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21435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6 12: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散热模块,用以对电子装置的热源进行散热。散热模块包括热管、多个鳍片以及风扇。热管的一端热接触于热源。鳍片彼此堆叠地结合且结构抵接于热管的另一端。鳍片形成多个入风口与多个出风口。风扇设置于入风口且产生气流从入风口流入而从出风口流出。鳍片在出风口处形成弯折,且任意相邻鳍片在对应弯折处的间距小于1mm以符合安规。

Cooling modul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which is used to heat the heat source of an electronic device. The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includes a heat pipe, a plurality of fins and a fan. One end of the heat pipe is thermally contacted with the heat source. The fins are stacked together and the structure is connected to the other end of the heat pipe. The fins form a plurality of air inlets and a plurality of air outlets. The fan is arranged at the intake port and produces air flow into the intake port and out of the outlet. The fins bend at the outlet, and the spacing of any adjacent fins at the corresponding bend is less than 1 mm to conform to safety regulation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模块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散热模块。
技术介绍
现有于电子装置内所设置的散热模块,其结构主要包括风扇以及散热鳍片,散热鳍片系设置于风扇的出风端且与风扇接触,且散热鳍片与热源热接触,以在热源产生的热能传导至散热鳍片时,风扇产生的冷却风直接吹向散热鳍片,再由散热鳍片吹出,并经由电子装置壳体的出风口排出壳体外,藉此达到散热作用。在特定的电子装置,例如笔记本电脑,其同时仍须符合安规要求,亦即笔记本电脑上,其壳体的开口,作为上述散热模块的入风或出风之用,其口径需保持在一特定值以下,以避免外物能轻易地经由壳体的开口进入电子装置,而对电子装置内的电子元件或电路产生影响甚至短路。惟,此举对于散热模块而言,其限缩了气流的流道尺寸,因而并不利于散热。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散热模块,其同时兼具散热气流的流道尺寸与安规需求。本专利技术的散热模块,用以对电子装置的热源进行散热。散热模块包括热管、多个鳍片以及风扇。热管的一端热接触于热源。鳍片彼此堆叠地结合且结构抵接于热管的另一端。鳍片形成多个入风口与多个出风口。风扇设置于入风口处且产生气流从些入风口流入鳍片而从出风口流出鳍片,其中鳍片在出风口处形成多个弯折,且任意相邻鳍片在对应弯折处的间距(pitch)小于1mm以符合安规。基于上述,散热模块通过鳍片是否弯折而调整间距,以让鳍片得以通过间距的尺寸大小的搭配,而让弯折处产生小于1mm间距,以藉此符合安规要求,得以避免异物经由鳍片而进入电子装置之内。同时,鳍片在未弯折处仍维持大于1mm的间距,因而得以维持其让风扇所产生的散热气流能顺利通过的特性。据此,散热模块得以兼具符合安规要求与散热效能的适用性。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依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散热模块的示意图;图2是图1的散热模块的局部俯视图;图3是图1的散热模块的局部侧视图;图4A显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散热模块的局部示意图;图4B显示图4A的局部俯视图;图5至图7分别显示本专利技术不同实施例的散热模块的局部俯视图;图8显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一种散热模块的局部侧视图。附图标号说明:10:电子装置100:散热模块110:热管120:风扇130、130A、130B、130C、130D、130E:鳍片131、131A:弯折132:入风口133:出风口134:破孔140:固定件200、200A:壳体210、210A:开孔300:热源C1、C2、C3:轮廓F、f1、f2:气流F1:第一区F2:第二区F3:第三区P1、P2:间距S1:第一段S2、S3、S5、S7:第二段S6、S8:第三段S4:第四段t1:厚度θ1:弯折角度X-Y-Z:直角座标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依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散热模块的示意图。图2是图1的散热模块的局部俯视图。图3是图1的散热模块的局部侧视图。在此提供直角座标X-Y-Z以利于描述。请同时参考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散热模块100适于设置在电子装置10的壳体200之内,在此电子装置10以笔记本电脑为例,以对电子装置10的热源300(例如处理器或显示芯片)进行散热。散热模块100包括热管110、风扇120、鳍片130以及固定件140。如图1所示,热管110的一端(图右侧)与电子装置10的热源300热接触,其例如是通过固定件140将热管110固定在电路板(未显示)上,以让热管110直接或间接结构接触于热源300,如此,通过热管110内的工作流体的相变化,便能将热量传送至热管110的另一端(图左侧)。鳍片130沿X轴彼此横向堆叠地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沿X轴排列(且平行Y-Z平面)的多个流道,并因此形成多个入风口132与多个出风口133,风扇120设置于入风口132处且用以产生气流(如图2虚线箭号所示)从入风口132流入鳍片130间的流道,并经由出风口133而流出流道。也就是说,热管110通过其内的工作流体(未显示)所产生的相变化(例如液态、汽态的转换),以将热量从热源300处传送至鳍片130后,接着通过风扇120所产生的气流(如图2、图3的虚线箭号所示),而对鳍片130提供散热,进而将热量从鳍片130移离,并随着气流经由壳体200的开孔210(显示于图1)而散逸至电子装置10之外,以达到散热的效果。如前所述,由于笔记本电脑需符合安规要求,以避免超过安规标准的异物经由鳍片130的间距进入而对风扇120等内部电子元件造成破坏并影响散热效能,故在本实施例中,鳍片130在所述多个出风口133处都会形成多个弯折131,且这些鳍片130在弯折131处的间距P2小于1mm以符合安规。据此,便能杜绝异物经由鳍片130进入电子装置10内而造成不良影响。在此,所述安规是指IEC60950而言。请再参考图2与图3,在符合安规要求的同时,也需让风扇120所产生气流能以较佳效率对鳍片130进行散热,因此本实施例的鳍片130的间距并非从入风口132至出风口133均受限于间距小于1mm的需求。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鳍片130在非弯折处的间距P1仍会大于1mm。如此一来,由于弯折131是存在于鳍片130的出风口133处,也就是邻近壳体200的开孔210,因此能对电子装置10外部的异物提供较佳的阻绝效果,同时在鳍片130异于弯折131的其他部分,则仍维持能提供较佳散热效果的间距设定,因此本实施例的散热模块100,通过鳍片130形成弯折131及间距P1、P2的搭配,而能兼具散热及安规的要求。详细而言,请再参考图3,鳍片130在热管110所在的虚拟平面(如图3所示的X-Y平面)上的正投影轮廓区分为第一区F1、第二区F2与第三区F3,第二区F2位于第一区F1与第三区F3之间,第一区F1具有入风口132,第三区F3具有出风口133,热管110结构抵接于第二区F2,其例如嵌合于鳍片130的凹陷,以让热管110贯穿这些鳍片130,而弯折131位于第三区F3。在此,鳍片130是立设且正交于所述虚拟平面(X-Y平面),而气流的流向(虚线箭号所示)平行于所述虚拟平面(X-Y平面)。(表一)如下提供所述鳍片130的间距P1、P2、厚度t1以及弯折角度θ1的对应关系,请同时参考图2与(表一):(表一)从上述(表一)能清楚得知对应不同鳍片130的间距P1,且欲维持鳍片130的间距P2的情形下所需对应的最大弯折角度。举例来说,如(表一)的粗斜体数字“0.99”所示,当鳍片130的间距P1是1.4mm时,在维持鳍片130的间距P2需小于1mm的前提下,此时可容许的弯折角度θ1实质上需小于45度。以此逻辑,使用者能依据不同的鳍片130的厚度t1及鳍片130的间距P1,而产生对应的弯折角度θ1。图4A显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散热模块的局部示意图。图4B显示图4A的局部俯视图。请同时参考图4A与图4B,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鳍片在其弯折处还具有破孔134,且破孔134在X-Y平面上的正投影尺寸小于1mm。此举让鳍片130A能在出风口处提供较高的流量,亦即除了从弯折处而出的气流f1之外,尚存在从破孔134而出的气流f2,而使在鳍片130A非弯折处的气流F的流量为气流f1与气流f2之和,据以能提高气流的流量。换句话说,鳍片130A在出风口处的口径扩大以利于增加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散热模块,用以对一电子装置的一热源进行散热,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模块包括:热管,其一端热接触于所述热源;多个鳍片,彼此堆叠地结合且结构抵接于所述热管的另一端,所述多个鳍片形成多个入风口与多个出风口;以及风扇,设置于所述多个入风口处,且产生气流从所述多个入风口流入所述多个鳍片而从所述多个出风口流出所述多个鳍片,其中所述多个鳍片在所述多个出风口处形成多个弯折,且任意相邻鳍片在对应弯折处的间距小于1mm以符合安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模块,用以对一电子装置的一热源进行散热,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模块包括:热管,其一端热接触于所述热源;多个鳍片,彼此堆叠地结合且结构抵接于所述热管的另一端,所述多个鳍片形成多个入风口与多个出风口;以及风扇,设置于所述多个入风口处,且产生气流从所述多个入风口流入所述多个鳍片而从所述多个出风口流出所述多个鳍片,其中所述多个鳍片在所述多个出风口处形成多个弯折,且任意相邻鳍片在对应弯折处的间距小于1mm以符合安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鳍片在所述热管所在一虚拟平面上的正投影轮廓区分为一第一区、一第二区与一第三区,所述第二区位于所述第一区与所述第三区之间,所述第一区具有所述多个入风口,所述第三区具有所述多个出风口,所述热管结构抵接于所述第二区,所述多个弯折位于所述第三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鳍片正交于所述虚拟平面,且所述气流的流向平行于所述虚拟平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任意相邻鳍片在非弯折处的间距大于1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鳍片于所述弯折处具有破孔。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鳍片在所述出风口处具有一第一段与至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顺达廖文能郑丞佑柯召汉谢铮玟
申请(专利权)人: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