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28952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0 20:14
复合管(10)具有管状的管体(12)和管状的包覆层(20)。包覆层(20)覆盖管体(12)的外周,通过在管体(12)的轴向(S)上交替地形成向径向外侧凸出的环状的峰部(22)和轴向(S)的长度比峰部(22)的轴向(S)的长度短且径向外侧凹入的环状的谷部(24)而成为波纹状。包覆层(20)能够被管体(12)的外周引导而在轴向(S)上缩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复合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层构造的复合管。
技术介绍
以往,为了保护配管而提出了覆盖配管的各种管。例如在日本特开2015-48909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在内部收纳有配管件的波纹管。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但是,日本特开2015-48909号公报的波纹管以进行将配管件插入到内部的作业为前提,并未设想为了将插入的配管件的端部与接头等连接而使该配管件的端部暴露。因而,无法为了使被波纹管覆盖的配管件的端部暴露而使波纹管在轴向上变形。此外,在使波纹管变形的情况下,寻求不使变形后的外观受损。本专利技术即是考虑到上述事实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包覆层变形而使内侧的管体的端部暴露并抑制外观的劣化的复合管。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第1技术方案的复合管具有:管状的管体;以及包覆层,其为管状且覆盖所述管体的外周,通过在所述管体的轴向上交替地形成向径向外侧凸出的环状的峰部和轴向的长度比所述峰部的轴向的长度短且径向外侧凹入的环状的谷部而成为波纹状,该包覆层能够被所述管体的外周引导而在所述轴向上缩短。在本专利技术的第1技术方案的复合管中,覆盖管体的外周的包覆层为波纹状。该包覆层能够被管体的外周引导而在轴向上缩短。包覆层的径向外侧凹入的环状的谷部的轴向的长度短于向径向外侧凸出的环状的峰部的轴向的长度。因而,在对包覆层向使包覆层在轴向上缩短的方向作用力的情况下,首先峰部以向径向外侧鼓出的方式变形,接着峰部和谷部之间的拐折部分以相邻的峰部相互靠近的方式变形。由此,能够容易地使波纹状的包覆层变形而使管体的端部暴露。此外,即使包覆层的弯曲角度、厚度存在些许的偏差,也能够抑制谷部向径向外侧鼓出、或者相邻的峰部不相互靠近而成为畸变的变形状态的状况,能够抑制缩短的包覆层的外观的劣化。本专利技术的第2技术方案的复合管中,所述峰部的所述轴向的长度为所述谷部的所述轴向的长度的1.2倍以上。通过这样使峰部的轴向的长度为谷部的轴向的长度的1.2倍以上,从而在向使包覆层在轴向上缩短的方向作用力时能够容易地使峰部以向径向外侧鼓出的方式变形。本专利技术的第3技术方案的复合管中,所述包覆层的所述峰部的厚度薄于所述谷部的厚度。通过这样使峰部的厚度薄于谷部的厚度,从而在向使包覆层在轴向上缩短的方向作用力时能够容易地使峰部以向径向外侧鼓出的方式变形。本专利技术的第4技术方案的复合管中,所述包覆层的厚度为0.1mm以上且0.4mm以下。为了容易地使包覆层在轴向上缩短,包覆层的厚度优选为0.1mm以上且0.4mm以下。本专利技术的第5技术方案的复合管中,所述峰部和所述谷部的外表面的半径差为所述包覆层的厚度的平均值的800%以下。若峰部和谷部的外表面的半径差较大,则即使峰部的沿着轴向的部分不变形,在缩短时谷部也难以向径向外侧鼓出、或者也难以成为相邻的峰部不相互靠近而畸变的变形状态。在峰部和谷部的外表面的半径差为包覆层的厚度的平均值的800%以下的情况下,为了抑制成为上述的变形状态,使峰部的轴向的长度长于谷部的轴向的长度的方式是有效的,在600%以下的情况下更加有效。在本专利技术的第6技术方案的复合管中,具备配置在所述管体和所述包覆层之间的中间层。通过这样具备中间层,从而能够抑制管体的外周和包覆层的内周粘接而难以相对移动的状况。本专利技术的第7技术方案的复合管的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层为片状,其整个面地与所述管体的外表面接触。通过使片状的中间层整个面地与管体的外表面接触,中间层与管体的接触面积变大。因而,在使包覆层与中间层一同缩短而使管体的端部暴露之后,易于利用摩擦力保持缩短状态。在本专利技术的第8技术方案的复合管中,所述中间层具有被压缩地夹持在所述谷部和所述管体之间的压缩夹持部和突出到所述峰部的径向内侧和所述管体之间的峰空间内的凸部。通过这样在中间层设置压缩夹持部,从而利用压缩夹持部使中间层密合于包覆层。此外,通过在中间层设置突出到峰空间内的凸部,从而使凸部卡合于相邻的谷部的侧壁之间。因而,在使包覆层在轴向上缩短的情况下,中间层易于追随包覆层的移动,能够容易地使中间层与包覆层一同缩短。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使包覆层变形而使内侧的管体的端部暴露并抑制外观的劣化。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复合管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复合管的纵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复合管的纵剖视局部放大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复合管的制造工序的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复合管的管体的端部暴露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图6是对于图3的纵截面部分表示包覆层和中间层缩短变形的过程的图。图7是对于图3的纵截面部分表示包覆层和中间层缩短变形的状态的图。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复合管的管体的端部暴露的状态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复合管10包括管体12、中间层14及包覆层20。管体12是管状的树脂管,其可以将聚烯烃、聚丁烯、聚乙烯、交联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作为材料。包覆层20为管状,其覆盖管体12的外周和中间层14的外周。中间层14配置在管体12和包覆层20之间。包覆层20为树脂制,其可以将聚烯烃、聚丁烯、聚乙烯、聚丙烯、交联聚乙烯、聚氯乙烯等作为材料,但更适合使用低密度聚乙烯。此外,使用的树脂的MFR(MeltFlawRate)优选为0.25以上且0.5以下。通过使MFR为0.25以上,能够使包覆层20的树脂易于进入到由发泡树脂形成的中间层14的气泡,从而提高后述的中间层14的压缩夹持部14A与包覆层20的谷部24的粘接度。此外,通过使包覆层20的MFR为0.5以下,从而使包覆层形成用的树脂组合物熔融时的流动性被调整到适度的范围,抑制了该熔融物流入到分割的模具(例如后述的波纹模具36)的结合部分的状况,抑制了包覆层20的径向外侧的飞边。因此,抑制了飞边对于为了使管体12的端部暴露而要缩短包覆层20使其滑动的动作成为障碍的状况,伸缩容易性(翻卷性)更加优异。此外,省略了除去在包覆层20的径向外侧产生的飞边的工序,抑制了复合管的制造变繁琐的状况。也如图2所示,包覆层20为波纹状,其是向径向外侧凸出的环状的峰部22和径向外侧凹入的环状的谷部24在管体12的轴向S上交替地连续而形成的。峰部22配置在比谷部24靠径向R的外侧的部位。如图3所示,在将包覆层20的波纹状的最靠径向外侧的部分设为外侧壁22A、将最靠径向内侧的部分设为内侧壁24A时,以外侧壁22A和内侧壁24A的径向上的中间部M为分界地将径向外侧设为峰部22,将径向内侧设为谷部24。中间部M是相对于外侧壁22A的外侧面和内侧壁24A的内侧面处于相等距离的部分。另外,由于外侧壁22A的外侧面的位置和内侧壁24A的内侧面的位置有时根据轴向的位置而存在些许不同,因此中间部M相对于外侧壁22A的外侧面和内侧壁24A的内侧面的平均位置为相等距离。峰部22具有沿轴向S延伸的外侧壁22A和从外侧壁22A的两端沿着径向R延伸的侧壁22B。在外侧壁22A和侧壁22B之间形成有外弯曲部22C。谷部24具有沿轴向S延伸的内侧壁24A和从内侧壁24A的两端向径向R延伸的侧壁24B。在内侧壁24A和侧壁24B之间形成有内弯曲部24C。在包覆层20的峰部22的径向内侧形成有向径向内侧凹入的峰空间23。在峰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管,其中,该复合管具有:管状的管体;以及包覆层,其为管状且覆盖所述管体的外周,通过在所述管体的轴向上交替地形成向径向外侧凸出的环状的峰部和轴向的长度比所述峰部的轴向的长度短且径向外侧凹入的环状的谷部而成为波纹状,该包覆层能够被所述管体的外周引导而在所述轴向上缩短。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6.09 JP 2016-1155231.一种复合管,其中,该复合管具有:管状的管体;以及包覆层,其为管状且覆盖所述管体的外周,通过在所述管体的轴向上交替地形成向径向外侧凸出的环状的峰部和轴向的长度比所述峰部的轴向的长度短且径向外侧凹入的环状的谷部而成为波纹状,该包覆层能够被所述管体的外周引导而在所述轴向上缩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管,其中,所述峰部的所述轴向的长度为所述谷部的所述轴向的长度的1.2倍以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管,其中,所述包覆层的所述峰部的厚度薄于所述谷部的厚度。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三觜浩平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