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源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4942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9 00: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背光源结构,包括导光板、灯条、中框和下框,所述导光板置于所述下框内,所述下框置于所述中框内。所述灯条包括电路板和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的多个LED,所述电路板置于所述下框的侧挡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防撞设计,在所述电路板上设置多个挡块,所述挡块置于所述LED之间。通过挡块与导光板接触,使导光板与LED保持一定的间距,避免所述LED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碰撞,避免造成损害。在不设置凸台时,可采用上述防撞设计,或上述防撞设计与凸台共同使用。上述防撞设计适用于要求外围没有凹凸不平的导光板和在双边设置LED的导光板等结构类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背光源结构
本技术涉及背光
,具体涉及一种背光源结构。
技术介绍
车载背光源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振动的情况。在振动时,导光板易碰撞LED,造成损坏。针对上述问题,如图1所示,一种常见的防撞结构是在导光板3a上设置凸台33a以用于抵住FPC51a,LED50a在FPC51a上,使导光板3a与LED50a保持一定的间距,间距大概为0.3mm。但上述防撞结构并不适用所有导光板。例如,对于卷压成型的导光板,其要求导光板的外围没有凹凸不平的结构。在导光板对边放置LED时,导光板需一边作为固定边,另一边作为开放端。固定边可被设计为凸台。而作为开放端的一边通常不设置为凸台,以便使导光板有膨胀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背光源结构,在电路板上设置多个挡块,挡块置于LED之间,通过挡块与导光板接触,避免LED与导光板的入光面碰撞,造成损害。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背光源结构,包括导光板、灯条、中框和下框,所述导光板置于所述下框内,所述下框置于所述中框内,所述灯条包括电路板和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的多个LED,所述电路板置于所述下框的侧挡壁;在所述电路板上设置多个挡块,所述挡块置于所述LED之间,避免所述LED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碰撞。作为本技术提供的背光源结构的一种改进,在所述中框的中框主体的边角处设置弧形挡壁块与导光板配合。作为本技术提供的背光源结构的一种改进,在导光板的边角处设置缺口与弧形挡壁块配合。作为本技术提供的背光源结构的一种改进,所述中框为胶框,所述下框为金属框。作为本技术提供的背光源结构的一种改进,所述电路板为FPC。作为本技术提供的背光源结构的一种改进,所述挡块为铜材料。作为本技术提供的背光源结构的一种改进,所述背光源结构为车载用背光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出的背光源结构可用于经常出现振动的车载产品,提高稳定性。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防撞设计,在电路板上设置多个挡块,挡块置于LED之间,通过挡块与导光板接触,使导光板与LED保持一定的间距,避免LED与导光板的入光面碰撞,避免造成损害。在不设置凸台时,可采用上述防撞设计,或上述防撞设计与凸台共同使用。上述防撞设计适用于要求外围没有凹凸不平的导光板和在双边设置LED的导光板等结构类型。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一种背光源结构防撞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的一种背光源结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在背光源结构设置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背光源结构的中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背光源结构的下框结构示意图;图6为在背光源结构内设置弧形挡壁块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一种在导光板双边设置LED的背光源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1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背光源结构,可用于车载产品,其基本结构与图2所示的现有技术的一种背光源结构相似,包括光学膜6、导光板3、反射片4、灯条5、下框2和中框1。所述导光板3置于所述下框2内,其包括入光面、出光面和背面。所述光学膜6置于所述导光板3的出光面的一侧,所述反射片4置于所述导光板3的背面的一侧。所述灯条5置于所述导光板5的入光面的一侧,所述灯条5包括电路板51和与所述电路板51电性连接的LED50,所述电路板51与所述下框2的一侧挡壁粘贴,所述电路板51优选FPC。所述下框置于所述中框内,所述中框1与所述下框2相配合以作为支撑结构。用于防撞的凸台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导光板。例如,对于卷压成型的导光板,其要求导光板的外围没有凹凸不平的结构。针对此类型的导光板的防撞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防撞设计,如图3所示,在所述电路板51上设置多个挡块9,所述挡块9置于所述LED50之间,用于与所述导光板3的入光面接触。所述挡块9的高度s1大于所述LED50的高度s2,使所述导光板3与所述LED50不接触且保持一定的间距,所述LED50与所述导光板3入光面的间距s3为0.3mm比较合适,以防止所述导光板3撞击所述LED50,造成损害。所述挡块9采用金属材料,优选可焊性较好的铜材料,可采用SMT工艺与所述LED50一并焊接在所述电路板51上。做进一步改进,所述中框1为胶框,包括中框主体10和置于所述中框主体10边缘的挡壁11,如图4所示,所述挡壁11的数量与所述中框主体10边的数量一致。在所述挡壁11上设置卡扣口(图中未示出)用于与卡扣扣合。做进一步改进,如图2所示,在所述中框1与显示模组邻近的框表面设置遮光材料8,减小杂散光线对显示效果的影响,可采用遮光胶或者泡棉胶。做进一步改进,所述下框2为金属框,包括下框主体22和置于所述下框主体22边缘的侧挡壁20,如图5所示。所述侧挡壁20的数量与所述下框主体22边的数量一致。在所述侧挡壁20上设置卡扣23用于所述卡扣口扣合,使所述下框2和所述中框1装配固定。由于所述下框2的金属材质受到目前工艺的限制,在成型所述侧挡壁20时在连接处易形成包角缺口21,如图5所示。通过所述导光板3的光线易从所述包角缺口21漏出。虽然置于所述下框2外部的所述中框1可以阻挡光线从侧边向外界射出,但光线可从背面漏出,出现产品的漏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如图4和图6所示,在所述中框1的所述中框主体10的边角处设置弧形挡壁块7,遮挡光线避免漏出,提升背光效果。所述边角处指背离所述挡块9所处方向的所述中框主体10的边角处,以避免所述弧形挡壁块7与所述挡块9干涉。所述弧形挡壁块7和所述挡壁11之间的区域用于与所述侧挡壁20的边角结构装配,即所述下框2通过所述弧形挡壁块7和所述挡壁11的边角结构限位配合,有利于使所述下框2和所述中框1的装配紧密,防止所述下框2松动。所述弧形挡壁块7和所述挡壁11之间的距离s5大于所述侧挡壁20的厚度s4,以保证足够的装配空间。所述弧形挡壁块7采用弹性材料如胶体材料,可与所述中框1一体成型,自身厚度视使用情况而定。同时,所述弧形挡壁块7与所述导光板3的边角处接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源结构,包括导光板、灯条、中框和下框,所述导光板置于所述下框内,所述下框置于所述中框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灯条包括电路板和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的多个LED,所述电路板置于所述下框的侧挡壁;在所述电路板上设置多个挡块,所述挡块置于所述LED之间,避免所述LED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碰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源结构,包括导光板、灯条、中框和下框,所述导光板置于所述下框内,所述下框置于所述中框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灯条包括电路板和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的多个LED,所述电路板置于所述下框的侧挡壁;在所述电路板上设置多个挡块,所述挡块置于所述LED之间,避免所述LED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碰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框的中框主体的边角处设置弧形挡壁块与导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佳民
申请(专利权)人: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