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2863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6 14: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包括下部车身结构,所述下部车身结构包括:由若干纵横交错的主梁相互连接而成的第一框架;由若干纵横交错的主梁相互连接而成的第二框架,所述第二框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的外围;所述第二框架与所述第一框架之间连接有若干支撑梁,相邻的所述支撑梁与所述主梁之间形成传递碰撞力的多个溃缩变形区。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下部车身结构的底部设置“回”字形的梁架结构,并将动力电池布置于“回”字形的内环,在发生碰撞时,碰撞力可以在层层传递的过程中逐步衰减,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动力电池。

A New Energy Vehicle Body Structur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new energy automobile body structure, including a lower body structure, which includes: a first frame connected by a number of crossed main beams; a second frame connected by a number of crossed main beams; the second frame set at the periphery of the first frame; and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econd frame and the first frame. Several supporting beams are connected, and a plurality of collapsing deformation zones are formed between the adjacent supporting beams and the main beams to transmit collision force. By setting a \back\ shape beam frame structure at the bottom of the lower body structure and arranging the power battery in the inner ring of the \back\ shape, the collision force can gradually attenuate in the process of layer-by-layer transmission when collision occurs, thus effectively protecting the power batte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车身结构。
技术介绍
作为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之一的动力电池,一旦受到撞击,在特定条件下很容易引起燃烧或爆炸等事故。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技术中,动力电池大都放在车身地板下面,但没有设置多层梁架结构来对其进行专门保护,大大影响了车身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车身结构对动力电池保护不够的情况,提供一种能有效保护动力电池的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包括下部车身结构,所述下部车身结构包括:由若干纵横交错的主梁相互连接而成的第一框架;由若干纵横交错的主梁相互连接而成的第二框架,所述第二框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的外围;动力电池全部布置于所述第一框架内,或者动力电池的主体部分布置于所述第一框架内、剩余部分布置于所述第二框架与所述第一框架之间,布置动力电池的区域为电池保护区;所述第二框架与所述第一框架之间连接有若干支撑梁,相邻的所述支撑梁与所述主梁之间形成传递碰撞力的多个溃缩变形区;所述电池保护区比所述溃缩变形区具有更强的结构强度。进一步的,所述电池保护区的钢材的屈服强度不低于600Mpa,所述溃缩变形区的钢材的屈服强度不低于300Mpa。进一步的,所述下部车身结构还包括前地板、后地板,所述第一框架的主梁包括依次相连的中通道加强板、左前纵梁、后座椅下横梁和右前纵梁,所述中通道加强板横向连接于所述前地板的下表面,所述后座椅下横梁横向连接于所述后地板前部的下表面,所述左前纵梁和右前纵梁纵向连接于所述中通道加强板和所述后座椅下横梁之间。进一步的,所述下部车身结构还包括前围板,所述第二框架的主梁包括依次相连的前围板加强横梁、前围板左外加强板、左门槛加强板、后地板左边梁、后地板下横梁、后地板右边梁、右门槛加强板和前围板右外加强板;所述前围板加强横梁横向连接于所述前围板的中部,所述前围板左外加强板和前围板右外加强板分别横向连接于所述前围板加强横梁的两端;所述后地板下横梁横向连接于所述后地板后部的下表面,所述后地板左边梁纵向连接于所述左门槛加强板的后端,所述后地板右边梁纵向连接于所述右门槛加强板的后端;所述左门槛加强板和后地板左边梁,以及所述右门槛加强板和后地板右边梁分别纵向连接于所述前围板加强横梁和所述后地板下横梁之间。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梁包括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第三支撑梁和第四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撑梁横向连接于所述左前纵梁前端与所述左门槛加强板前端之间,所述第二支撑梁横向连接于所述右前纵梁前端与所述右门槛加强板前端之间,所述后座椅下横梁与所述左前纵梁连接的一端向外延伸形成与所述左门槛加强板后端相连的所述第三支撑梁,所述后座椅下横梁与所述右前纵梁连接的一端向外延伸形成与所述右门槛加强板后端相连的所述第四支撑梁。进一步的,所述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还包括连接于所述下部车身结构上方的上部车身结构,所述上部车身结构包括多个用于缓冲吸收碰撞能量的封闭环,每个所述封闭环由若干钢梁相互连接而形成。进一步的,所述上部车身结构还包括左A柱内板、前围板上横梁、右A柱内板,所述左A柱内板、前围板上横梁、右A柱内板以及所述前围板加强横梁依次连接形成第一封闭环。进一步的,所述上部车身结构还包括左B柱内板、顶盖中横梁、右B柱内板和前座椅横梁,所述左B柱内板、顶盖中横梁、右B柱内板和前座椅横梁依次连接形成第二封闭环。进一步的,所述上部车身结构还包括左后侧围竖向加强板、顶盖后横梁、右后侧围竖向加强板和后地板上横梁,所述左后侧围竖向加强板、顶盖后横梁、右后侧围竖向加强板和后地板上横梁依次连接形成第三封闭环。进一步的,所述上部车身结构还包括顶盖左边梁内板、左后侧围纵向加强板,所述左A柱内板、顶盖左边梁内板、左B柱内板以及左门槛加强板依次连接形成第四封闭环,所述左B柱内板、左后侧围纵向加强板、左后侧围竖向加强板以及后地板左边梁依次连接形成第五封闭环。进一步的,所述上部车身结构还包括顶盖右边梁内板、右后侧围纵向加强板,所述右A柱内板、顶盖右边梁内板、右B柱内板以及右门槛加强板依次连接形成第六封闭环,所述右B柱内板、右后侧围纵向加强板、右后侧围竖向加强板以及后地板右边梁依次连接形成第七封闭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通过在下部车身结构的底部设置“回”字形的梁架结构,并将动力电池布置于“回”字形的内环,在发生碰撞时,碰撞力可以在层层传递的过程中逐步衰减,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动力电池。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的下部车身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下部车身结构的仰视图;图3是图2中下部车身骨架的仰视图;图4是本实施例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的上部车身结构前视角示意图;图5是本实施例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的上部车身结构后视角示意图;图6是本实施例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的上部车身结构左视角示意图;图7是本实施例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的上部车身结构右视角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下部车身结构,110、第一框架,111、中通道加强板,112、左前纵梁,113、后座椅下横梁,114、右前纵梁,120、第二框架,121、前围板加强横梁,122、前围板左外加强板,123、左门槛加强板,124、后地板左边梁,125、后地板下横梁,126、后地板右边梁,127、右门槛加强板,128、前围板右外加强板,131、第一支撑梁,132、第二支撑梁,133、第三支撑梁,134、第四支撑梁,14、前地板,15、后地板,16、前围板,200、上部车身结构,210、第一封闭环,211、左A柱内板,212、前围板上横梁,213、右A柱内板,220、第二封闭环,221、左B柱内板,222、顶盖中横梁,223、右B柱内板,224、前座椅横梁,230、第三封闭环,231、左后侧围竖向加强板,232、顶盖后横梁,233、右后侧围竖向加强板,234、后地板上横梁,240、第四封闭环,241、顶盖左边梁内板,250、第五封闭环,251、左后侧围纵向加强板,260、第六封闭环,261、顶盖右边梁内板,270、第七封闭环,271、右后侧围纵向加强板,A、电池保护区,B、溃缩变形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为便于描述,本实施例中使用了“前”、“后”、“左”、“右”、“上”、“下”等空间相对性术语来描述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另一个(些)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并使用了“纵向”、“横向”、“竖向”等方位名词。其中,以车辆正常行驶时车头朝向的一侧为前,其它方位以前方为参照;以车辆正常行驶时的前后方向(即X向)为纵向、左右方向(即Y向)为横向、上下方向(即Z向)为竖向。可以理解,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描述特定的实施例,并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参见图1和图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该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包括下部车身结构100和上部车身结构200,上部车身结构200连接于下部车身结构100的上方。参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包括下部车身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车身结构(100)包括:由若干纵横交错的主梁相互连接而成的第一框架(110);由若干纵横交错的主梁相互连接而成的第二框架(120),所述第二框架(120)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110)的外围;动力电池全部布置于所述第一框架(110)内,或者动力电池的主体部分布置于所述第一框架(110)内、剩余部分布置于所述第二框架(120)与所述第一框架(110)之间,布置动力电池的区域为电池保护区;所述第二框架(120)与所述第一框架(110)之间连接有若干支撑梁,相邻的所述支撑梁与所述主梁之间形成传递碰撞力的多个溃缩变形区;所述电池保护区比所述溃缩变形区具有更强的结构强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包括下部车身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车身结构(100)包括:由若干纵横交错的主梁相互连接而成的第一框架(110);由若干纵横交错的主梁相互连接而成的第二框架(120),所述第二框架(120)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110)的外围;动力电池全部布置于所述第一框架(110)内,或者动力电池的主体部分布置于所述第一框架(110)内、剩余部分布置于所述第二框架(120)与所述第一框架(110)之间,布置动力电池的区域为电池保护区;所述第二框架(120)与所述第一框架(110)之间连接有若干支撑梁,相邻的所述支撑梁与所述主梁之间形成传递碰撞力的多个溃缩变形区;所述电池保护区比所述溃缩变形区具有更强的结构强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保护区的钢材的屈服强度不低于600Mpa,所述溃缩变形区的钢材的屈服强度不低于300Mpa。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车身结构(100)还包括前地板(14)、后地板(15),所述第一框架(110)的主梁包括依次相连的中通道加强板(111)、左前纵梁(112)、后座椅下横梁(113)和右前纵梁(114),所述中通道加强板(111)横向连接于所述前地板(14)的下表面,所述后座椅下横梁(113)横向连接于所述后地板(15)前部的下表面,所述左前纵梁(112)和右前纵梁(114)纵向连接于所述中通道加强板(111)和所述后座椅下横梁(113)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车身结构(100)还包括前围板(16),所述第二框架(120)的主梁包括依次相连的前围板加强横梁(121)、前围板左外加强板(122)、左门槛加强板(123)、后地板左边梁(124)、后地板下横梁(125)、后地板右边梁(126)、右门槛加强板(127)和前围板右外加强板(128);所述前围板加强横梁(121)横向连接于所述前围板(16)的中部,所述前围板左外加强板(122)和前围板右外加强板(128)分别横向连接于所述前围板加强横梁(121)的两端;所述后地板下横梁(125)横向连接于所述后地板(15)后部的下表面,所述后地板左边梁(124)纵向连接于所述左门槛加强板(123)的后端,所述后地板右边梁(126)纵向连接于所述右门槛加强板(127)的后端;所述左门槛加强板(123)和后地板左边梁(124),以及所述右门槛加强板(127)和后地板右边梁(126)分别纵向连接于所述前围板加强横梁(121)和所述后地板下横梁(125)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包括第一支撑梁(131)、第二支撑梁(132)、第三支撑梁(133)和第四支撑梁(134),所述第一支撑梁(131)横向连接于所述左前纵梁(1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建强吴志佳罗培锋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