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斯凯孚公司专利>正文

用于附接轴承承载件的方法和组件技术

技术编号:2015721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9 00: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将轴承承载件(10)附接于轴承的外圈的方法。提出的是,在第一方法步骤中,第一力经由与所述外圈(12)不同的组成部件作用在所述轴承承载件上,所述第一力包括至少一个沿所述轴承承载件的第一径向(14)指向的分量,同时至少一个第二力作用在轴承承载件上,其中存在有所述轴承承载件的第二径向(16),沿着所述轴承承载件的第二径向(16)在所述力作用在所述轴承承载件上的第一状态下,所述轴承承载件的最大延伸长度(18)大于在没有力作用在所述轴承承载件上的第二状态下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附接轴承承载件的方法和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根据技术方案1的前序部分的方法。
技术介绍
由公开文献DE102004031830A1已知一种方法,在该方法中,将轴承承载件放置在轴承的外圈的肩部上,然后通过由填隙步骤(/收边步骤)(caulkingstep)而产生的突出部(使得突出部径向向内突出到外圈的槽中)来将轴承承载件附接于外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别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效率的上述类型的方法。该目的通过本专利技术方案1的特征而创造性地实现,而本专利技术的有利设计和进一步发展可以从从属技术方案中提取。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将轴承承载件附接于轴承的外圈的方法。提出的是,在第一方法步骤中,第一力经由与所述外圈不同的组成部件(component)作用在所述轴承承载件上,所述第一力包括至少一个沿所述轴承承载件的第一径向指向的分量(component),同时至少一个第二力作用在轴承承载件上,其中存在有所述轴承承载件的第二径向,沿着所述轴承承载件的第二径向在所述力作用在所述轴承承载件上的第一状态下,所述轴承承载件的最大延伸长度大于在没有力作用在所述轴承承载件上的第二状态(下的最大延伸长度/下的情况)。“轴承承载件”尤其应被理解为以下这样的组成部件:其在安装状态下可以直接支撑轴承的力,其中该组成部件优选被构造成一体。“一体”尤其应被理解成意指一个铸件(casting)和/或一个注塑件(/注射件)(injection)和/或只有通过破坏才能分开。根据本专利技术,实现了该方法的高效率。尤其可以实现的是,无需在轴承承载件抵接在外圈上时形成用于接合在外圈的槽中的突出部或凸耳(lugs),由此可以节省用于产生该突出部或凸耳所需的工具的成本,另外避免了该工具的磨损,这进一步节省了成本。特别地如果轴承承载件由钢制成,则由此还可以在引入突出部或凸耳之后硬化轴承承载件,使得突出部或凸耳能够在轴承承载件未硬化的状态下引入,这使得工具磨损最小化。尤其还能够实现的是,在将轴承承载件附接到外圈上时,只有非常小的力作用在轴承和外圈上。此外,提出了一种组件,包括轴承和轴承承载件,所述轴承承载件附接于所述轴承的外圈,其中从围绕所述外圈的径向外区域的所述轴承承载件的开口的边界开始的至少一个突出部径向向内延伸到所述外圈的径向外侧的开口中,其中该突出部设置在从包围它的边界区域开始径向向内延伸的边界的凸起部上。由此可以实现轴承承载件在外圈上的有效的附接能力(/安装能力)(attachability)。特别地,凸起部可以为大致圆分段形状。附图说明另外的优点由以下附图说明得到。在附图中描绘了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附图、说明书和权利要求包含许多特征组合。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将以单个的方式和以另有意义的组合的方式有利地考虑这些特征。图1示出了在没有力作用在轴承承载件上的状态下轴承承载件的顶侧的平面图,图2示出了轴承承载件在被压缩的状态下的顶侧的平面图,图3示出了轴承承载件在根据图1的状态下的立体图,图4示出了来自图3的细节,图5示出了在将轴承承载件安装到外圈上期间的轴承承载件和轴承的外圈,图6示出了在根据图5的状态下轴承承载件和外圈的纵截面,图7示出了在轴承承载件被附接于外圈的状态下轴承承载件和外圈的纵截面,以及图8示出了来自图7的细节。附图标记说明10轴承承载件12外圈14径向16径向18延伸长度20边界22开口24外表面26突出部28突出部30突出部32开口34端面36端面38区域39区域40凸起部42圆44冲击区域(/侵入区域)46冲击区域(/侵入区域)48轴向50边缘区域52螺纹通道具体实施方式图7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组件,其包括轴承承载件(/轴承架)(bearingcarrier)10,轴承承载件10附接于轴承的外圈12。轴承的外圈仅在图5至图8中示意性地绘出。轴承承载件10包括开口22(图1),开口22围绕外圈的径向外表面24。开口22的边界20包括从围绕它的边界区域开始径向向内延伸的凸起部(projection)40。凸起部40是被构造为圆分段形状(circle-segment-shaped)的区域38。此外,轴承承载件10包括另外的区域39,区域39也被构造为圆分段形状。轴承承载件10还包括三个各自从边界20开始径向向内延伸的突出部(protrusions)26、28、30。突出部26设置在区域39上。突出部28和30设置在凸起部40上。突出部26比区域39更向径向内侧突出。此外,突出部28、30比凸起部40更向径向内侧突出。外圈在其径向外侧包括由槽形成的开口32,其遍及外圈的整个圆周延伸。突出部26、28、30突出到所述槽内,由此当外圈静止时,轴承承载件无法通过沿外圈的轴向48的移动而从外圈移除。因此,突出部26、28、30和槽实现了将轴承承载件过盈配合地附接(/安装)到外圈上。所述组件可以是机动车辆(特别是汽车)的传动装置(/变速器/变速箱)(transmission)的一部分。以下说明如何将轴承承载件附接到外圈上。图1示出了轴承承载件处于没有力作用于其上的状态。在图1中,圆42表示槽的边缘区域50的圆周。由于轴承承载件包括突出部26、28,因此无法在不费力的情况下使轴承承载件相对于外圈而言进入图7所示的端部位置(/末端位置/最终位置)(endposition)。因此,先将两个突出部28、30引入到开口32中。这里,突出部26未布置在开口32中,结果是轴承承载件的端面34相对于外圈的端面36倾斜(图5)。现在为了将突出部26也设置在开口32中,在一个方法步骤中,将第一力施加在轴承承载件上的位于轴承承载件的第一冲击区域(/第一侵入区域)(firstimpingementregion)44处,该力沿轴承承载件的径向14指向。同时,将第二力施加到轴承承载件上的第二冲击区域46处,该力沿与径向14相反的方向指向。由于这两个力的作用,轴承承载件的最大延伸长度18沿着轴承承载件的(与径向14垂直的)径向16增大。这两个力的影响还造成突出部26与突出部28之间的距离、以及突出部26与突出部30之间的距离增大。由此可以使突出部26逆着(against)轴向48朝向外圈移动,直到区域39抵接在外圈上为止。当区域39抵接在外圈上时,所述两个力的影响被抑制,结果是最大延伸长度18减小并且突出部26也移动到开口32内(/移动进入开口32)。如此轴承承载件被完全附接到外圈上。轴承例如可以是球轴承。第一力和第二力各自通过金属块而施加在轴承承载件上。轴承承载件由金属板形成一体并且包括三个螺纹通道52,轴承承载件例如可以使用这三个螺纹通道52而附接到座(/壳体)(housing)上。突出部26、28、30各自通过在将轴承承载件附接于外圈之前填隙(caulking)而形成。因此可以将填隙物引入金属板中(其中该金属板尚未硬化)。因而只发生(用于执行填隙所使用的)工具的轻微磨损,而没有在轴承承载件上也形成裂纹(crackformations)的风险。在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还能够想到的是,即使在引入填隙物之后,轴承承载件也不被硬化(hardened)。突出部设置在开口22的边界上。区域39具有延伸(extendover)小于30°的圆分段的形状。另外,区域38具有延伸小于80°的圆分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将轴承承载件(10)附接于轴承的外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法步骤中,第一力经由与所述外圈(12)不同的组成部件作用在所述轴承承载件上,所述第一力包括至少一个沿所述轴承承载件的第一径向(14)指向的分量,同时至少一个第二力作用在轴承承载件上,其中存在有所述轴承承载件的第二径向(16),沿着所述轴承承载件的第二径向(16)在所述力作用在所述轴承承载件上的第一状态下,所述轴承承载件的最大延伸长度(18)大于在没有力作用在所述轴承承载件上的第二状态下的最大延伸长度。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7.10 DE 102017211792.31.一种用于将轴承承载件(10)附接于轴承的外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法步骤中,第一力经由与所述外圈(12)不同的组成部件作用在所述轴承承载件上,所述第一力包括至少一个沿所述轴承承载件的第一径向(14)指向的分量,同时至少一个第二力作用在轴承承载件上,其中存在有所述轴承承载件的第二径向(16),沿着所述轴承承载件的第二径向(16)在所述力作用在所述轴承承载件上的第一状态下,所述轴承承载件的最大延伸长度(18)大于在没有力作用在所述轴承承载件上的第二状态下的最大延伸长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时间上在所述第一方法步骤之前发生的第二方法步骤中,在被设置用于围绕所述外圈的径向外表面(24)的所述轴承承载件(10)的开口(22)的边界(20)上产生出至少两个突出部(26、28、30),该突出部(26、28、30)从所述边界开始相对于所述开口而言径向向内突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扩大所述轴承承载件的最大延伸长度来扩大所述突出部中的第一个(26)与所述突出部中的第二个(28)之间的距离。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贝特霍尔德·拜富斯汉斯尤尔根·弗雷德里希阿尔弗雷德·拉迪纳马克西米利安·索尔纳斯特凡·沃尔佩特
申请(专利权)人:斯凯孚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瑞典,S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