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谢彦君专利>正文

波形翅片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94140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3 10: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根扁管、若干组翅片、以及至少两个集液腔;其中,所述扁管和所述翅片依次相间隔设置,并且,所述扁管与所述翅片之间由第一胶粘剂层粘接;所述集液腔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依次排列的插槽孔,所述扁管的两端分别插入相应的插槽孔中,并且,所述扁管的端部与所述插槽孔之间由第二胶粘剂层粘接密封;或所述集液腔由所述扁管的端头层叠形成,并且,每相邻两根所述扁管的端头之间由第二胶粘剂层粘接密封。该换热器使得扁管和翅片之间、扁管和集液腔之间均得到稳定牢固的粘接效果,充分保证扁管和集液腔之间的密封强度,还能大幅改善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波形翅片式换热器本专利技术专利申请是分案申请。原案的申请号是CN201620552066.6,申请日是2016年6月11日,专利技术名称是:波形翅片式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换热器,具体是涉及完全采用胶粘剂连接的扁管与波形翅片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换热器是交通工具、通讯器材、空调等产品中广泛使用的热交换设备。现有的换热器(如扁管翅片式换热器)通常由扁管、翅片、以及集流管组成,并且,在传统的扁管翅片式换热器制造方法中,扁管与翅片之间、扁管与集流管之间均采用钎焊的方式焊接成型。但是,这种焊接方式存在着高耗材、高耗能、多工序、生产效率低、报废率高的问题,并且,钎焊产生的高温会导致抗腐蚀性材料(如镀锌层)的蒸发,另外,复合层铝合金钎焊所需要的高温还常导致熔蚀等问题。另外,也有部分现有技术采用部分粘结、部分钎焊的方式,但是,钎焊所用的高温,很容易通过扁管传导至胶黏剂,从而对粘接胶产生损害;钎焊所用的高温,容易导致铝合金表面氧化,从而损害铝合金表面的粘接性;此外,钎焊需采用特殊铝合金材料,成本更高。针对上述钎焊方式存在的不足,中国专利CN103148718A公开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集流管、与集流管固定连接的若干扁管以及经过表面处理且与扁管固定的翅片;其中,翅片与扁管采用过盈配合并由导热结构胶粘接;扁管的两端用于设置扩张装置的位置形成无翅片区,该无翅片区填充有海绵或塑料以防止翅片与集流管接触形成的电化学腐蚀。在上述的微通道换热器中,首先、扁管与集流管之间采用了冷挤压工艺密封,该工艺具有实施难度大,成本高,耗时长,工序慢,扁管与集流管的结合处密封强度不够的问题。其次,在安装翅片时,需要采用扩展装置,这就导致生产效率低,并且,扩展装置撤离后使得相邻扁管之间存在“无翅片区”,整体上降低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另外,关于上述微通道换热器中翅片与扁管的组装方式,首先完成全部翅片和扁管的装配,然后在扁管与翅片接触的一条线上涂布导热黏胶。这就导致导热黏胶难以到达扁管中心线附近,从而使得微通道换热器的整体粘接强度和导热性能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深入分析各种现有技术的潜在的缺陷和原因,并从整体上进行创造性地全新构思,提出了全胶粘的解决方案,其技术效果远大于各个部分胶粘技术效果的简单叠加。除此之外,本技术还提供各种优选方案,以实现密封粘接强度、导热效率、防腐耐久、轻量化、生产效率等方面的更优的技术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扁管、翅片、以及集液腔;其中,扁管和翅片相间隔设置,并且,扁管与翅片之间由第一胶粘剂粘接;集液腔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插槽孔,扁管的两端分别插入相应的插槽孔中,并且,扁管的两端与插槽孔之间由第二胶粘剂粘接密封。另外,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扁管、翅片、以及集液腔;其中,扁管和翅片相间隔设置,并且,扁管与翅片之间由第一胶粘剂粘接;集液腔由扁管的端头层叠形成,并且,每相邻两根扁管的端头之间由第二胶粘剂粘接密封。或者,更具体地说,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若干根扁管、若干组翅片、以及至少两个集液腔;其中,所述扁管和所述翅片依次相间隔设置,并且,所述扁管与所述翅片之间由第一胶粘剂层粘接;所述集液腔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依次排列的插槽孔,所述扁管的两端分别插入相应的插槽孔中,并且,所述扁管的两端与所述插槽孔之间由第二胶粘剂层粘接密封;或者,所述集液腔由所述扁管的端头层叠形成,并且,每相邻两根所述扁管的端头之间由第二胶粘剂层粘接密封。其中,胶粘剂涂覆固化后,形成层,即形成胶粘剂层。本技术上述胶粘剂层中的层,具有较广义的含义,包括均匀连续的层,也包括非均匀的或断断续续的层。其次,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扁管与翅片间隔设置,并由第一胶粘剂将所述扁管与所述翅片粘结,第一胶粘剂设置在与所述翅片相接处的所述扁管的外表面上、或设置在所述翅片的波峰处;步骤二、在所述扁管两端的外表面上或在所述集液腔的插槽孔处设置第二胶粘剂,将所述扁管两端分别插入对应的插槽孔中,并由所述第二胶粘剂将所述扁管与所述插槽孔粘接固化密封,形成换热器。更具体地,所述制造方法的一种实施例中,包括:步骤一、在与翅片相接处的扁管的外表面上或在翅片的波峰处设置第一胶粘剂;步骤二、将扁管与翅片依次间隔排列设置,并由第一胶粘剂将扁管与翅片粘接,形成换热器芯体;步骤三、在扁管两端的外表面上或在集液腔的插槽孔处设置第二胶粘剂,将扁管两端分别插入对应的插槽孔中,并由第二胶粘剂将扁管与插槽孔粘接固化密封,形成换热器。进一步的,在步骤一之前,将扁管的两端外表面打磨以形成粗糙表面。再次,本技术还提供了另一种换热器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在扁管两端的外表面上或在集液腔的插槽孔处设置第二胶粘剂,将扁管的两端分别插入对应的插槽孔中,并由第二胶粘剂将扁管与集液腔的插槽孔粘接密封,形成扁管集液腔组件;步骤二、在与翅片相接处的扁管的外表面上或在翅片的波峰处设置第一胶粘剂;步骤三、在相邻的两根扁管之间放置翅片,并由第一胶粘剂将扁管与翅片粘接固化,形成换热器。以上,第一胶粘剂的固化与第二胶粘剂的固化,可以分别在各自施胶后即固化,也可待二者施胶完成后一起固化。以上制造方法中,翅片优选为波形翅片。在第一胶粘剂施胶后,优选将波形翅片与扁管间隔交替设置依次叠装,并在最外侧两侧的扁管或边板上施加夹紧力将中间的翅片和扁管压紧连接,形成三明治式的夹层结构。其中所述夹层结构不限于2根或3根扁管,甚至可以更多。这样可以使得扁管与翅片之间装配更简单、连接更紧密且导热效果更好。为了进一步提高扁管与集液腔之间的第二胶粘剂的粘接密封强度,优选地,在上述扁管两端插入插槽孔之后,利用扩孔装置插入扁管管内,使得扁管管口扩大后与插槽孔粘接更严密。其中,所述扩孔装置优选为与扁管管口尺寸相匹配的楔形插件。也可以优选地,集液腔插槽孔的开口为漏斗状(或者说,插槽孔截面为“V”形);以使得胶粘剂充分填充插槽孔与扁管之间的间隙,并增大了密封面积达到增加密封强度的效果。其中更优选地,漏斗状的大口朝向集液腔内侧,而小口朝向集液腔外侧;这样可在集液腔内侧进行施胶。其中,所述集液腔是换热器上集液或分液部件的总称,包括平行流换热器的集流管(或称集液管)、汽车水箱(散热器)的水室与主片构成的空腔、管带式换热器两端进出液接头、以及层叠式换热器扁管端头形成的集液腔。优选地,换热器包括两个集液腔,即进液集液腔和出液集液腔;这两个集液腔可以是分体的,也可以是集成在一起的。当然,进液集液腔有时候也可以包含二个或多个并列的子进液集液腔;出液集液腔也可以包括二个或多个并列的子出液集液腔。另外,其中翅片也可称为翅带或散热带,插槽孔也可称为扁管槽。本技术所述的扁管,包括单孔口形管,B形折叠管、挤压的多孔口琴型管,但优选为不包括如CN201310348776.8所述的溢胶槽形式的扁管。其中,胶粘剂也可以说是粘合剂(adhesive)。所述胶粘剂包括有膏状胶、液状胶、粉末状胶等;当然,也可以将所述胶粘剂事先形成薄膜状再使用,比如将膏状胶粘剂涂布在纤维布上,然后再用于粘接换热器的扁管和翅片。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胶粘剂为导热胶。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胶粘剂为导电胶。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胶粘剂中含有导热填料。进一步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波形翅片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扁管、翅片、以及集液腔;其中,所述扁管和所述翅片相间隔设置,并且,所述扁管与所述翅片之间由第一胶粘剂粘接;所述集液腔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插槽孔,所述扁管的两端分别插入相应的插槽孔中,并且,所述扁管的两端与所述插槽孔之间由第二胶粘剂粘接密封;或者,所述集液腔由所述扁管的端头层叠形成,并且,每相邻两根所述扁管的端头之间由第二胶粘剂粘接密封;其中,所述扁管的壁厚为0.1~1.0mm。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6.12 CN 20151032343731.一种波形翅片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扁管、翅片、以及集液腔;其中,所述扁管和所述翅片相间隔设置,并且,所述扁管与所述翅片之间由第一胶粘剂粘接;所述集液腔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插槽孔,所述扁管的两端分别插入相应的插槽孔中,并且,所述扁管的两端与所述插槽孔之间由第二胶粘剂粘接密封;或者,所述集液腔由所述扁管的端头层叠形成,并且,每相邻两根所述扁管的端头之间由第二胶粘剂粘接密封;其中,所述扁管的壁厚为0.1~1.0mm。2.一种波形翅片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根扁管、若干组翅片、以及至少两个集液腔;其中,所述扁管和所述翅片依次相间隔设置,并且,所述扁管与所述翅片之间由第一胶粘剂层粘接;所述集液腔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依次排列的插槽孔,所述扁管的两端分别插入相应的插槽孔中,并且,所述扁管的两端与所述插槽孔之间由第二胶粘剂层粘接密封;或者,所述集液腔由所述扁管的端头层叠形成,并且,每相邻两根所述扁管的端头之间由第二胶粘剂层粘接密封;其中,第一胶粘剂层的厚度为:0至1微米,或1微米至5微米,或5微米至10微米,或10微米至20微米,或20微米至50微米,或50微米至100微米,或100微米至200微米。3.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谢彦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