伤,延长开关管的使用寿命,降低开关管的辐射,降低电感的发热量和能量损耗,增大逆变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直流电压转交流电压的逆变装置、方法及逆变器
本公开涉及电子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直流电压转交流电压的逆变装置、方法及逆变器。
技术介绍
逆变器中常见的逆变电路通常会采用如图1所示的电路,开关管Q11与开关管Q14为一组桥臂,开通时能得到正脉冲,开关管Q12与开关管Q13为一组桥臂,开通时能得到负脉冲,两组开关管交替开通,能得到高频的斩波,再经过由电感L11、电感L12和电容C11组成的滤波电路,就能得到需要的交流电。但是,以开关管Q11与开关管Q14这组桥臂为例,在这组桥臂关断时,由于滤波电路中电感L11和电感L12的电流不会突变,且电感L11和电感L12上还储存了一部分能量,因此这部分能量会流经直流供电回路,增大系统的共模电压,导致共模漏电流增大,同时在续流过程中易产生振荡,增大电流纹波,导致开关管电压应力增大,不利于逆变效率的提升。所以,在这组桥臂下一次开通时,过高的电压应力就会造成对开关管Q11与开关管Q14的损伤,影响开关管Q11与开关管Q14的使用寿命,同时还会造成开关管Q11和开关管Q14的能量损耗过多,从而会影响逆变器的逆变效率;另外,每一组桥臂开通时,电感L11和电感L12都会通过电流并发热,也影响了逆变器的逆变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直流电压转交流电压的逆变装置、方法及逆变器,其降低了逆变装置的共模漏电流,降低了回路振荡,减小了纹波电流,从而能够降低逆变装置中开关管的电压应力,继而减小了开关管的能量损耗,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逆变效率,还减小了电压应力对开关管的损伤,延长了开关管的使用寿命,同时还降低了开关管上的电流、电压瞬变量,这也就相当于降低了开关管的辐射,减小了电磁干扰,另外还降低了逆变装置中电感的发热量,从而能够减小电感的能量损耗。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直流电压转交流电压的逆变装置,该逆变装置包括:第一逆变模块,用于对直流电源进行逆变得到交流电源的正半波信号;第一续流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逆变模块断开后的续流电流与所述直流电源隔离;第二逆变模块,用于对所述直流电源进行逆变得到所述交流电源的负半波信号;第二续流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二逆变模块断开后的续流电流与所述直流电源隔离。可选的,所述第一逆变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二电感和第三开关管,其中,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二电感和所述第三开关管以串联的方式与所述逆变装置的负载连接;所述第二逆变模块包括第二开关管、第一电感和第四开关管,其中,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一电感和所述第四开关管以串联的方式与所述逆变装置的所述负载连接。可选的,所述第一续流模块包括第五开关管、第一二极管和所述第二电感,其中所述第五开关管、所述第一二极管和所述第二电感以串联的方式与所述逆变装置的所述负载连接;所述第二续流模块包括第六开关管、第二二极管和所述第一电感,其中所述第六开关管、所述第二二极管和所述第一电感以串联的方式与所述逆变装置的所述负载连接。可选的,该装置还包括与所述逆变装置的所述负载并联的滤波电容。可选的,所述第一逆变模块和所述第二逆变模块以高频频率工作,所述第一续流模块和所述第二续流模块以工频频率工作。本公开还提供一种逆变器,该逆变器包括以上所述的逆变装置。本公开还提供一种直流电压转交流电压的逆变方法,该方法包括:利用第一逆变模块对直流电源进行逆变得到交流电源的正半波信号;利用第一续流模块将所述第一逆变模块断开后的续流电流与所述直流电源隔离;利用第二逆变模块对所述直流电源进行逆变得到所述交流电源的负半波信号;利用第二续流模块将所述第二逆变模块断开后的续流电流与所述直流电源隔离。可选的,所述第一逆变模块和所述第二逆变模块以高频频率工作,所述第一续流模块和所述第二续流模块以工频频率工作。可选的,该方法还包括:利用滤波电容对所述正半波信号和所述负半波信号进行滤波。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续流模块和第二续流模块能够分别在第一逆变模块和第二逆变模块断开后将续流电流与直流电源隔离,使得续流回路与直流供电回路脱离,因此降低了共模漏电流,降低了回路振荡,减小了纹波电流,从而能够降低第一逆变模块和第二逆变模块中的电压应力,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能量损耗,增大逆变效率,还减小了电压应力对第一逆变模块和第二逆变模块中元件的损伤,延长了元件的使用寿命,同时还降低了元件上的电流、电压瞬变量,也相当于降低了元件的辐射,减小了电磁干扰,另外还降低了逆变装置中电感的发热量,从而能够减小电感的能量损耗。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逆变电路的示意图。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直流电压转交流电压的逆变装置的示意图。图3是根据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直流电压转交流电压的逆变装置的电路图。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直流电压转交流电压的逆变方法的流程图。附图标记说明1直流电源2负载10第一逆变模块20第一续流模块30第二逆变模块40第二续流模块Q1第一开关管L2第二电感Q3第三开关管Q2第二开关管L1第一电感Q4第四开关管Q5第五开关管D1第一二极管Q6第六开关管D2第二二极管C滤波电容100逆变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本公开提供一种直流电压转交流电压的逆变装置100,如图2所示,该逆变装置100包括第一逆变模块10,第一续流模块20,第二逆变模块30和第二续流模块40。该第一逆变模块10,用于对直流电源1进行逆变得到交流电源的正半波信号。该第一续流模块20,用于将所述第一逆变模块10断开后的续流电流与所述直流电源1隔离。第一逆变模块10断开时,内部的电流不会发生瞬变,而会储存一部分能量,且第一逆变模块10又与直流电源1直通,因此如果没有第一续流模块20,这部分续流电流就会流经直流电源1,且在续流过程中产生振荡,产生过高的电压应力,从而产生如
技术介绍
中所描述的元件损耗和逆变效率不佳等等问题。如图2所示,第一续流模块20与第一逆变模块10相连接,但不与直流电源1相连接,因此第一续流模块20能够在第一逆变模块10断开后,提供一个与直流供电回路脱离的续流回路,对第一逆变模块10起到续流的作用,将所述第一逆变模块10断开后的续流电流与所述直流电源1隔离,从而避免上述可能产生问题。该第二逆变模块30,用于对所述直流电源1进行逆变得到所述交流电源的负半波信号。第二逆变模块30的工作原理与第一逆变模块10的工作原理一致,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逆变模块10对所述直流电源1进行逆变得到的是交流电源的正半波信号,第二逆变模块30得到的是交流电源的负半波信号,这也就意味着,第一逆变模块10和第二逆变模块30是交替工作的。该第二续流模块40,用于将所述第二逆变模块30断开后的续流电流与所述直流电源1隔离。第二续流模块40与第一续流模块20的工作原理相同。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续流模块20和第二续流模块40能够分别在第一逆变模块10和第二逆变模块30断开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直流电压转交流电压的逆变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逆变装置包括:第一逆变模块,用于对直流电源进行逆变得到交流电源的正半波信号;第一续流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逆变模块断开后的续流电流与所述直流电源隔离;第二逆变模块,用于对所述直流电源进行逆变得到所述交流电源的负半波信号;第二续流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二逆变模块断开后的续流电流与所述直流电源隔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流电压转交流电压的逆变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逆变装置包括:第一逆变模块,用于对直流电源进行逆变得到交流电源的正半波信号;第一续流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逆变模块断开后的续流电流与所述直流电源隔离;第二逆变模块,用于对所述直流电源进行逆变得到所述交流电源的负半波信号;第二续流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二逆变模块断开后的续流电流与所述直流电源隔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逆变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二电感和第三开关管,其中,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二电感和所述第三开关管以串联的方式与所述逆变装置的负载连接;所述第二逆变模块包括第二开关管、第一电感和第四开关管,其中,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一电感和所述第四开关管以串联的方式与所述逆变装置的所述负载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续流模块包括第五开关管、第一二极管和所述第二电感,其中所述第五开关管、所述第一二极管和所述第二电感以串联的方式与所述逆变装置的所述负载连接;所述第二续流模块包括第六开关管、第二二极管和所述第一电感,其中所述第六开关管、所述第二二极管和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伟尹韶文尹雪芹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