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智能保护电路的非隔离开关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98401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3 14: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智能保护电路的非隔离开关电源,包括非隔离型开关电源输出极和电源输出端,所述非隔离型开关电源输出极与所述电源输出端电连接,在所述非隔离型开关电源输出极与电源输出端之间设置有保护电路,所述保护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稳压二极管、第二稳压二极管和可控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设置合理,其采用常用电子器件,不但可以保护电压方便调节,而且可提高灵敏度,降低成本,提高了使用稳定可靠性,使用稳定性好且适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智能保护电路的非隔离开关电源
本技术属于非隔离开关电源
,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智能保护电路的非隔离开关电源。
技术介绍
从目前市场上一些常用芯片来讲,很多芯片都增加了输出过压保护,过流保护、过载保护、短路保护、过热保护等常见的保护功能,但这些所有的保护功能的前提都是芯片本身没有损坏,控制电路本身没有损坏,并且MOS管等开关器件本身没有短路的前提下。比如,如果MOS管本身已经内部短路,基本主芯片已经检测到后端输出异常,不论怎么输出信号,都无法控制MOS,也无法控制输出电压。同时采用保险丝或者TVS等耐压器件来做保护,其工作范围较为有限,如果出现MOS一直导通的现象、就相当于市电通过桥堆整流滤波后的电压直接加载至负载上(比如高压贴片灯带),此时,不仅是电源容易烧坏,更重要的是损坏的电源输出了比设定输出更高的电压,会造成负载发热损坏烧毁等情况,造成更大的损失,容易出现烧不断或是太容易烧断的情况,影响使用的稳定可靠性,适用性和实用性受到限制,本专利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避免电源出现此类异常时,能够及时动作阻断对外输出,防止输出更高电压对负载造成损坏,避免出现更大的损失或事故的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设置合理且适用性强的具有智能保护电路的非隔离开关电源。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智能保护电路的非隔离开关电源,包括非隔离型开关电源输出极和电源输出端,所述非隔离型开关电源输出极与所述电源输出端电连接,在所述非隔离型开关电源输出极与电源输出端之间设置有保护电路,所述保护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稳压二极管、第二稳压二极管和可控硅,所述第一电阻与第四电阻串联后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在非隔离型开关电源输出极且第四电阻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上,所述第三电阻、第二电阻和第八电阻依次串联后第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在非隔离型开关电源输出极且第八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六电阻与第一稳压二极管串联后第一稳压二极管的负极连接在第二电阻与第八电阻的连接点上、发射极接地且集电极连接在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上,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九电阻接地,所述第五电阻连接在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所述电源输出端通过可控硅接地,所述可控硅的控制端通过第二稳压二极管、第十电阻串联后连接在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上,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连接在第六电阻与第一稳压二极管的连接点上、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电容与第七电阻并联,所述第二电容与第九电阻并联。所述第一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二三极管为PNP型三极管。本技术具有积极的效果:本技术的结构设置合理,其采用常用电子器件,不但可以保护电压方便调节,而且可提高灵敏度,降低成本,提高了使用稳定可靠性,避免电源出现此类异常时,能够及时动作阻断对外输出,防止输出更高电压对负载造成损坏,避免出现更大的损失或事故的发生,使用稳定性好且适用性强。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为本技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图1显示了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一种具有智能保护电路的非隔离开关电源,包括非隔离型开关电源输出极OUT1和电源输出端OUT2,本实施例中,电源输出端连接电器,所述非隔离型开关电源输出极与所述电源输出端电连接,在所述非隔离型开关电源输出极与电源输出端之间设置有保护电路,所述保护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一三极管Q2、第二三极管Q3、第一稳压二极管DZ1、第二稳压二极管DZ2和可控硅Q1,所述第一电阻R1与第四电阻R4串联后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在非隔离型开关电源输出极且第四电阻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上,所述第三电阻R3、第二电阻R2和第八电阻R3依次串联后第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在非隔离型开关电源输出极且第八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第六电阻R6与第一稳压二极管DZ1串联后第一稳压二极管的负极连接在第二电阻与第八电阻的连接点上、发射极接地且集电极连接在第二三极管Q3的基极上,所述第二三极管Q3的集电极通过第九电阻R9接地,所述第五电阻R5连接在第二三极管Q3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所述电源输出端通过可控硅Q1接地,所述可控硅Q1的控制端通过第二稳压二极管DZ2、第十电阻R10串联后连接在第二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上,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连接在第六电阻Q6与第一稳压二极管的连接点上、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电容C1与第七电阻R7并联,所述第二电容C2与第九电阻R9并联。本实施例中,R3、R3组成电压采样电路、DZ1、R8为基准电压电路,C1、R7、R6组成积分电路,Q2、R6组成基准电压放大电路,Q3、R5、R9组成基准电压放大及驱动电路,C2、R10组成积分电路、Q1与DZ2组成功率器件及触发电路。所述第一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二三极管为PNP型三极管。本实施例中,本技术的结构设置合理,其采用常用电子器件,不但可以保护电压方便调节,而且可提高灵敏度,降低成本,提高了使用稳定可靠性,避免电源出现此类异常时,能够及时动作阻断对外输出,防止输出更高电压对负载造成损坏,避免出现更大的损失或事故的发生,使用稳定性好且适用性强。显然,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这些属于本技术的实质精神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智能保护电路的非隔离开关电源,包括非隔离型开关电源输出极和电源输出端,所述非隔离型开关电源输出极与所述电源输出端电连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非隔离型开关电源输出极与电源输出端之间设置有保护电路,所述保护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稳压二极管、第二稳压二极管和可控硅,所述第一电阻与第四电阻串联后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在非隔离型开关电源输出极且第四电阻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上,所述第三电阻、第二电阻和第八电阻依次串联后第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在非隔离型开关电源输出极且第八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六电阻与第一稳压二极管串联后第一稳压二极管的负极连接在第二电阻与第八电阻的连接点上、发射极接地且集电极连接在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上,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九电阻接地,所述第五电阻连接在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所述电源输出端通过可控硅接地,所述可控硅的控制端通过第二稳压二极管、第十电阻串联后连接在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上,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连接在第六电阻与第一稳压二极管的连接点上、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电容与第七电阻并联,所述第二电容与第九电阻并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智能保护电路的非隔离开关电源,包括非隔离型开关电源输出极和电源输出端,所述非隔离型开关电源输出极与所述电源输出端电连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非隔离型开关电源输出极与电源输出端之间设置有保护电路,所述保护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稳压二极管、第二稳压二极管和可控硅,所述第一电阻与第四电阻串联后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在非隔离型开关电源输出极且第四电阻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上,所述第三电阻、第二电阻和第八电阻依次串联后第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在非隔离型开关电源输出极且第八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光金智斌庞奉敏甘从刚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城市之光灯饰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