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磷量子点复合多孔硬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20276376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02 05: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磷量子点复合多孔硬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作为锂金属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以生物前驱体为原材料直接碳化制备多孔硬碳,通过热流分散法制备磷量子点溶液,两者混合后干燥即可制备成磷量子点掺杂的多孔硬碳负极材料。碳材料的复合可以增加磷的电导率,多孔结构可以适应磷体积膨胀,使得磷量子点掺杂的多孔硬碳材料有更好的电化学性能。本发明专利技术磷量子点复合多孔硬碳材料用于提高碱金属离子电池比容量、提高循环稳定性能。该复合负极提高了碱金属离子二次电池的倍率性能与循环性能,有助于推进高能量密度、高稳定性的碱金属离子电池二次电池的发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磷量子点复合多孔硬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碱金属离子(锂、钠、钾)二次电池负极材料的
,具体涉及一种磷量子点复合多孔硬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作为锂金属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
技术介绍
实现安全、经济、环境友好并且可持续的能量存储设备已经成为21世纪重大的科学挑战。碱金属电池在多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和能量存储系统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随着世界范围内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碱金属电池技术仍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负极材料是电池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常用的几种是碳质材料、过渡金属氧化物(硫化物)、金属合金和有机复合物,目前研究最接近应用目标的是碳材料。碳材料有丰富的资源,成本低廉,特别是生物质源的无序碳,由于其生产成本低,能耗低,生产流程简单,被广泛研究。然而对于大规模产业化应用来说,碳材料的容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磷具有丰富的储量和7倍于碳材料(372mAhg-1)的理论容量(2598mAhg-1)。然而,较低的电导率(≈11-12Sm-1)以及循环过程中的体积效应(>311%-511%),限制了磷在高循环稳定电池中的应用。因此,改善磷弱导电性和体积效应,是构建高性能电池负极材料的关键。目前磷与碳材料的复合基本处于机械混合,包括球磨和手工研磨等,之后再进行高温处理阶段,也取得了成果。但总体来说,制备过程中磷与碳的结合机理没有完整地解释,磷的颗粒较大,与碳材料的结合力较差且与碳材料的耦合过程中沉积不均匀,限制了其容量的发挥,同时磷材料固有的体积变化大,结构不稳定,容易粉化失效的情况并未很好的解决。因此制备并应用量子点的磷与碳材料耦合,由于磷的量子点效应,可以有效解决与碳材料结合力差、沉积不均匀、结构稳定性差等问题,实现稳定的高性能的量子点磷与碳材料的复合电极材料的构建。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磷量子点复合多孔硬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作为锂金属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该方法通过液体状态磷量子点与碳材料的均匀混合,形成均匀的磷量子点复合多孔硬碳碱金属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处理方式简单,绿色经济,材料来源广泛,可实现大规模的应用。一种磷量子点复合多孔硬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生物碳前驱体与去离子水混合,通过机械粉碎,形成高浓度浆状前驱体,将浆状前驱体放入冷干机中冷冻干燥后,在惰性气体保护下,进行碳化,获得多孔碳;2)将磷与去离子水置于水热反应釜中,进行水热反应,过滤后收集沉淀物,配制尿素水溶液,将沉淀物溶解于尿素水溶液,沉降后取上清液,用离心机对上清液进行进一步分散离心后,取上清液,得到磷量子点溶液;3)将步骤1)制备的多孔碳与步骤2)制备的磷量子点溶液混合后,放入冷干机中冷冻干燥后,在氮气或惰性气体保护下,升温至1111311℃保温反应1.512h,制得磷量子点复合多孔硬碳材料(即磷量子点掺杂的硬碳材料)。步骤1)中,所述的生物碳前驱体为任意生物碳材料,从材料来源角度可以为动物碳材料、植物碳材料、菌类碳材料等,从材料结构角度可以为棒状、球状、纤维状、不规则形状等。优选为豆类或者动物碳,N含量高,提高整个多孔碳材料的导电性并提供更多的储钠位点。进一步优选,所述的生物碳前驱体为黄豆、虾壳或者苹果。所述的生物碳前驱体材料与去离子水的配比可以视不同材料调节,以达到浆状效果最优。所述的进行碳化为在管式炉内81111811℃反应1.1121h,优选81111811℃反应1.5111h,更进一步优选为91111211℃反应115h,最优选为111111211℃反应2h。所述的进行碳化之前的升温时间可随不同炉子的承受能力而定,不局限5℃/min,保温时间为1-11小时时间不等,优选为2小时,所述的进行碳化之后的降温时间可随不同炉子的承受能力而定,不局限5℃/min。所述多孔碳具有保持生物碳材料前驱体基本纳米结构和多孔外观。步骤2)中,所述的磷可以为红磷、黑磷和白磷,优选为红磷。所述的磷与去离子水的量可以根据不同型号的水热反应釜的大小以及量产要求保持一定的比例混合,作为优选,所述的磷与去离子水的用量之比为3g111g:51mL191mL。进一步优选,所述的磷与去离子水的用量之比为5g18g:85mL171mL。所述的水热反应为1511211℃水热反应21151h,进一步优选,1511211℃水热反应24141h,;所述的尿素水溶液为尿素水溶液、硫脲水溶液中的一种或两种混合。所述的尿素水溶液的浓度为1.115mol/L,进一步优选为1.111mol/L。尿素分散的分散时间为5131min,将沉淀物溶解于尿素水溶液,沉降5131min(优选为5115min)后取上清液。所述的离心参数不局限于此参数,可根据不同型号离心机调节,如7511r/min离心41min,进一步优选,用离心机在5111r/min19111r/min对上清液进行进一步分散离心21151min。更进一步优选,用离心机在8111r/min18111r/min对上清液进行进一步分散离心31141min。步骤3)中,所述的多孔碳与磷量子点溶液的用量之比为1.5g15g:5mL115mL。进一步优选,所述的多孔碳与磷量子点溶液的用量之比为1g13g:11mL。得到的磷量子点复合多孔硬碳材料(即磷量子点掺杂的硬碳材料)为粉末状态,可以采取混合导电剂、粘结剂制成电极浆料涂布或者通过粉末压片制成片状电极片来制备极片,可以同时作为Li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和Na、K等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非常适合作为锂金属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用于制备锂金属离子电池负极。所述的磷量子点掺杂的硬碳材料包括作为载体的多孔碳、在载体上负载的磷量子点。所述的磷量子点掺杂的硬碳材料为粉末状态,具有保持生物碳材料前驱体基本纳米结构和多孔外观。所述的磷量子点掺杂的硬碳材料可以采取混合导电剂、粘结剂制成电极浆料涂布的方法,也可通过粉末压片制成片状电极片的方法来制备极片。所述的多孔硬碳材料的复合可以增加磷的电导率,多孔结构可以适应磷体积膨胀,使得磷量子点掺杂的多孔硬碳材料有更好的电化学性能。所述磷量子点掺杂的高效硬碳材料可同时应用于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钾离子电池负极,作为碱金属离子(锂、钠、钾)二次电池负极材料。本专利技术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及突出效果:本专利技术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及突出效果:1)以生物前驱体(如豆类或者动物碳,N含量高)作为原材料直接碳化制备多孔碳骨架,材料来源广,成本低,绿色经济;2)通过热流分散法制备磷量子点溶液,可以长时间保存而不团聚结块,步骤简单,设备要求低;3)生物碳材料具有大量的空隙结构,提供足够的空间复合磷且量子点的磷与碳材料的结合力强,可以使其均匀致密的沉积在多孔碳上;4)碳材料的复合可以增加磷的电导率,多孔结构可以适应磷体积膨胀,使得磷量子点掺杂的多孔硬碳材料有更好的电化学性能。该复合负极提高了碱金属离子二次电池的倍率性能与循环性能,有助于推进高能量密度、高稳定性的碱金属离子电池二次电池的发展。附图说明图1为本方法的磷复合多孔碳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中制得的多孔硬碳材料的扫描透射电镜图;图3为实施例1中制得的磷量子点上清液的光学照片;图4为实施例1中制得的磷量子点掺杂的多孔硬碳材料的性能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磷量子点复合多孔硬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生物碳前驱体与去离子水混合,通过机械粉碎,形成高浓度浆状前驱体,将浆状前驱体放入冷干机中冷冻干燥后,在惰性气体保护下,进行碳化,获得多孔碳;2)将磷与去离子水置于水热反应釜中,进行水热反应,过滤后收集沉淀物,配制尿素水溶液,将沉淀物溶解于尿素水溶液,沉降后取上清液,用离心机对上清液进行进一步分散离心后,取上清液,得到磷量子点溶液;3)将步骤1)制备的多孔碳与步骤2)制备的磷量子点溶液混合后,放入冷干机中冷冻干燥后,在氮气或惰性气体保护下,升温至100~300℃保温反应0.5~2h,制得磷量子点复合多孔硬碳材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磷量子点复合多孔硬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生物碳前驱体与去离子水混合,通过机械粉碎,形成高浓度浆状前驱体,将浆状前驱体放入冷干机中冷冻干燥后,在惰性气体保护下,进行碳化,获得多孔碳;2)将磷与去离子水置于水热反应釜中,进行水热反应,过滤后收集沉淀物,配制尿素水溶液,将沉淀物溶解于尿素水溶液,沉降后取上清液,用离心机对上清液进行进一步分散离心后,取上清液,得到磷量子点溶液;3)将步骤1)制备的多孔碳与步骤2)制备的磷量子点溶液混合后,放入冷干机中冷冻干燥后,在氮气或惰性气体保护下,升温至100~300℃保温反应0.5~2h,制得磷量子点复合多孔硬碳材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生物碳前驱体为黄豆、虾壳或者苹果。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进行碳化为在管式炉内800~1600℃反应0.5~10h。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新辉李玉倩章理远王秀丽涂江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