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的钢筋组合结构及浇筑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217877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8 17: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凝土的钢筋组合结构,包括两个筏板体,两个筏板体的底端共同连接有支撑板,筏板体之间通过连杆连接,连杆的上方设置有一层混凝土盖层,支撑板的下方设置有防裂加强筋,防裂加强筋的左右两端均连接有止水板,防裂加强筋下方设置有横拉索,还包括一种浇筑方法,按照施工标准设置后浇带和施工缝,按照钢筋组合结构设置内置输导管和钢筋箍环,按照模板将制备的混凝土灌入,并通过振捣器对浇筑的混凝土进行多次震荡和捣实形成混凝土筏板结构,并通过刮平装置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刮平处理,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了一次浇筑成型的方式进行施工代替二次浇筑,提高了浇筑效率,对施工裂缝进行合理的控制大大减少了施工裂缝中塑裂情况出现。

A Reinforced Concrete Composite Structure and Its Pouring Method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reinforced concrete composite structure, which comprises two raft bodies. The bottom ends of the two raft bodies are jointly connected with supporting plates, and the raft bodies are connected by connecting rods. A layer of concrete cover is arranged above the connecting rods. Under the supporting plate, anti-cracking reinforcing bars are arranged. The left and right ends of the anti-cracking reinforcing bars are connected with water stopping plates, and under the anti-cracking reinforcing bars are arranged with transverse plates. The cable also includes a casting method, setting post-pouring bands and construction joints according to construction standards, setting built-in conveying ducts and steel hoops according to the composite structure of steel bars, filling the prepared concrete according to the formwork, and shaking and tamping the poured concrete several times through the vibrator to form a concrete raft structure, and scraping and leveling the concrete surface through the scraping device. The invention adopts the method of one-time pouring forming to replace the second pouring, improves the pouring efficiency, and reasonably controls the construction cracks, which greatly reduces the occurrence of plastic cracks in the construction crack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凝土的钢筋组合结构及浇筑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为一种混凝土的钢筋组合结构及浇筑方法。
技术介绍
筏板基础:由底板、梁等整体组成。建筑物荷载较大,地基承载力较弱,常采用砼底板筏板,承受建筑物荷载,形成筏基,其整体性好,能很好地抵抗地基不均匀沉降。筏型基础又叫筏板型基础,即满堂基础。是把柱下独立基础或者条形基础全部用联系梁联系起来,下面再整体浇筑底板。筏板基础分为平板式筏基和梁板式筏基,平板式筏基支持局部加厚筏板类型;梁板式筏基支持肋梁上平及下平两种形式。一般说来地基承载力不均匀或者地基软弱的时候用筏板型基础。而且筏板型基础埋深比较浅,甚至可以做不埋深式基础。筏板基础施工,混凝土浇筑完毕,应洒水养护的时间周期不少于14天。建筑物采用何种基础型式,与地基土类别及土层分布情况密切相关。工程设计中,常遇到这样的地质情况,地下室底板下的岩土层为风化残积土层、全风化岩层、强风化岩层或中风化软岩层,因此,有可能采用天然地基。高层建筑地下室通常作为地下停车库,建筑上不允许设置过多的内墙,因而限制了箱型基础的使用;筏板基础既能充分发挥地基承载力,调整不均匀沉降,又能满足停车库的空间使用要求,因而就成为较理想的基础型式。筏板基础主要构造型式有平板式筏板基础和梁板式筏板基础,平板式筏板基础由于施工简单,在高层建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对于一般的钢筋混凝土楼面施工结构而言,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块料以及水磨石和水泥砂浆等二次面层。因此,其结构层的平整度要求较低,而大面积钢筋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浇筑施工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面层中无其它相关面层。因此,施工过程中需要保证一次浇筑成型;二是大面积钢筋混凝土结构浇筑施工平整度要求较高,一般情况下,两米长的楼面其表面平整度最大允许偏差要求低于5mm;三是大面积钢筋混凝土浇筑施工面积较大;而且施工面层表面平整度要求较高。与此同时,施工过程中会受到保护层厚度以及钢筋质量的影响。如果钢筋混凝土浇筑施工的面层为底板结构,在施工过程中,还需提高其防渗性能。因此,在大面积钢筋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要想提高一次浇筑成形的施工质量,关键是对大面积钢筋混凝土浇筑施工面层结构的施工裂缝以及平整度等进行控制。例如,申请号为201611063663.3的,名称为一种钢筋混凝土墙柱预制构件的制造方法的专利技术专利。该专利技术通过采用高强混凝土,可以使所述预制构件的自重减轻,提高所述预制构件的性能,便于扩大预制构件的使用范围,满足超高层及高烈度区对预制构件的性能要求。此外,通过采用高强混凝土,可以减少所述预制构件在建筑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变化,降低了对模板数量上的要求,从而有效减小了模板对比预制构件造价上的影响,进一步提高钢筋混凝土墙柱预制构件的经济效益。但是,现有的混凝土的钢筋组合结构及浇筑方法仍然存在以下缺陷:现有的混凝土的钢筋组合结构及浇筑方法为了保证浇筑平整度以及浇筑质量多采用二次成型浇筑办法,但是二次成型浇筑办法效率低下,难以满足人们对高效率浇筑的需求;其次现有的混凝土的钢筋组合结构及浇筑方法浇筑的平整度不足且常出现缩裂性的裂缝难以达到人们对混凝土浇筑的质量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方案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混凝土的钢筋组合结构及浇筑方法,能有效的解决
技术介绍
提出的问题。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混凝土的钢筋组合结构,一种混凝土的钢筋组合结构,包括两个筏板体,两个所述筏板体的底端之间通过支撑板连接,左右两个所述筏板体之间还通过设在支撑板上方的连杆连接,所述连杆的上方设置有混凝土盖层,所述支撑板的下方设置有防裂加强筋,所述防裂加强筋的左右两端均连接有止水板,所述防裂加强筋下方设置有横拉索,所述横拉索的下方设置有流水槽,所述流水槽的最下方设置有防磨板。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上设有若干个连通混凝土盖层和流水槽的内置输导管,且该内置输导管与混凝土盖层以及流水槽的连接处均设有横向向下的连通滤孔。进一步地,所述筏板体外侧固定安装有若干个由上至下顺次排列的钢筋箍环,且在相邻钢筋箍环之间还通过拔扣连接,在每个所述钢筋箍环上均设有嵌入凹槽,且在该嵌入凹槽上通过铰接设有定位箍。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混凝土的钢筋组合结构的浇筑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00、建立筏板体的骨架结构,并且在筏板体骨架结构的中心和两侧分别设置内置输导管和钢筋箍环,之后再在筏板体的骨架结构上设置后浇带和施工缝;步骤200、在筏板体的骨架结构的外侧和钢筋箍环内侧分别设置浇筑模板;步骤300、在浇筑模板内将混凝土分次灌入,并通过振捣器对浇筑的混凝土进行多次震荡和捣实形成混凝土筏板结构,并通过刮平装置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刮平处理。进一步地,设置后浇带时根据施工地大小将筏板体分隔成若干块,且在相邻块之间均设置切割收缩缝,所述施工缝呈相互交叉状沿着筏板体的延伸方向设置。进一步地,在步骤100和步骤200中,建立骨架结构和设置浇筑模板的具体步骤为:首先,将两个筏板体通过支撑板连接形成一体结构,并且在筏板体之间还通过连杆连接搭建骨架结构,并且在该骨架结构内的连接处均通过细钢丝铰紧连接;然后,在上述骨架结构的中心和两侧分别设置内置输导管和钢筋箍环,病通过细钢丝将内置输导管和钢筋箍环固定在骨架结构上,在骨架结构的外侧设置和钢筋箍环的内侧分别设置两组浇筑模板,其中设置在钢筋箍环内侧的浇筑模板活动设置,并且在两组浇筑模板之间外设模板,且外设模板和两组浇筑模板之间的距离为5~10cm。进一步地,在步骤300中,混凝土浇筑的具体步骤为:分次浇筑混凝土,且两次混凝土的浇筑时间间隔在6~12h之间,首先在外设模板和位于外侧的浇筑模板之间浇筑混凝土,等到该部分混凝土初凝之后再在位于内侧浇筑模板内浇筑混凝土,并边浇筑边震荡捣实,并且在捣实之后取出位于内侧的浇筑模板,将外设模板掩埋在混凝土内,等到整个混凝土结构初凝之后再刮平。进一步地,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取出浇筑模板的具体步骤为:首先震荡浇筑模板,并且使得浇筑模板表面与捣实的混凝土之间距离为3~5cm;然后垂直于混凝土表面将浇筑模板直接拔出,在拔出的同时向间隙内填充混凝土补平,并通过震荡捣实至与其他混凝土表面齐平。进一步地,所述刮平装置包括两条互相平行的方刚轨,所述方刚轨的前后两端均设置有限位槽钢,两个所述方刚轨之间通过水平刮尺连接,所述水平刮尺与方刚轨之间的连接处设置有刮尺滑块,所述限位槽钢的下端连接有钢托立柱,所述钢托立柱的底端设置有交叉连接的板面筋,两个板面筋的交叉连接处设置有连接螺母。进一步地,两个交叉连接的板面筋之间焊接有一条加固钢筋,所述板面筋的下表面设置有一层混凝土垫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采用一次浇筑成型的方式进行施工代替传统的二次浇筑的方式,在一次成型的过程中也能够兼顾混凝土的成型和浇筑均匀性,大大提高了浇筑效率,为了提高一次浇筑成型表面光滑程度,设置的捣实处理以及采用刮平装置对混凝土表面进行精细刮平大大减少了施工裂缝中塑裂情况出现,同时为了避免缩裂情况发生改变混凝土配比比例,与此同时通过一次浇筑的分层浇筑,可以在混凝土初凝时形成微裂缝,有效降低了施工裂缝的发生,但是在整体上仍然是一体化的结构,从而提高了钢筋混凝土筏板的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凝土的钢筋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筏板体(1001),两个所述筏板体(1001)的底端之间通过支撑板(1002)连接,左右两个所述筏板体(1001)之间还通过设在支撑板(1002)上方的连杆(1005)连接,所述连杆(1005)的上方设置有混凝土盖层(1007),所述支撑板(1002)的下方设置有防裂加强筋(1003),所述防裂加强筋(1003)的左右两端均连接有止水板(1004),所述防裂加强筋(1003)下方设置有横拉索(1006),所述横拉索(1006)的下方设置有流水槽(1008),所述流水槽(1008)的最下方设置有防磨板(1009)。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凝土的钢筋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筏板体(1001),两个所述筏板体(1001)的底端之间通过支撑板(1002)连接,左右两个所述筏板体(1001)之间还通过设在支撑板(1002)上方的连杆(1005)连接,所述连杆(1005)的上方设置有混凝土盖层(1007),所述支撑板(1002)的下方设置有防裂加强筋(1003),所述防裂加强筋(1003)的左右两端均连接有止水板(1004),所述防裂加强筋(1003)下方设置有横拉索(1006),所述横拉索(1006)的下方设置有流水槽(1008),所述流水槽(1008)的最下方设置有防磨板(100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的钢筋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002)上设有若干个连通混凝土盖层(1007)和流水槽(1008)的内置输导管(1010),且该内置输导管(1010)与混凝土盖层(1007)以及流水槽(1008)的连接处均设有横向向下的连通滤孔(101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的钢筋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筏板体(1001)外侧固定安装有若干个由上至下顺次排列的钢筋箍环(1012),且在相邻钢筋箍环(1012)之间还通过拔扣(1013)连接,在每个所述钢筋箍环(1012)上均设有嵌入凹槽(1014),且在该嵌入凹槽(1014)上通过铰接设有定位箍(1015)。4.一种混凝土的钢筋组合结构的浇筑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00、建立筏板体的骨架结构,并且在筏板体骨架结构的中心和两侧分别设置内置输导管和钢筋箍环,之后再在筏板体的骨架结构上设置后浇带和施工缝;步骤200、在筏板体的骨架结构的外侧和钢筋箍环内侧分别设置浇筑模板;步骤300、在浇筑模板内将混凝土分次灌入,并通过振捣器对浇筑的混凝土进行多次震荡和捣实形成混凝土筏板结构,并通过刮平装置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刮平处理。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混凝土的钢筋组合结构的浇筑方法,其特征在于,设置后浇带时根据施工地大小将筏板体分隔成若干块,且在相邻块之间均设置切割收缩缝,所述施工缝呈相互交叉状沿着筏板体的延伸方向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混凝土的钢筋组合结构的浇筑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00和步骤200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新保黄华祝云华吴启红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理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