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热罐和储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206210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5 22: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储热罐和储热装置,其中,该储热罐包括:罐体,其设置有相互独立的第一储热腔和第二储热腔,罐体还设置有与第一储热腔连通的第一接头及与第二储热腔连通的第二接头,第一接头用以与储热装置的储热循环泵的进液端和储热装置的放热循环泵的出液端连通,第二接头用以与储热装置的储热循环泵的出液端和储热装置的放热循环泵的进液端连通;加热装置,其安装于第二储热腔内;以及连接管道,其一端与第二储热腔连通,其另一端与第一储热腔连通。如此设置,不仅简化了储热罐的结构,同时还提高了储热罐的储热和放热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储热罐和储热装置
本技术涉及储能
,特别涉及一种储热罐和储热装置。
技术介绍
在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中,储热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常见的液体储热装置一般采用双罐储热技术。双罐储热技术中的储热介质储分别储存在低温罐体和高温罐体中,在储热阶段将低温罐体内的储热介质输送至高温罐体内并对高温罐体内的储热介质进行加热;在放热阶段将高温罐体内的储热介质通过换热器释放热量后输送至低温罐体内储存。然而,采用双罐储热技术需要使用两个罐体,这就使得采用双罐储热技术的装备不仅需要占用比较大的安装空间,同时还使得采用双罐储热技术的装备的生产成本过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储热罐,旨在简化所述储热罐的结构,以提高所述储热罐的储热性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储热罐,其包括:罐体,其设置有相互独立的第一储热腔和第二储热腔,所述罐体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储热腔连通的第一接头及与所述第二储热腔连通的第二接头,所述第一接头用以与所述储热装置的储热循环泵的进液端和所述储热装置的放热循环泵的出液端连通,所述第二接头用以与所述储热装置的储热循环泵的出液端和所述储热装置的放热循环泵的进液端连通;加热装置,其安装于所述第二储热腔内;以及连接管道,其一端与所述第二储热腔连通,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储热腔连通。优选地,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第一储热腔的底部连通;所述第二接头与所述第二储热腔的顶部连通;所述连接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储热腔的顶部连通,所述连接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储热腔的底部连通。优选地,所述罐体呈中空设置,其内部设置有呈间隔设置的两隔热板,两所述隔热板中的一所述隔热板与所述罐体一同围设形成所述第一储热腔,两所述隔热板中的另一所述隔热板与所述罐体一同围设形成第二储热腔,两所述隔热板中邻近所述第一储热腔的隔热板其邻近所述罐体顶部的位置设置有通孔,两所述隔热板中邻近所述第二储热腔的隔热板其邻近所述罐体底部的位置设置有通孔,以使得两所述隔热板与所述罐体一同构成所述连接管道。优选地,两所述隔热板均沿竖直方向延伸并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优选地,两所述隔热板中邻近所述第二储热腔的隔热板其邻近所述罐体底部的一端与所述罐体底部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通孔;两所述隔热板中邻近所述第一储热腔的隔热板其邻近所述罐体顶部的一端与所述罐体顶部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通孔。优选地,所述加热装置位于所述第二接头的下方设置。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储热装置,其包括:储热罐,其包括罐体、加热装置以及连接管道,其中,所述罐体设置有相互独立的第一储热腔和第二储热腔,所述罐体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储热腔连通的第一接头及与所述第二储热腔连通的第二接头,所述第一接头用以与所述储热装置的储热循环泵的进液端和所述储热装置的放热循环泵的出液端连通,所述第二接头用以与所述储热装置的储热循环泵的出液端和所述储热装置的放热循环泵的进液端连通;加热装置,其安装于所述第二储热腔内;所述连接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储热腔连通,所述连接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储热腔连通;储热循环泵,其进液端与所述储热罐的第一接头连通,其出液端与所述储热罐的第二接头连通;放热循环泵,其进液端与所述储热罐的第二接头连通,其出液端与所述储热罐的第一接头连通;以及换热器,其与所述放热循环泵串联设置。优选地,所述储热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储热循环泵、所述放热循环泵及所述换热器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储热循环泵工作的同时,还控制所述放热循环泵和所述换热器停止工作,或者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放热循环泵和所述换热器工作的同时,还控制所述储热循环泵停止工作。本技术的储热罐包括罐体、加热装置以及连接管道,其中,所述罐体设置有相互独立的第一储热腔、第二储热腔、与所述第一储热腔连通的第一接头以及与所述第二储热腔连通的第二接头,所述加热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二储热腔内,所述连接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储热腔连通,所述连接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储热腔连通。如此设置,巧妙地使用一个罐体代替了现有技术中使用两个罐体来进行热交换,从而优化了储热罐的结构。另外,所述第一储热腔内的介质要进入到所述第二储热腔内或者所述第二储热腔内的介质要进入到所述第一储热腔内都只能够通过所述连接管道流动,这就使得所述储热罐在进行储热或者放热时,所述第一储热腔内的介质和所述第二储热腔内的介质会按照预定的流动方向流动,这样就使得所述第一储热腔和所述第二储热腔内的介质储存热能或者释放热能更加充分,进而提高了所述储热罐的性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储热罐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储热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提出一种储热罐,其应用于储热装置中,请参照图1,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储热罐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储热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储热罐10包括罐体11、加热装置12以及连接管道13;其中,所述罐体11内部设置有相互独立的第一储热腔10a和第二储热腔10b,所述罐体11还设置有第一储热腔10a连通的第一接头111及与所述第二储热腔10b连通的第二接头112;所述加热装置12安装于所述第二储热腔10b内;所述连接管道1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储热腔10a连通,所述连接管道1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储热腔10b连通。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罐体11的形状有很多种,其可以呈圆柱状、方柱状以及其他形状设置,较佳地,所述罐体11呈圆柱状设置,所述罐体11呈圆柱状设置不仅具有较强的承压能力,而且还便于生产。所述第一储热腔10a的大小以及形状与所述第二储热腔10b的大小以及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较佳地,所述第一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储热罐,应用于储热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热罐包括:罐体,其设置有相互独立的第一储热腔和第二储热腔,所述罐体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储热腔连通的第一接头及与所述第二储热腔连通的第二接头,所述第一接头用以与所述储热装置的储热循环泵的进液端和所述储热装置的放热循环泵的出液端连通,所述第二接头用以与所述储热装置的储热循环泵的出液端和所述储热装置的放热循环泵的进液端连通;加热装置,其安装于所述第二储热腔内;以及连接管道,其一端与所述第二储热腔连通,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储热腔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储热罐,应用于储热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热罐包括:罐体,其设置有相互独立的第一储热腔和第二储热腔,所述罐体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储热腔连通的第一接头及与所述第二储热腔连通的第二接头,所述第一接头用以与所述储热装置的储热循环泵的进液端和所述储热装置的放热循环泵的出液端连通,所述第二接头用以与所述储热装置的储热循环泵的出液端和所述储热装置的放热循环泵的进液端连通;加热装置,其安装于所述第二储热腔内;以及连接管道,其一端与所述第二储热腔连通,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储热腔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热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第一储热腔的底部连通;所述第二接头与所述第二储热腔的顶部连通;所述连接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储热腔的顶部连通,所述连接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储热腔的底部连通。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热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呈中空设置,其内部设置有呈间隔设置的两隔热板,两所述隔热板中的一所述隔热板与所述罐体一同围设形成所述第一储热腔,两所述隔热板中的另一所述隔热板与所述罐体一同围设形成第二储热腔,两所述隔热板中邻近所述第一储热腔的隔热板其邻近所述罐体顶部的位置设置有通孔,两所述隔热板中邻近所述第二储热腔的隔热板其邻近所述罐体底部的位置设置有通孔,以使得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爱能森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