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井震结合中取舍地震信息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159392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9 00:12
一种井震结合中取舍地震信息的方法。主要用于解决井震结合过程中地震信息取舍手工操作繁琐、预测精度低,不适于开发后期精细调整需求的问题。该方法由六个步骤组成:一是基于密井网解剖区分析井、震储层预测符合率;二是进行预测符合率与垂向沉积旋回关系分析;三是进行预测符合率与储层定量地质条件关系分析;四是结合以上井震结合适用性分析结论,明确井震结合储层预测技术的适用沉积单元,并于各单元内平面上进一步分析适用部位;五是对适合于井、震储层预测技术的储层,开展井、震储层预测,六是使用井、震储层预测成果,进行动静结合措施挖潜。本方法建立了井震结合沉积单元储层预测技术流程,实现了对地震成果资料的合理利用,指导单砂体精细刻画,经试验性应用后于特高含水期开发调整措施挖潜中见到了实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井震结合中取舍地震信息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球物理勘探领域中的取舍地震信息的方法。
技术介绍
相较于钻井资料,地震资料平面信息丰富,但垂向分辨能力有限。对于砂泥互层储层,经常出现地震储层预测结果与钻井解释结果不匹配现象,如何用好这一资料,解决油田开发中井间储层预测问题,显得尤为关键。常用的做法是将地震成果及井信息共同标识到同一张平面底图中,通过逐井逐层人工比对,鉴别地震成果的取舍,当井点位置储层信息与地震解释一致时,井间范围可利用地震成果进行预测;若不同,则井点处以实钻井资料为准,井间只能通过人为预测。该流程繁琐,主观性强,容易造成地震资料的不合理应用,使井间储层预测能力偏低,不利于开发后期单砂体注采关系的精细调整。经广泛调研,近年来不同学者在如何提高地震资料预测能力方向成果丰富,但对于受地震分辨率限制,出现真正无法识别的储层时地震信息的取舍方法研究较少,造成井震结合技术无法真正实现有形化、定量化。以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为例,储层较为发育的SII7+8b单元,在地震振幅切片中有较好反映,其邻近层位SII5+6b,相应位置地震切片上仍几乎全部反映SII7+8b单元信息,无法从中分辨出该单元砂体展布,可以说该单元的地震反映信息基本丢失了。如果仍采用该切片绘制描述SII5+6b单元砂体展布,将使砂体预测过度,出现严重错误。因此,进行井震结合适用性评价,有效取舍地震信息成为开发后期精细油藏描述、精细注采关系认识的必然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所提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给出的评价方法包括两个关键技术,一是井震储层预测适用性评价技术,针对原方法中储层过度预测、预测效率低的问题。通过以下四个步骤完成,第一步,基于密井网解剖区分析井、震储层预测符合率,第二步,进行预测符合率与垂向沉积旋回关系分析,第三步,进行预测符合率与储层定量地质条件关系分析,四是结合以上井震结合适用性分析结论,明确井震结合储层预测技术的适用沉积单元,并于各单元内平面上进一步分析适用部位。二是层次控制微相优化组合技术,解决原方法不适用于开发后期精细调整需求的问题。通过以下两个步骤完成,第一步对适合于井、震储层预测技术的储层,采用“层次分析和模式预测”思路,开展井、震储层预测,第二步使用井、震储层预测成果,进行动静结合措施挖潜。该技术建立了井震结合沉积单元储层预测技术流程,实现了对地震成果资料的合理利用,指导单砂体精细刻画,并于特高含水期开发调整措施挖潜中见到了实效。本方法采用地震储层预测适应性评价和层次控制微相优化组合进行井间储层有效预测,可以降低地震信息取舍难度,提高对精细单砂体连通关系的认识。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基于密井网、多层井震解剖区井间储层预测实例进行细致分析,总结形成“井震适用性评价”与“层次控制微相优化组合”研究方法,理性的开展研究区储层预测工作,避免储层过度预测,提高工作效率。上述方法的具体实现步骤如下:第一步,选取代表性密井网解剖区,通过预留后验井的方法,分析地震预测符合率。本步骤通过如下路径实现:即选取代表性密井网解剖区;进行单井测井储层厚度解释;均匀预留一定比例后验井;除去预留井,进行多方法井、震资料井间储层预测;将井、震预测结果与后验井真实储层解释结果进行对比,分单元、分厚度类型统计预测符合率;建立综合符合率公式,将上步分厚度类型统计结果统一成最终结果,表征该单元地震综合预测能力。第二步,开展井、震储层预测成果符合率与垂向沉积旋回关系分析。本步骤通过如下路径实现:即分析各沉积单元储层特征,推测其所处的沉积环境,建立储层垂向沉积旋回认识;利用步骤一得到的井、震储层预测综合符合率结果,叠合纵向多个单元,建立预测能力纵向变化曲线;对比沉积旋回与综合符合率纵向变化曲线,分析总体相关性、符合率较高及较低的沉积单元所处的旋回位置特征,形成认识。第三步,开展地震成果符合率与储层定量地质条件关系分析。本步骤通过如下路径实现:即通过步骤二,得出井、震储层预测能力与沉积旋回性存在关系的结论后,进行分单元储层特征分析,进而找到储层定量地质特征与井、震储层预测综合符合率之间的关系。第四步,结合第三步井震结合适用性分析结论,明确井震结合储层预测技术的适用沉积单元,并于各单元内平面上进一步分析适用部位。本步骤的具体实现路径如下:即结合第三步井震结合适用性分析方法,分整体可用、局部可用、少数可用三个等级评价各沉积单元,明确井震结合储层预测技术的适用沉积单元;对于局部可用和少数可用储层,为减少过度应用地震预测带来井间储层预测失误及较大的井、震信息取舍工作量,继续以第三步井震结合适用性分析方法为指导,通过制作沉积单元级井点砂岩-隔层厚度叠合图,按该单元储层-隔层叠合情况,对其进行平面拆分,分别统计每块内的砂岩、平面非均质性和隔层条件,再分别统计各小块内的井、震预测符合率,寻找各单元内平面上井震结合储层预测技术的适用部位。第五步,应用以上四个步骤得出的结论认识,对于适合于井、震储层预测技术的储层,采用“层次分析和模式预测”思路,开展井、震储层预测。本步骤的具体实现路径如下:结合步骤三井、震适用性分析,对于适合井震预测技术的沉积单元储层,在刻画方法上采用“层次分析和模式预测”思路进行预测;对于沉积单元级内平面砂体展布,首先进行步骤四储层平面细分评价确定井震预测适用部位,然后采用平面厚度校正保证井点砂岩预测-实测匹配性,节约刻画时间,最后结合多种厚度预测进行模式绘图,完成井、震储层预测技术流程。第六步,应用步骤五得到的储层预测成果,进行动静结合措施挖潜。本步骤的具体实现路径如下:首先通过脉冲试井、示踪剂等方式进行步骤五井、震储层预测成果精度动态验证;待验证合格后,进行新、老储层预测成果对比,寻找不同类型的潜力区;指导压裂、补孔封堵、调剖等增产增注措施。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自2016年开始,在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纯油区东部西块应用该技术,证实该方法具有三个优点:一是降低了井震结合过程中地震信息取舍难度,提高储层的预测精度。对照各单元的储层特征,运用旋回特征分析和储层条件定量评价方法,为地震预测成果进行真实性预判,定单元、位置、砂体类型进行针对性的预测,实现井震结合储层预测降难度、提精度、提效率。二是深化了储层地质认识。使水上分流河道砂体内部的单一河道边界识别更加清晰,微相预测符合率平均提高6.3个百分点,达到78.9%;使水下分流河道连续性变好,走向描述更准确,识别出新的分支河道,微相预测符合率平均提高10.6个百分点,达到74.2%。三是研究成果有效指导特高含水期措施挖潜见到实效。研究区实施压裂井13口,补封15口,目前累积增油30417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746.27万元。附图说明:图1是地震地层切片与砂体展布对应关系实例。图2是三种地震技术砂岩预测效果对比图。图3是地震预测层次控制方法。图4是垂向沉积演化与井震结合技术适用性综合分析图。图5是储层平面细分与井震结合适用性综合分析图。图6是井震储层平面厚度预测校正方法。图7是微相优化组合技术刻画实例。图8是研究区SⅡ12单元措施选井及实施效果(上为1井组压裂成果,下为4井组调剖效果)。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专利技术给出详细说明:第一步,选取代表性密井网解剖区,通过预留后验井的方法,分析地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井震结合中取舍地震信息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选取代表性密井网解剖区,通过预留后验井的方法,分析地震预测符合率;本步骤通过如下路径实现:即选取代表性密井网解剖区;进行单井测井储层厚度解释;均匀预留一定比例后验井;除去预留井,进行多方法井、震资料井间储层预测;将井、震预测结果与后验井真实储层解释结果进行对比,分单元、分厚度类型统计预测符合率;建立综合符合率公式,将上步分厚度类型统计结果统一成最终结果,表征该单元地震综合预测能力;本步骤可供分析的数据包括:测井解释砂岩厚度、地震最优单属性储层预测厚度、地震多属性储层预测厚度和井震资料反演储层预测厚度;第二步,开展井、震储层预测成果符合率与垂向沉积旋回关系分析;本步骤通过如下路径实现:即分析各沉积单元储层特征,推测其所处的沉积环境,建立储层垂向沉积旋回认识;利用第一步得到的井、震储层预测综合符合率结果,叠合纵向多个单元,建立预测能力纵向变化曲线;对比沉积旋回与综合符合率纵向变化曲线,分析总体相关性、符合率较高及较低的沉积单元所处的旋回位置特征,形成认识;本步骤可供分析的数据包括:各沉积单元河道宽度、厚度、河道和河间特征以及第一步中井、震储层预测综合符合率结果;本步骤井、震储层预测成果符合率与垂向沉积旋回关系分析结果为:① 井、震资料的储层预测符合率明显受控于垂向沉积旋回;② 综合符合率达到80%以上的储层可分成明显的四类:A类特征为上部层位快速水进;B类特征为水进阶段较大水退期;C类特征为最大水退期;D类特征为水进阶段稳定期;③ 综合符合率低于65%的储层其沉积特征有两类:一是符合率低的沉积单元集中出现在水进水退的过渡位置,并非沉积环境突变处;二是部分单元虽然处于沉积环境突变位置,但该层临层存在清晰地地震反射,造成本层受到明显干扰,使其综合符合率明显降低;第三步,开展地震成果符合率与储层定量地质条件关系分析;本步骤通过如下路径实现:即通过第二步骤,得出井、震储层预测能力与沉积旋回性存在关系的结论后,进行分单元储层特征分析,进而找到储层定量地质特征与井、震储层预测综合符合率之间的关系。;本步骤的提取数据源包括:分单元统计的储层三个参数指标,如公式2‑公式4所示,分别是大于2m以上层内砂岩发育比例、大于3米以上层间隔层发育比例(上下隔层分别统计)、同一批次井网渗透率变异系数,以及第一步中井、震储层预测综合符合率结果;S2m=单元内大于2m砂岩井数/单元总井数  (2)G3m=单元间大于3m隔层井数/单元总井数  (3)B同批次=单元内同批井网渗透率的标准差/单元内同批井网渗透率平均值  (4)其中,S2m为2m以上砂岩比例,%;G3m为3m以上隔层比例,%;B同批次为同批井网渗透率变异系数,无单位;本步骤地震成果符合率与储层条件关系分析结果为:① 符合率达80%以上的五类典型储层特征为:(按综合符合率由高至低排序):一是砂岩厚度大、隔层厚度大、弱非均质型;二是砂岩厚度大、弱非均质型;三是砂岩厚度大、隔层厚度大型;四是隔层厚度大、强非均质型;五是砂岩厚度大型;② 符合率低于65%以下的三类典型储层特征为(按综合符合率由低至高排序):一是砂岩厚度小、隔层厚度小型;二是砂岩厚度小、隔层厚度大型;三是隔层厚度小型;③ 砂岩厚度、隔层厚度与综合符合率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相比之下砂岩厚度与预测符合率相关性更高,明显控制着符合率的高低;④ 上下隔层对预测符合率的影响不一致,上隔层优于下隔层,同样条件下符合率更高一些,这与地震反射波原理相关;⑤ 非均质性控制井震结合技术预测符合率特征不明显,表现为平面非均质性较弱的沉积环境符合率高,但由于其非均质性弱,储层河道边界识别不清晰,而平面非均质性较强的沉积单元虽然储层发育一般,但其河道边界相对更为清晰,所以非均质性高低明显控制砂体边界刻画能力,不明显控制储层预测符合率的高低。⑥ 结合第二步中依据旋回性分析井、震预测适用性的解释如下,综合符合率高的四类储层,A类特征为该类沉积单元经历了上部层位快速水退快速水退,较大沉积环境的变化,使得从上到下整体上表现为由砂体不发育、隔层发育快速过渡为砂体发育,隔层不发育的两层储层结构特征;B类特征为该类沉积单元上下层沉积环境过渡虽然不如A类剧烈,但也可见到明显的过渡,加之其平面非均质性较强,砂体横向边界较为清晰;C类特征为该类沉积单元沉积时发生明显的水退,使得在纵向上处于垂向沉积旋回曲线顶尖的位置,砂体发育较厚;D类特征为该类沉积单元虽然砂体并不发育,但从垂向沉积旋回来看,该层上下单元均处于砂体发育更差的沉积环境之中,相比之下砂体较发育,同时其平面非均质性较强,提高了地震的预测能力。综合符合率低的储层特征为,旋回变化不明显,与上下临层沉积环境相近,并且紧邻地震反射清晰层段,受到明显干扰,使得其综合符合率明显降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井震结合中取舍地震信息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选取代表性密井网解剖区,通过预留后验井的方法,分析地震预测符合率;本步骤通过如下路径实现:即选取代表性密井网解剖区;进行单井测井储层厚度解释;均匀预留一定比例后验井;除去预留井,进行多方法井、震资料井间储层预测;将井、震预测结果与后验井真实储层解释结果进行对比,分单元、分厚度类型统计预测符合率;建立综合符合率公式,将上步分厚度类型统计结果统一成最终结果,表征该单元地震综合预测能力;本步骤可供分析的数据包括:测井解释砂岩厚度、地震最优单属性储层预测厚度、地震多属性储层预测厚度和井震资料反演储层预测厚度;第二步,开展井、震储层预测成果符合率与垂向沉积旋回关系分析;本步骤通过如下路径实现:即分析各沉积单元储层特征,推测其所处的沉积环境,建立储层垂向沉积旋回认识;利用第一步得到的井、震储层预测综合符合率结果,叠合纵向多个单元,建立预测能力纵向变化曲线;对比沉积旋回与综合符合率纵向变化曲线,分析总体相关性、符合率较高及较低的沉积单元所处的旋回位置特征,形成认识;本步骤可供分析的数据包括:各沉积单元河道宽度、厚度、河道和河间特征以及第一步中井、震储层预测综合符合率结果;本步骤井、震储层预测成果符合率与垂向沉积旋回关系分析结果为:①井、震资料的储层预测符合率明显受控于垂向沉积旋回;②综合符合率达到80%以上的储层可分成明显的四类:A类特征为上部层位快速水进;B类特征为水进阶段较大水退期;C类特征为最大水退期;D类特征为水进阶段稳定期;③综合符合率低于65%的储层其沉积特征有两类:一是符合率低的沉积单元集中出现在水进水退的过渡位置,并非沉积环境突变处;二是部分单元虽然处于沉积环境突变位置,但该层临层存在清晰地地震反射,造成本层受到明显干扰,使其综合符合率明显降低;第三步,开展地震成果符合率与储层定量地质条件关系分析;本步骤通过如下路径实现:即通过第二步骤,得出井、震储层预测能力与沉积旋回性存在关系的结论后,进行分单元储层特征分析,进而找到储层定量地质特征与井、震储层预测综合符合率之间的关系。;本步骤的提取数据源包括:分单元统计的储层三个参数指标,如公式2-公式4所示,分别是大于2m以上层内砂岩发育比例、大于3米以上层间隔层发育比例(上下隔层分别统计)、同一批次井网渗透率变异系数,以及第一步中井、震储层预测综合符合率结果;S2m=单元内大于2m砂岩井数/单元总井数(2)G3m=单元间大于3m隔层井数/单元总井数(3)B同批次=单元内同批井网渗透率的标准差/单元内同批井网渗透率平均值(4)其中,S2m为2m以上砂岩比例,%;G3m为3m以上隔层比例,%;B同批次为同批井网渗透率变异系数,无单位;本步骤地震成果符合率与储层条件关系分析结果为:①符合率达80%以上的五类典型储层特征为:(按综合符合率由高至低排序):一是砂岩厚度大、隔层厚度大、弱非均质型;二是砂岩厚度大、弱非均质型;三是砂岩厚度大、隔层厚度大型;四是隔层厚度大、强非均质型;五是砂岩厚度大型;②符合率低于65%以下的三类典型储层特征为(按综合符合率由低至高排序):一是砂岩厚度小、隔层厚度小型;二是砂岩厚度小、隔层厚度大型;三是隔层厚度小型;③砂岩厚度、隔层厚度与综合符合率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相比之下砂岩厚度与预测符合率相关性更高,明显控制着符合率的高低;④上下隔层对预测符合率的影响不一致,上隔层优于下隔层,同样条件下符合率更高一些,这与地震反射波原理相关;⑤非均质性控制井震结合技术预测符合率特征不明显,表现为平面非均质性较弱的沉积环境符合率高,但由于其非均质性弱,储层河道边界识别不清晰,而平面非均质性较强的沉积单元虽然储层发育一般,但其河道边界相对更为清晰,所以非均质性高低明显控制砂体边界刻画能力,不明显控制储层预测符合率的高低。⑥结合第二步中依据旋回性分析井、震预测适用性的解释如下,综合符合率高的四类储层,A类特征为该类沉积单元经历了上部层位快速水退快速水退,较大沉积环境的变化,使得从上到下整体上表现为由砂体不发育、隔层发育快速过渡为砂体发育,隔层不发育的两层储层结构特征;B类特征为该类沉积单元上下层沉积环境过渡虽然不如A类剧烈,但也可见到明显的过渡,加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丛琳李文龙姜振海白军辉付青春陈奋
申请(专利权)人:东北石油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