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压管道中传感器安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92401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3 09: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带压管道中传感器安装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带压管道中传感器安装结构,包括底座、外螺纹接头、球阀、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及传感器,所述底座固定于一带压管道上,所述外螺纹接头连接在所述底座与球阀之间,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球阀密封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密封连接,所述底座、外螺纹接头、球阀、第二连接管及第一连接管内部依次相通以形成通腔,所述传感器密封插接在所述通腔内,且所述传感器的内端可通过形成于带压管道上的孔而伸入带压管道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带压管道中传感器安装结构,可实现在既有建筑原有管道系统中添加传感器时无需系统停运、放水、补水及排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压管道中传感器安装结构
本技术属于带压管道中传感器安装
,特别是涉及一种带压管道中传感器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对建筑能耗数据与建筑节能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建筑在原有管道系统中添加传感器,以监测系统实时运行状况与运行关键参数。对于新建建筑添加传感器相对容易,由于系统未正式投入使用,管道中没有压力,可直接在管道上开孔添加传感器进行监测及计量。目前,在既有建筑中添加传感器的常规做法是系统停运,并放空管道内的水进行泄压,再按照新建建筑安装传感器的办法进行施工作业。这种做法固然安全,但是仍存在较大的问题,由于放水、排水及补水时间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而定,会使施工时间延长,拖延施工进度,且放水及补水过程中仍存在较大的隐患,若排水不畅则会造成机房、配电室及控制间进水,设备泡水,系统补水后还需要进行管道排气等。甚至一些建筑的系统需要连续运行,不存在停运的条件,这样就对安装传感器的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在既有建筑原有管道系统中添加传感器需要系统停运、放水、补水及排水,导致施工时间延长的问题,提供一种带压管道中传感器安装结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带压管道中传感器安装结构,包括底座、外螺纹接头、球阀、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及传感器,所述底座固定于一带压管道上,所述外螺纹接头连接在所述底座与球阀之间,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球阀密封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密封连接,所述底座、外螺纹接头、球阀、第二连接管及第一连接管内部依次相通以形成通腔,所述传感器密封插接在所述通腔内,且所述传感器的内端可通过形成于带压管道上的孔而伸入带压管道内部。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管包括外管及设置在所述外管内壁上的内管,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之间形成环形凹槽,所述外管面向所述环形凹槽的表面形成有第一内螺纹,所述内管的内壁上形成有第二内螺纹,所述第一连接管内部形成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连接管包括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及连接在所述第一管段与第二管段之间的环形凸缘,所述第一管段设置有第一外螺纹,所述第二管段设置有第二外螺纹,所述第二连接管内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通孔相通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管段通过所述第一外螺纹与第一内螺纹的配合而螺纹连接在所述外管内;所述环形凹槽的底部与所述第一管段的外端面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外管的内端面与所述环形凸缘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可选地,所述外管与内管的连接处形成台阶,所述传感器包括杆体及连接在所述杆体外端的环形头部,所述环形头部沿径向突出所述杆体,所述环形头部与所述台阶之间设置有第三密封圈,所述杆体的内端可伸入带压管道内部;所述杆体的外端设置有第三外螺纹,所述传感器通过所述第三外螺纹与第二内螺纹的配合而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管内。可选地,所述第二通孔内设置有径向向内突出的凸台,所述第二通孔内设置有径向向内突出的凸台,所述杆体的内端外侧上焊接有防脱环,所述防脱环的外径大于所述凸台的内径,且能伸入带压管道内部,所述内管的内端面与所述凸台的外端面之间设置有第四密封圈。可选地,所述球阀的外端内壁上设置有第三内螺纹,所述第二连接管通过所述第二外螺纹与第三内螺纹的配合而螺纹连接在所述球阀上。可选地,所述底座焊接在带压管道的外侧,所述底座的内部通过形成于带压管道上的孔而与带压管道内部相通。可选地,所述底座为圆管,所述底座垂直于带压管道。本技术实施例的带压管道中传感器安装结构,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采用密封连接的方式,保证了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之间的密封性能;第二连接管与球阀采用密封连接的方式,保证了第二连接管与球阀之间的密封性能;底座、外螺纹接头、球阀、第二连接管及第一连接管内部依次相通,形成一个通腔,传感器能够密封插接在该通腔内并伸入到带压管道内部,从而实现了传感器防渗漏的安装在带压管道内,解决了在既有建筑原有管道系统中添加传感器时需要系统停运、放水、补水及排水导致施工时间延长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带压管道中传感器安装结构的安装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带压管道中传感器安装结构的爆炸图(图中省略了底座、外螺纹接头及球阀);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带压管道中传感器安装结构的传感器的剖面图;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带压管道中传感器安装结构的第一连接管的剖面图;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带压管道中传感器安装结构的第二连接管的剖面图。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底座;2、外螺纹接头;3、球阀;301、第三内螺纹4、传感器;401、杆体;4011、第三外螺纹;4012、防脱环;402、环形头部;5、第一连接管;501、外管;5011、第一内螺纹;502、内管;5021、第二内螺纹;503、第一通孔;504、环形凹槽;505、台阶;6、第二连接管;601、第一管段;6011、第一外螺纹;602、环形凸缘;603、第二管段;6031、第二外螺纹;604、第二通孔;605、凸台;7、第一密封圈;8、第二密封圈;9、第三密封圈;10、第四密封圈;11、通腔;12、带压管道。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带压管道中传感器安装结构,包括底座1、外螺纹接头2、球阀3、第一连接管5、第二连接管6及传感器4,底座1固定于一带压管道12上,外螺纹接头2连接在底座1与球阀3之间,第二连接管6的一端与球阀3密封连接,第二连接管6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管5的一端密封连接,底座1、外螺纹接头2、球阀3、第二连接管6及第一连接管5内部依次相通以形成通腔11,传感器4密封插接在该通腔11内,且传感器4的内端可通过形成于带压管道12上的孔而伸入带压管道12内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带压管道中传感器安装结构,第一连接管5与第二连接管6采用密封连接的方式,保证了第一连接管5与第二连接管6之间的密封性能;第二连接管6与球阀3采用密封连接的方式,保证了第二连接管6与球阀3之间的密封性能;底座1、外螺纹接头2、球阀3、第二连接管6及第一连接管5内部依次相通,形成一个通腔11,传感器4能够密封插接在该通腔11内并伸入到带压管道12内部,从而实现了传感器4防渗漏的安装在带压管道12内,解决了在既有建筑原有管道系统中添加传感器时需要系统停运、放水、补水及排水导致施工时间延长的问题。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第一连接管5为圆柱形管体,它包括外管501及设置在外管501内壁上的内管502,外管501与内管502之间形成环形凹槽504,外管501面向该环形凹槽504的表面形成有第一内螺纹5011,内管502的内壁上形成有第二内螺纹5021,第一连接管5内部形成有第一通孔503;第二连接管6包括第一管段601、第二管段603及连接在第一管段601与第二管段603之间的环形凸缘602,第一管段601设置有第一外螺纹6011,第二管段603设置有第二外螺纹6031,第二连接管6内部形成有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压管道中传感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外螺纹接头、球阀、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及传感器,所述底座固定于一带压管道上,所述外螺纹接头连接在所述底座与球阀之间,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球阀密封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密封连接,所述底座、外螺纹接头、球阀、第二连接管及第一连接管内部依次相通以形成通腔,所述传感器密封插接在所述通腔内,且所述传感器的内端可通过形成于带压管道上的孔而伸入带压管道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压管道中传感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外螺纹接头、球阀、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及传感器,所述底座固定于一带压管道上,所述外螺纹接头连接在所述底座与球阀之间,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球阀密封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密封连接,所述底座、外螺纹接头、球阀、第二连接管及第一连接管内部依次相通以形成通腔,所述传感器密封插接在所述通腔内,且所述传感器的内端可通过形成于带压管道上的孔而伸入带压管道内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压管道中传感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包括外管及设置在所述外管内壁上的内管,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之间形成环形凹槽,所述外管面向所述环形凹槽的表面形成有第一内螺纹,所述内管的内壁上形成有第二内螺纹,所述第一连接管内部形成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连接管包括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及连接在所述第一管段与第二管段之间的环形凸缘,所述第一管段设置有第一外螺纹,所述第二管段设置有第二外螺纹,所述第二连接管内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通孔相通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管段通过所述第一外螺纹与第一内螺纹的配合而螺纹连接在所述外管内;所述环形凹槽的底部与所述第一管段的外端面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外管的内端面与所述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鹏袁振艺
申请(专利权)人:金马节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