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线路固定支架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9224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3 08: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管线路固定支架总成,其包括支架、第一管夹、第二管夹,支架包括连接板、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第一管夹包括第一固定板、设置在第一固定板的一侧上的多个管夹本体;第二管夹包括第二固定板、设置在第二固定板的一侧上的多个管夹本体;第一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一安装片,第二安装板上设置有与第一安装片相对的第二安装片;第一固定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安装槽;第二固定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安装槽;第一安装片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安装片的延伸方向分别与连接板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第一管夹和第二管夹平行设置在支架上。该管线路固定支架总成,能够使得第一管夹和第二管夹的安装和拆卸较为方便快捷,还能提高管线路的安装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线路固定支架总成
本技术涉及车身及车身附件
,具体涉及一种管线路固定支架总成。
技术介绍
车辆上安装有大量的管线路,一般管线路都需要固定。常规固定的方式是在车身上的一个管线路安装点处使用单个管夹对管线路进行固定,然后将管夹通过螺栓螺母的配合固定在车身上。由于需要进行螺母的旋紧和松开操作,从而使得管夹的安装和拆卸较为不便,同时也较为费时;并且,在一个管线路安装点只使用单个管夹进行管线路的固定,难以保证管线路的安装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管线路固定支架总成,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管线路固定支架总成,其包括支架、第一管夹以及第二管夹,所述支架包括连接板、与所述连接板的一端垂直相连的第一安装板、与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垂直相连的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管夹包括第一固定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侧上的多个管夹本体;所述第二管夹包括第二固定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一侧上的多个所述管夹本体;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一安装片,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安装片相对的第二安装片;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端设置有供所述第一安装片插入的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一端设置有供所述第二安装片插入的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片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二安装片的延伸方向分别与所述连接板的延伸方向相垂直;所述第一管夹和所述第二管夹平行设置在所述支架上。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板包括安装段、竖直段以及用于连接所述安装段与所述竖直段的弯折段;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第一安装板的结构相同。优选地,所述弯折段与所述竖直段之间设置有加强筋。优选地,所述安装段上设置有安装孔。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板、所述连接板以及所述第二安装板形成一体式结构。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片与所述第一安装板焊接连接,所述第二安装片与所述第二安装板焊接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片与所述第二安装片的结构相同。优选地,所述第一管夹和所述第二管夹中所述管夹本体的个数分别为四个。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管线路固定支架总成,其在进行安装时,只需使得第一安装片插入第一安装槽内、第二安装片插入第二安装槽内即可实现第一管夹和第二管夹与支架的连接,其省去了现有技术中螺母的旋转操作,使得第一管夹和第二管夹的安装和拆卸较为方便快捷,节省了安装时间;同时,由于其具有第一管夹和第二管夹,第一管夹和第二管夹能够对同一根管线路的两个部位进行固定,使得管线路在车身上的一个管线路安装点处得到了两点固定,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管线路的安装可靠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并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管线路固定支架总成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管夹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管夹的另一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管线路固定支架总成与管线路在安装时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11、连接板21、第一安装板22、安装段23、弯折段24、竖直段25、安装孔31、第二安装板41、第一管夹42、第一固定板43、第一安装槽44、管夹本体51、第二管夹61、加强筋71、第一安装片72、第二安装片81、管线路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方案作进一步地详细介绍。如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管线路固定支架总成,其包括支架、第一管夹41以及第二管夹51,支架包括连接板11、与连接板11的一端垂直相连的第一安装板21、与连接板11的另一端垂直相连的第二安装板31;第一管夹41包括第一固定板42、设置在第一固定板42的一侧上的多个管夹本体44;第二管夹51包括第二固定板、设置在第二固定板的一侧上的多个管夹本体;第一安装板21上设置有第一安装片71,第二安装板上31设置有与第一安装片71相对的第二安装片72;第一固定板42的一端设置有供第一安装片71插入的第一安装槽43;第二固定板的一端设置有供第二安装片72插入的第二安装槽;第一安装片7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安装片72的延伸方向分别与连接板11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第一管夹41和第二管夹51平行设置在支架上。可以理解的是,如图4所示,管夹本体44上具有用于与管线路81相卡合的开口;第一安装片71和第二安装片72相互平行,这样在第一管夹41通过第一安装槽43与第一安装片71的配合固定在第一安装板21上,同时,第二管夹51通过第二安装槽与第二安装片的配合固定在第二安装板31上后,第一管夹41和第二管夹51能够相互平行。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管线路固定支架总成,其在进行安装时,只需使得第一安装片71插入第一安装槽43内、第二安装片插入第二安装槽内即可实现第一管夹41和第二管夹51与支架的连接,其省去了现有技术中螺母的旋转操作,使得第一管夹41和第二管夹51的安装和拆卸较为方便快捷,节省了安装时间;同时,由于其具有第一管夹41和第二管夹51,第一管夹41和第二管夹51能够对同一根管线路81的两个部位进行固定,使得管线路81在车身上的一个管线路安装点处得到了两点固定,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管线路81的安装可靠性。并且,如图4所示,具有多个管夹本体44的第一管夹41和第二管夹51是平行设置在支架上,使得该管线路固定支架总成能够并排固定多根管线路81,从而使得管线路的布置较为整齐、美观。如图2所示,第一安装板21可以包括安装段22、竖直段24以及用于连接安装段22与竖直段24的弯折段23;第二安装板31与第一安装板21的结构相同,从而使得支架的结构较为简单,质量较轻。可以理解的是,此时通过安装段22实现支架与车身的连接;连接板1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安装板21的竖直段24和第二安装板31的竖直段相连,可以优选,连接板1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安装板21的竖直段24的中部位置和第二安装板31的竖直段的中部位置相连,从而使得该支架的强度较大,延长支架的使用寿命;第一安装片71设置在第一安装板21的竖直段24上,第二安装片72设置第二安装板31的竖直段上;第一固定板42上远离管夹本体44的一侧为第一贴合面,第一安装槽43与第一安装片71相配合后,第一贴合面与第一安装板21的竖直段24相贴合,第二固定板31上远离管夹本体的一侧为第二贴合面,第二安装槽与第二安装片72相配合后,第二贴合面与第二安装板31的竖直段相贴合,从而使得第一管夹41、第二管夹51与支架之间的连接较为牢固可靠。进一步地,弯折段23与竖直段24之间可以设置有加强筋61,从而使得该支架的强度得到了有效地提高。为了能够方便地对支架进行维修和更换,安装段22上可以设置有安装孔25,此时可以通过螺栓或螺钉实现支架与车身的连接。具体地,第一安装板21、连接板11以及第二安装板31可以形成一体式结构,从而使得支架的强度得到了进一步地提高,同时有效地省去了连接板11与第一安装板21、第二安装板31之间的安装操作。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第一安装片71与第一安装板21之间,第二安装片72与第二安装板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线路固定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支架、第一管夹以及第二管夹,所述支架包括连接板、与所述连接板的一端垂直相连的第一安装板、与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垂直相连的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管夹包括第一固定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侧上的多个管夹本体;所述第二管夹包括第二固定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一侧上的多个所述管夹本体;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一安装片,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安装片相对的第二安装片;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端设置有供所述第一安装片插入的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一端设置有供所述第二安装片插入的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片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二安装片的延伸方向分别与所述连接板的延伸方向相垂直;所述第一管夹和所述第二管夹平行设置在所述支架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线路固定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支架、第一管夹以及第二管夹,所述支架包括连接板、与所述连接板的一端垂直相连的第一安装板、与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垂直相连的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管夹包括第一固定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侧上的多个管夹本体;所述第二管夹包括第二固定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一侧上的多个所述管夹本体;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一安装片,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安装片相对的第二安装片;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端设置有供所述第一安装片插入的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一端设置有供所述第二安装片插入的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片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二安装片的延伸方向分别与所述连接板的延伸方向相垂直;所述第一管夹和所述第二管夹平行设置在所述支架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线路固定支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慧勤吕万宝王鹏坤刘国琦张兰兰李阳武立胜牟波王庆生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