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水体生态修复的底栖动物扩繁的生物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66403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2 19: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水体生态修复的底栖动物扩繁的生物法,包括以下步骤,选择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选择鳑鲏、河蚌、饵料藻种;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排水和消毒;接入饵料藻种;投放鳑鲏和河蚌;收获;本发明专利技术价格低廉,易获得,培养简单,具备长效使用的工作基础;不使用化学品,不污染环境,具环境友好、可以长期使用;不干扰与破坏自然资源,可以实现较短时间内环境工程实施中较大规模河蚌的需要。

A Biological Method for Benthic Animal Propagation in Wat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biological method for benthic zoobenthos propagation for wat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which includes the following steps: selecting co-culture pond and bait culture pond; selecting algae species of mackerel, mussel and bait; drainage and disinfection of co-culture pond and bait culture pond; inserting bait algae species; putting bait algae species into the pond; putting bait algae species into the pond; harvesting; the invention is cheap, easy to obtain, simple to cultivate and has long-term effect. The working basis of the use; no use of chemicals, no pollution to the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long-term use; no interference and destruc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can achieve a relatively large scale mussel need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n a relatively short ti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水体生态修复的底栖动物扩繁的生物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环保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水体生态修复的底栖动物扩繁的生物法。适用于城市、村镇或者旅游景区的池塘、湖泊、水库等受污染地表水中的底栖动物群落的重建与恢复,也可以用于增殖放流,促进天然资源的恢复。
技术介绍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为活动改造自然的力度不断增加,我国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导致许多湖泊沿岸地区的工农业、生活用水发生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用于水体生态修复的底栖动物扩繁的生物法。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用于水体生态修复的底栖动物扩繁的生物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选择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的池子面积均为500~800m2,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的池深均为80~120cm;步骤2、鳑鲏选择高体鳑鲏;步骤3、河蚌选择背角无齿蚌,亲蚌年龄在3龄以上,河蚌的单体重量在300~800g,河蚌的壳长为10~25cm;步骤4、饵料藻种选择绿藻门小球藻属的蛋白核小球藻;步骤5、对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进行排水,去除污泥杂物,对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进行消毒处理;步骤6、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经过步骤5消毒完毕后进行两次次氯酸消毒;步骤7、完成1次进水,使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的水位达到目标水位,目标水位为60~80cm;步骤8、在饵料培养池加入尿素、过磷酸钙,间隔1天后,将蛋白核小球藻藻株接种入饵料培养池,再经过5~10天的培养,直至蛋白核小球藻的浓度在1.0~30.0×105cells/ml;步骤9、共培养池中投放鳑鲏,鳑鲏雌雄比为5:1,每亩共培养池投放60000尾鳑鲏;步骤10、每亩共培养池,投放河蚌650~670头,雌雄比1:1;步骤11、鳑鲏与河蚌在共培养池中共培养后2~3天,将饵料培养池的池水接到共培养池内进行饲喂,饲喂频率为1~2次/天;步骤12、每年5月至7月,饲喂频率为1~2次/天,利用充气泵向共培养池的水体充气增氧;步骤13、进入10月后,收获幼蚌,将幼蚌装入避光性聚乙烯桶内或PVC塑料袋中,充氧并旋紧上盖,将亲蚌、鳑鲏亲鱼、鳑鲏幼鱼转移至饵料培养池中,步骤14、将幼蚌运送至目标水域完成投放;步骤15、完成幼蚌收获工作后,应在3天内重复步骤5~7,并向饵料培养池补充蛋白核小球藻与经过消毒后的水,使得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中的水位达到目标水位,目标水位为60~80cm,重复步骤9~14。如上所述的步骤5中消毒处理包括以下步骤:在晴天的情况下,暴晒2~4天;在阴天或者雨天的情况下,采用消毒药品带水消毒,消毒药品采用有效氯含量25~30%漂白粉或者氨水含氨量为10~20%的氨水或者生石灰,漂白粉的用量为40~60g/m3,消毒时间为2~4天;氨水的用量为200~300ml/L,消毒时间2~4天;生石灰的用量为800~1200g/L,消毒时间2~4天。如上所述的步骤6中,每次次氯酸消毒包括以下步骤:排空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开始进水,在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的进水管设置300目以上的筛绢网过滤,进水时先让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的水位均达到30~50cm,再配制100~200g/L的次氯酸消毒24~36hr,最后用硫代硫酸钠中和。如上所述的步骤8中,鳑鲏入共培养池前,用高锰酸钾液对鳑鲏进行消毒1分钟;如上所述的步骤10、河蚌入池前,先用高锰酸钾液对河蚌进行消毒1分钟,将河蚌放置在干燥、阴凉的地方1~2hr后,避免阳光直射,再将河蚌投放至共培养池内。如上所述的步骤1~10在每年5月份前全部完成,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价格低廉,易获得,培养简单,具备长效使用的工作基础;2、不使用化学品,不污染环境,具环境友好、可以长期使用;3、使用范围广,可应用于池塘、湖泊、景观水体、水库等,不受到水域面积的限制。4、不干扰与破坏自然资源,可以实现较短时间内环境工程实施中较大规模河蚌的需要;5、鳑鲏观赏价值较高,可作为观赏鱼进行销售,具有一定的的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的蚌和鳑鲏投放于武汉某城市公园内一小型湖泊(面积约15公顷)的BOD5和COD的水质监测数据变化图;图2为实施例1的蚌和鳑鲏投放于武汉某城市公园内一小型湖泊(面积约15公顷)的TN和TP的水质监测数据变化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和实施本专利技术,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实施示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步骤1、选择2个水泥池作为培养系统,一个池子作为鳑鲏与河蚌的共培养池,另外一个作为饵料培养池(也用于鳑鲏与河蚌的转移)。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的池子面积均为500~800m2,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的池深均为80~120cm。确保基本满足鳑鲏与河蚌共培养对水域面积的基本要求。在本实施例中,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的池深均为100cm,池子面积均为667m2。步骤2、鳑鲏品种的选择,必须具有在不同季节表现较强的适应性和较高的生产率及易获得性,故选择高体鳑鲏。鳑鲏捕捞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水域,选择30~55mm的成年鳑鲏个体。鳑鲏也可以采用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鳑鲏属(Rhodeus)、鱊属(Acheilognathus)的其它品种。步骤3、河蚌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较高的生产率及适宜于鳑鲏繁殖,本实施例中,河蚌选择背角无齿蚌。它适应性强,分布也广泛,也容易培养。河蚌捕捞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水域,亲蚌年龄在3龄以上,本实施例采用5~6龄,河蚌的单体重量在300~800g,河蚌的壳长为10~25cm,外形要求壳体厚实,两壳闭合力强,喷水有力。河蚌也可以使用杜氏珠蚌(Uniodouglasiae),要求相同。步骤4、饵料藻种的选择必须具有在不同的季节表现出的较强的适应性和较高的生产率,故选择绿藻门(Chlorophyta)小球藻属(Chlorella)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pyrenoidosa)。它蛋白质含量高、易培养、应用广。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种室提供。步骤5、对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进行排水,去除污泥杂物,对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进行消毒处理,在晴天的情况下,暴晒2~4天,即可达到目的。在阴天或者雨天的情况下,采用带水消毒,消毒药品采用漂白粉(有效氯含量25~30%),漂白粉的用量为40~60g/m3,消毒时间为2~4天;消毒药品也可以采用氨水(氨水含氨量为10~20%、氨水的用量为200~300ml/L、消毒时间2~4天)、生石灰(生石灰的用量为800~1200g/L、消毒时间2~4天)等。在本实施例中,为晴天情况,直接暴晒3天。步骤6、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经过步骤5消毒完毕后进行两次次氯酸消毒,每次次氯酸消毒包括以下步骤:排空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开始进水,在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的进水管设置300目以上的筛绢网过滤,进水时先让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的水位均达到30~50cm。再配制100~200g/L的次氯酸消毒24~36hr,最后用硫代硫酸钠中和,以防止敌害生物进入培养池。在本实施例中,进水时先让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的水位均达到40cm,次氯酸为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水体生态修复的底栖动物扩繁的生物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选择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的池子面积均为500~800 m2,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的池深均为80~120cm;步骤2、鳑鲏选择高体鳑鲏;步骤3、河蚌选择背角无齿蚌,亲蚌年龄在3龄以上,河蚌的单体重量在300~800g,河蚌的壳长为10~25cm;步骤4、饵料藻种选择绿藻门小球藻属的蛋白核小球藻;步骤5、对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进行排水,去除污泥杂物,对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进行消毒处理;步骤6、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经过步骤5消毒完毕后进行两次次氯酸消毒;步骤7、完成1次进水,使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的水位达到目标水位,目标水位为60~80 cm;步骤8、在饵料培养池加入尿素、过磷酸钙,间隔1天后,将蛋白核小球藻藻株接种入饵料培养池,再经过5~10天的培养,直至蛋白核小球藻的浓度在1.0~30.0×105 cells/ml;步骤9、共培养池中投放鳑鲏,鳑鲏雌雄比为5:1,每亩共培养池投放60000尾鳑鲏;步骤10、每亩共培养池,投放河蚌650~670头,雌雄比1:1;步骤11、鳑鲏与河蚌在共培养池中共培养后2~3天,将饵料培养池的池水接到共培养池内进行饲喂,饲喂频率为1~2 次/天;步骤12、每年5月至7月,饲喂频率为1~2 次/天,利用充气泵向共培养池的水体充气增氧;步骤13、进入10月后,收获幼蚌,将幼蚌装入避光性聚乙烯桶内或PVC塑料袋中,充氧并旋紧上盖,将亲蚌、鳑鲏亲鱼、鳑鲏幼鱼转移至饵料培养池中,步骤14、将幼蚌运送至目标水域完成投放;步骤15、完成幼蚌收获工作后,应在3天内重复步骤5~7,并向饵料培养池补充蛋白核小球藻与经过消毒后的水,使得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中的水位达到目标水位,目标水位为60~80 cm,重复步骤9~1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水体生态修复的底栖动物扩繁的生物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选择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的池子面积均为500~800m2,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的池深均为80~120cm;步骤2、鳑鲏选择高体鳑鲏;步骤3、河蚌选择背角无齿蚌,亲蚌年龄在3龄以上,河蚌的单体重量在300~800g,河蚌的壳长为10~25cm;步骤4、饵料藻种选择绿藻门小球藻属的蛋白核小球藻;步骤5、对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进行排水,去除污泥杂物,对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进行消毒处理;步骤6、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经过步骤5消毒完毕后进行两次次氯酸消毒;步骤7、完成1次进水,使共培养池和饵料培养池的水位达到目标水位,目标水位为60~80cm;步骤8、在饵料培养池加入尿素、过磷酸钙,间隔1天后,将蛋白核小球藻藻株接种入饵料培养池,再经过5~10天的培养,直至蛋白核小球藻的浓度在1.0~30.0×105cells/ml;步骤9、共培养池中投放鳑鲏,鳑鲏雌雄比为5:1,每亩共培养池投放60000尾鳑鲏;步骤10、每亩共培养池,投放河蚌650~670头,雌雄比1:1;步骤11、鳑鲏与河蚌在共培养池中共培养后2~3天,将饵料培养池的池水接到共培养池内进行饲喂,饲喂频率为1~2次/天;步骤12、每年5月至7月,饲喂频率为1~2次/天,利用充气泵向共培养池的水体充气增氧;步骤13、进入10月后,收获幼蚌,将幼蚌装入避光性聚乙烯桶内或PVC塑料袋中,充氧并旋紧上盖,将亲蚌、鳑鲏亲鱼、鳑鲏幼鱼转移至饵料培养池中,步骤14、将幼蚌运送至目标水域完成投放;步骤15、完成幼蚌收获工作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胜华史诗乐胡珈茗盛学文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中科水生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