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2859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6 14: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包括电池组、下横向构件和冲击吸收结构。所述电池组安装在车辆的地板面板的车辆下侧处。所述下横向构件在车辆的前端的下部处布置在前横向构件的车辆下侧处,并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冲击吸收结构设置在所述下横向构件和所述电池组之间,并且吸收来自从车辆前侧输入的碰撞载荷的碰撞能量。

Body front structur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front structure of a car body, which comprises a battery pack, a lower lateral member and an impact absorption structure. The battery pack is installed at the lower side of the vehicle with the floor panel of the vehicle. The lower transverse member is arranged at the lower part of the front end of the vehicle at the lower side of the vehicle with the front transverse member, and extends along th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The impact absorption structure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lower lateral member and the battery pack, and absorbs collision energy from the collision load input from the front side of the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前部结构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身前部结构。
技术介绍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A)No.2012-91635中描述的电动车辆的地板结构公开了这样的技术:其中多个电池模块由框形框架部分支撑,所述框形框架部分包围安装在地板下方的电池单元的前侧、后侧、左侧和右侧。框形框架部分的两个侧部的前端固定至悬架横向构件,并且框形框架部分的两个侧部通过固定部而固定至地板横向构件。也就是,在JP-ANo.2012-91635中,框形框架部分固定至所谓的车身骨架构件,诸如悬架横向构件和地板横向构件。由此,电池单元的刚性提高,并且车身本身的刚性也提高。然而,在JP-ANo.2012-91635中描述的技术中,关于在车辆的前面碰撞中(以下称为“在车辆正面碰撞中”)吸收冲击能量的冲击吸收性能仍然存在改进的余地。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能够提高冲击吸收性能,由此在车辆正面碰撞中吸收冲击能量。本公开的第一方案是车身前部结构,其包括电池组、下横向构件和冲击吸收结构。所述电池组安装在车辆的地板面板的车辆下侧处。所述下横向构件在车辆的前端的下部处设置在前横向构件的车辆下侧处,并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冲击吸收结构设置在所述下横向构件和所述电池组之间,并且吸收来自从车辆前侧输入的碰撞载荷的碰撞能量。在所述第一方案中,所述电池组安装在车辆的地板面板的车辆下侧处。所述下横向构件在前横向构件的车辆下侧处布置在车辆的前端的下部处并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冲击吸收结构设置在所述下横向构件和所述电池组之间。所述冲击吸收结构吸收来自在车辆正面碰撞中从车辆前侧输入的碰撞载荷的碰撞能量。电池组通常设定为具有高刚性和强度。因此,在下横向构件和电池组之间安装强度比电池组低的构件(其被称为冲击吸收构件,以下称为“冲击吸收构件”)的情况下,当在车辆正面碰撞中输入来自车辆前侧的碰撞载荷时,冲击吸收构件由于从电池组接收的反作用力而经历塑性变形。冲击能量因此被吸收。也就是,在第一方案中,通过在通常具有高刚性和强度的电池组的前侧设置冲击吸收结构,利用在车辆正面碰撞时从电池组接收的反作用力,使得构成冲击吸收结构的冲击吸收构件可靠地经历塑性变形,并且冲击能量被有效地吸收。输入到电池组的碰撞载荷减小,因此电池组受到相应的保护。本公开的第二方案是所述第一方案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所述冲击吸收结构包括支撑前悬架的悬架构件。在所述第二方案中,所述冲击吸收结构包括支撑前悬架的悬架构件。当在车辆正面碰撞中输入来自车辆前侧的碰撞载荷时,悬架构件由于从电池组接收的反作用力而经历塑性变形。冲击能量由此被吸收。本公开的第三方案是所述第二方案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所述悬架构件包括一对悬架构件侧梁,所述一对悬架构件侧梁布置为使得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并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前侧构件分别在所述一对悬架构件侧梁的上侧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在所述第三方案中,所述冲击吸收结构包括:构成悬架构件的后部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悬架构件侧梁后部,一对悬架构件侧梁后部具有接合至悬架构件侧梁的车辆前后方向前端部,并且具有接合至前侧构件和电池组的车辆前后方向后端部。在所述第三方案中,所述悬架构件包括一对悬架构件侧梁,所述一对悬架构件侧梁布置为使得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并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前侧构件在悬架构件侧梁的上侧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冲击吸收结构由构成悬架构件的后部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悬架构件侧梁后部构成。所述悬架构件侧梁后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前端部(以下称为“悬架构件侧梁后部的前端部”)接合至悬架构件侧梁。所述悬架构件侧梁后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后端部(以下称为“悬架构件侧梁后部的后端部”)接合至前侧构件和电池组。因此,当在车辆正面碰撞中输入来自车辆前侧的碰撞载荷时,悬架构件的悬架构件侧梁后部由于从电池组接收的反作用力而经历塑性变形。冲击能量因此被吸收。所述电池组安装在地板面板的车辆下侧处,使得前侧构件布置得比电池组更靠前侧。因此,通过将悬架构件侧梁后部的后端部接合到前侧构件和电池组,在车辆正面碰撞中传递到悬架构件侧梁后部的碰撞载荷也向前侧构件传递,使得冲击能量也被前侧构件的塑性变形吸收。由此减少了输入到电池组的碰撞载荷,并且相应地保护了电池组。本公开的第四方案是所述第三方案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所述悬架构件侧梁后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后端部从车辆下侧接合至电池组的底板。在所述第四方案中,由于所述悬架构件侧梁后部的后端部从车辆下侧接合至电池组的底板,因此悬架构件侧梁后部的后端部和电池组的底板没有布置在同一平面内。因此,即使当在车辆正面碰撞中输入来自车辆前侧的碰撞载荷时悬架构件侧梁后部朝向车辆后侧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悬架构件侧梁后部侵入电池组。本公开的第五方案是根据第二方案至第四方案中的任何一个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所述冲击吸收结构还包括一对下侧构件,所述一对下侧构件一体形成于所述下横向构件、布置成使得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开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具有接合至悬架构件的车辆前后方向后端部。在所述第五方案中,所述冲击吸收结构还包括一体形成于下横向构件的一对下侧构件。所述下侧构件布置为使得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开,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具有接合至悬架构件的车辆前后方向后端部。因此,当在车辆正面碰撞中输入来自车辆前侧的碰撞载荷时,除了悬架构件之外,下侧构件也由于从悬架构件接收到的反作用力以及通过悬架构件从电池组接收到的反作用力而经历塑性变形。这使得冲击能量的吸收量增加。注意,除了下侧构件是一体形成于下横向构件的构造之外,在此“一体形成”还包括下侧构件通过焊接、紧固等与下横向构件接合成一体的情况。如上所述,根据第一方案的车身前部结构能够使得用以在车辆正面碰撞中吸收冲击能量的冲击吸收性能被增强。根据第二方案的车身前部结构使得车辆正面碰撞中的冲击能量通过悬架构件经历塑性变形而被吸收。由于构成悬架构件的后部的悬架构件侧梁经历塑性变形,并且通过前侧构件也经历塑性变形,因此根据第三方案的车身前部结构能够增加车辆正面碰撞中吸收的冲击能量的量。根据第四方案的车身前部结构使得在车辆正面碰撞中能够抑制侧梁侵入电池组。由于除了悬架构件之外下侧构件也经历塑性变形,所以根据第五方案的车身前部结构使得在车辆正面碰撞中吸收的冲击能量的量增加。附图说明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图1是示出当从左前斜下方观察时应用了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身前部结构的车辆的车身前部的示意性立体图;图2是示出应用了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身前部结构的车辆的车身前部的构造的仰视图;图3是沿着图2中的线3-3截取的剖视图;图4A是示出作为比较例示出的前轮驱动车辆中的正面碰撞之前的状态的示意性俯视图;图4B是示出作为比较例示出的前轮驱动车辆中的正面碰撞之后的状态的示意性俯视图;图5A是示出作为比较例示出的后轮驱动车辆中的正面碰撞之前的状态的示意性俯视图;以及图5B是示出作为比较例示出的后轮驱动车辆中的正面碰撞之后的状态的示意性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应用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身前部结构10的电动车辆(车辆)12的车身进行说明。注意,在各附图中,适当地,箭头“前”(FR)、箭头“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包含:电池组,其安装在车辆的地板面板的车辆下侧处;下横向构件,其在所述车辆的前端的下部处布置在前横向构件的所述车辆下侧处并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以及冲击吸收结构,其设置在所述下横向构件与所述电池组之间,并且构造为吸收来自从车辆前侧输入的碰撞载荷的碰撞能量。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6.30 JP 2017-129470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包含:电池组,其安装在车辆的地板面板的车辆下侧处;下横向构件,其在所述车辆的前端的下部处布置在前横向构件的所述车辆下侧处并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以及冲击吸收结构,其设置在所述下横向构件与所述电池组之间,并且构造为吸收来自从车辆前侧输入的碰撞载荷的碰撞能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所述冲击吸收结构包括支撑前悬架的悬架构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所述悬架构件包括一对悬架构件侧梁,所述一对悬架构件侧梁布置为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并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前侧构件分别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鲇川达也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