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28946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0 20:12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防振装置(10)包括第1安装构件(11)、第2安装构件(12)、弹性体(13)以及分隔构件(16)。在分隔构件形成有使第1液室(14)与第2液室(15)连通的限制通路(24)。限制通路包括向第1液室开口的第1连通部(26)、向第2液室开口的第2连通部(27)以及使第1连通部与第2连通部连通的主体流路(25)。第1连通部和第2连通部中的至少一者具备沿着主体流路的流路方向配置的多个细孔(26a)。对于多个细孔而言,沿着流路方向离第1连通部和第2连通部中的另一者越远的细孔的流路长度越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防振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例如汽车、工业机械等的用于吸收和减弱发动机等振动产生部的振动的防振装置。本申请主张基于2016年6月23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6-124986号的优先权,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技术介绍
作为这种防振装置,以往已知有一种结构,其包括: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一者连结的筒状的第1安装构件及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者连结的第2安装构件;用于将上述的两个安装构件连结起来的弹性体;以及用于将封入有液体的第1安装构件内的液室划分为主液室和副液室的分隔构件。在分隔构件形成有使主液室与副液室连通的限制通路。在该防振装置中,在输入振动时,两个安装构件在使弹性体弹性变形的同时进行相对位移,使主液室的液压发生变动而使液体在限制通路中流通,从而吸收和减弱振动。然而,在该防振装置中,存在以下情况:例如在因路面的凹凸等而输入较大的载荷(振动),主液室的液压急剧地上升之后,因弹性体的回弹等而向反方向输入了载荷时,主液室急剧地产生负压。于是,在该急剧地产生的负压的作用下,发生在液体中生成大量的气泡的气蚀现象,进而存在因生成的气泡破裂的气蚀破裂而导致产生异音的情况。因此,已知有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示的防振装置那样的结构,即,在限制通路内设有阀芯,从而即使在输入了振幅较大的振动时也能抑制主液室产生负压。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2-17283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在所述以往的防振装置中,因设有阀芯而使结构变复杂,也需要对阀芯进行调整,因此存在制造成本增加这样的问题。此外,因设有阀芯而使设计自由度降低,结果也存在防振特性降低的可能性。本专利技术是鉴于所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利用简易的构造在不使防振特性降低的前提下抑制因气蚀破裂而导致的异音的产生的防振装置。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防振装置是液体封入型的防振装置,包括: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该第1安装构件呈筒状,连结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任一者,该第2安装构件连结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者;弹性体,其用于将所述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弹性地连结起来;以及分隔构件,其用于将封入有液体的所述第1安装构件内的液室划分为第1液室和第2液室,并且在所述分隔构件形成有使所述第1液室与所述第2液室连通的限制通路,其中,所述限制通路包括:第1连通部,其形成于面向所述第1液室的第1障壁并且向所述第1液室开口;第2连通部,其形成于面向所述第2液室的第2障壁并且向所述第2液室开口;以及主体流路,其使所述第1连通部与所述第2连通部连通,所述第1连通部和所述第2连通部中的至少一者具备多个细孔,该多个细孔贯通所述第1障壁或者所述第2障壁,并沿着所述主体流路的流路方向配置,所述多个细孔中的沿着所述流路方向离所述第1连通部和所述第2连通部中的另一者最远的细孔的流路长度最长。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利用简易的构造在不使防振特性降低的前提下抑制因气蚀破裂而导致的异音的产生的防振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的纵剖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分隔构件和弹性体的A-A截面向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图1和图2,对本专利技术的防振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防振装置10是液体封入型的防振装置,其包括:第1安装构件11,其呈筒状,连结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任一者;第2安装构件12,其连结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者;弹性体13,其用于将上述的第1安装构件11、第2安装构件12彼此弹性地连结起来;以及分隔构件16,其用于将第1安装构件11内划分为后述的主液室14和副液室15。以下,将第1安装构件11的中心轴线称为轴心O,将沿着轴心O的方向称为轴线方向。此外,将轴线方向上的第2安装构件12侧称为上侧,将分隔构件16侧称为下侧。此外,在从轴线方向观察防振装置10的俯视时,将与轴心O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将绕轴心O环绕的方向称为“周向”。另外,第1安装构件11、第2安装构件12以及弹性体13分别形成为在俯视的状态下为圆形状或者圆环状,并且与轴心O同轴地配置。在该防振装置10例如安装于汽车的情况下,第2安装构件12连结于作为振动产生部的发动机,第1安装构件11连结于作为振动承受部的车身。由此,抑制发动机的振动传递至车身。第2安装构件12是沿着轴线方向延伸的柱状构件,下端部形成为半球面状,并且在该半球面状的下端部的上方具有凸缘部12a。在该第2安装构件12的上部穿设有从其上端面朝向下方延伸的螺纹孔12b,成为发动机侧的安装件的螺栓(未图示)螺纹结合于该螺纹孔12b。此外,该第2安装构件12借助弹性体13配置于第1安装构件11的上端开口部侧。弹性体13是分别硫化粘接于第1安装构件11的上端开口部和第2安装构件12的下端侧外周面而介于第1安装构件11和第2安装构件12之间的橡胶体,其从上侧封闭第1安装构件11的上端开口部。对于该弹性体13而言,通过其上端部抵接于第2安装构件12的凸缘部12a,从而与第2安装构件12充分地紧密贴合,更良好地跟随该第2安装构件12的位移。此外,在弹性体13的下端部一体形成有用于液密地包覆第1安装构件11的内周面和下端开口缘的局部的橡胶膜17。另外,作为弹性体13,除了橡胶之外也能够使用由合成树脂等形成的弹性体。第1安装构件11形成为在下端部具有凸缘18的圆筒状,借助凸缘18连结于作为振动承受部的车身等。在该第1安装构件11的内部中,位于弹性体13的下方的部分成为液室19。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安装构件11的下端部内设有分隔构件16,并且在该分隔构件16的下方设有隔膜20。隔膜20由橡胶、软质树脂等弹性材料形成,形成为有底圆筒状。隔膜20的上端部被分隔构件16和位于分隔构件16的下方的环状的保持件21在轴线方向上夹持。在分隔构件16的下表面形成有供隔膜20的上端部液密地卡合的圆环状的安装槽16a。在分隔构件16的外周形成有下侧凸缘部22,所述保持件21的上表面抵接于该下侧凸缘部22的下表面。基于这样的结构,在第1安装构件11的下端开口缘,朝向下方依次配置有分隔构件16的下侧凸缘部22和保持件21,通过利用螺钉23进行固定,从而借助分隔构件16将隔膜20安装在第1安装构件11的下端开口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隔膜20的底部成为在外周侧较深且在中央部较浅的形状。但是,作为隔膜20的形状,除了这样的形状之外也能够采用以往公知的各种形状。而且,通过这样借助分隔构件16将隔膜20安装于第1安装构件11,从而如所述那样在第1安装构件11内形成液室19。液室19配设于第1安装构件11内,即在俯视时配设于第1安装构件11的内侧,成为被弹性体13和隔膜20液密地密封起来的密闭空间。而且,在该液室19封入(填充)有液体L。液室19被分隔构件16划分为主液室14和副液室15。主液室14是将弹性体13的下表面13a作为壁面的局部而形成的,是由该弹性体13、分隔构件16以及液密地覆盖第1安装构件11的内周面的橡胶膜17包围起来的空间,内容积随着弹性体13的变形而变化。副液室15是由隔膜20和分隔构件16包围起来的空间,内容积随着隔膜20的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振装置,其是液体封入型的防振装置,包括: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该第1安装构件呈筒状,连结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任一者,该第2安装构件连结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者;弹性体,其用于将所述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弹性地连结起来;以及分隔构件,其用于将封入有液体的所述第1安装构件内的液室划分为第1液室和第2液室,并且在所述分隔构件形成有使所述第1液室与所述第2液室连通的限制通路,其中,所述限制通路包括:第1连通部,其形成于面向所述第1液室的第1障壁并且向所述第1液室开口;第2连通部,其形成于面向所述第2液室的第2障壁并且向所述第2液室开口;以及主体流路,其使所述第1连通部与所述第2连通部连通,所述第1连通部和所述第2连通部中的至少一者具备多个细孔,该多个细孔贯通所述第1障壁或者所述第2障壁,并沿着所述主体流路的流路方向配置,所述多个细孔中的沿着所述流路方向离所述第1连通部和所述第2连通部中的另一者最远的细孔的流路长度最长。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6.23 JP 2016-1249861.一种防振装置,其是液体封入型的防振装置,包括: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该第1安装构件呈筒状,连结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任一者,该第2安装构件连结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者;弹性体,其用于将所述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弹性地连结起来;以及分隔构件,其用于将封入有液体的所述第1安装构件内的液室划分为第1液室和第2液室,并且在所述分隔构件形成有使所述第1液室与所述第2液室连通的限制通路,其中,所述限制通路包括:第1连通部,其形成于面向所述第1液室的第1障壁并且向所述第1液室开口;第2连通部,其形成于面向所述第2液室的第2障壁并且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植木哲佐竹勇树永泽正和长岛康寿之菅原英树大野信吾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