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电机控制器及电动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12084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6 11: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驱动电机控制器及电动汽车,所述驱动电机控制器包括外壳以及位于外壳内的控制板、叠层铜排以及多个相电压转换模块;所述叠层铜排和所述控制板分别水平设置,且所述多个相电压转换模块位于所述叠层铜排和所述控制板的下方;每一所述相电压转换模块包括散热器、上桥开关以及下桥开关,且所述上桥开关和所述下桥开关分别包括多个并联连接的分立器件;在每一相电压转换模块中,所述多个分立器件分别贴于所述散热器的表面,且每一所述分立器件的引脚分别向上连接到所述叠层铜排和印刷电路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外壳内控制板、叠层铜排以及多个相电压转换模块进行合理布局,可有效降低驱动电机控制器的成本。

Driving Motor Controller and Electric Vehicl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driving motor controller and an electric vehicle. The driving motor controller comprises a housing and a control board, a laminated copper bar and a plurality of phase voltage conversion modules located in the housing. The laminated copper bar and the control board are horizontally arranged respectively, and the plurality of phase voltage conversion modules are located below the laminated copper bar and the control board. The phase voltage conversion module comprises a radiator, an upper bridge switch and a lower bridge switch, and the upper bridge switch and the lower bridge switch respectively comprise a plurality of discrete devices connected in parallel; in each phase voltage conversion module, the plurality of discrete devices are respectively attach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radiator, and the pins of each discrete device are respectively upwardly connected to the stacked copper row and printing. Circuit board. The utility model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cost of the drive motor controller by reasonably arranging the inner control board of the shell, the laminated copper bar and the multiple phase voltage conversion modu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驱动电机控制器及电动汽车
本技术涉及电机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驱动电机控制器及电动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国家对环保和能源问题的日益关注,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发展逐步加快。电机驱动系统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驱动电机控制器作为电机驱动系统的关键部件,需要具有很好的防水、散热、防震性能。随着驱动电机控制器的日趋成熟,驱动电机控制器的功率密度的大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日愈严峻,驱动电机控制器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因此,驱动电机控制器的结构需要不断地改进,以提高驱动电机控制器的功率密度,同时降低控制器的器件及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驱动电机控制器成本相对较高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驱动电机控制器及电动汽车。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驱动电机控制器,包括外壳以及位于所述外壳内的控制板、叠层铜排以及多个相电压转换模块,所述外壳上具有控制信号端子、直流端子和交流端子,且所述控制板与所述控制信号端子导电连接、所述叠层铜排分别与所述直流端子、交流端子导电连接;所述叠层铜排和所述控制板分别水平设置,且所述多个相电压转换模块位于所述叠层铜排和所述控制板的下方;每一所述相电压转换模块包括散热器、上桥开关以及下桥开关,且所述上桥开关和所述下桥开关分别包括多个并联连接的分立器件;在每一相电压转换模块中,所述多个分立器件分别贴于所述散热器的表面,且每一所述分立器件的引脚分别向上连接到所述叠层铜排和印刷电路板。在本技术所述的驱动电机控制器中,所述外壳上具有两个冷却液连接管,所述散热器为具有冷却液通道的双面液冷散热器,且所述多个相电压转换模块的双面液冷散热器的冷却液通道分别与所述两个冷却液连接管连通;所述多个相电压转换模块的双面液冷散热器平行设置并分别垂直于所述叠层铜排;在每一相电压转换模块中,多个所述分立器件分别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到所述散热器的两侧表面。在本技术所述的驱动电机控制器中,所述多个相电压转换模块的双面液冷散热器的冷却液通道在两个冷却液连接管之间并联连接。在本技术所述的驱动电机控制器中,所述两个冷却液连接管分别位于所述外壳的底部,且每一所述相电压转换模块中的双面液冷散热器上具有冷却液入口和冷却液出口,且所述冷却液入口和冷却液出口分别位于所述双面液冷散热器的底部。在本技术所述的驱动电机控制器中,所述驱动电机控制器还包括位于所述外壳内的支撑电容,所述支撑电容与所述多个相电压转换模块并排设置,且所述支撑电容与所述直流端子导电连接。在本技术所述的驱动电机控制器中,所述直流端子包括正直流端子和负直流端子,所述交流端子包括U相输出端子、V相输出端子以及W相输出端子;所述叠层铜排包括相互绝缘的第一铜排、第二铜排以及三个第三铜排;所述第一铜排包括第一平板部以及与所述第一平板部一体的第一脚部,并通过所述第一脚部与所述正直流端子导电连接;所述第二铜排包括第二平板部以及与所述第二平板部一体的第二脚部,并通过所述第二脚部与所述负直流端子导电连接;每一所述第三铜排包括条状部以及第三脚部,所述三个第三铜排的第三脚部分别与所述U相输出端子、V相输出端子以及W相输出端子中的一个导电连接;所述三个第三铜排的条状部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二铜排的第二平板部和所述第一铜排的第一平板部依次叠于所述三个第三铜排的条状部上,且所述第一脚部、第二脚部以及三个第三脚部相错设置。在本技术所述的驱动电机控制器中,所述第一铜排的第一平板部上具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铜排的第二平板部上具有多个第二通孔,且所述多个第一通孔和多个第二通孔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一铜排的第一平板部上还具有多个第一连接引脚,所述第二铜排的第二平板部上还具有多个第二连接引脚,所述第三铜排的条状部上具有多个第三连接引脚,且所述第一连接引脚延伸到所述第一平板部的上方,所述第二连接引脚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或从所述第一平板部的外侧延伸到所述第一平板部的上方,所述第三连接引脚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或从所述第一平板部和第二平板部的外侧延伸到所述第一平板部的上方。在本技术所述的驱动电机控制器中,所述分立器件为N沟道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所述多个相电压转换模块包括U相电压转换模块、V相电压转换模块以及W相电压转换模块;所述U相电压转换模块的上桥开关的多个分立器件的栅极分别焊接到所述控制板、漏极分别焊接到所述第一铜排的第一连接引脚、源极分别焊接到所述U相输出铜排的第三连接引脚;所述U相电压转换模块的下桥开关的多个分立器件的栅极分别焊接到所述控制板、漏极分别焊接到所述U相输出铜排的第三连接引脚、源极分别焊接到所述第二铜排的第二连接引脚;所述V相电压转换模块的上桥开关的多个分立器件的栅极分别焊接到所述控制板、漏极分别焊接到所述第一铜排的第一连接引脚、源极分别焊接到所述V相输出铜排的第三连接引脚;所述V相电压转换模块的下桥开关的多个分立器件的栅极分别焊接到所述控制板、漏极分别焊接到所述V相输出铜排的第三连接引脚、源极分别焊接到所述第二铜排的第二连接引脚;所述W相电压转换模块的上桥开关的多个分立器件的栅极分别焊接到所述控制板、漏极分别焊接到所述第一铜排的第一连接引脚、源极分别焊接到所述W相输出铜排的第三连接引脚;所述W相电压转换模块的下桥开关的多个分立器件的栅极分别焊接到所述控制板、漏极分别焊接到所述W相输出铜排的第三连接引脚、源极分别焊接到所述第二铜排的第二连接引脚。在本技术所述的驱动电机控制器中,所述直流端子和交流端子位于所述外壳的同一侧面,且所述第一脚部、第二脚部、第三脚部位于所述叠层铜排的同一侧;或者所述直流端子与所述交流端子位于所述外壳的相对的侧面,所述第一脚部、第二脚部位于叠层铜排的第一侧,所述第三脚部位于所述叠层铜排的第二侧,且所述第一侧和第二侧相对。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驱动电机控制器。本技术的驱动电机控制器及电动汽车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对外壳内控制板、叠层铜排以及多个相电压转换模块进行合理布局,可有效降低驱动电机控制器的成本,并有效提高驱动电机控制器的功率密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驱动电机控制器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驱动电机控制器中下壳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驱动电机控制器中支撑电容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驱动电机控制器中相电压转换模块实施例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驱动电机控制器中叠层铜排实施例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驱动电机控制器中叠层铜排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驱动电机控制器中叠层铜排的第一铜排实施例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驱动电机控制器中叠层铜排的第二铜排实施例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驱动电机控制器中叠层铜排的第三铜排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驱动电机控制器中叠层铜排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驱动电机控制器中分立器件的电路连接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所示,是本技术驱动电机控制器实施例的示意图,该驱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驱动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以及位于所述外壳内的控制板、叠层铜排以及多个相电压转换模块,所述外壳上具有控制信号端子、直流端子和交流端子,且所述控制板与所述控制信号端子导电连接、所述叠层铜排分别与所述直流端子、交流端子导电连接;所述叠层铜排和所述控制板分别水平设置,且所述多个相电压转换模块位于所述叠层铜排和所述控制板的下方;每一所述相电压转换模块包括散热器、上桥开关以及下桥开关,且所述上桥开关和所述下桥开关分别包括多个并联连接的分立器件;在每一相电压转换模块中,所述多个分立器件分别贴于所述散热器的表面,且每一所述分立器件的引脚分别向上连接到所述叠层铜排和印刷电路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驱动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以及位于所述外壳内的控制板、叠层铜排以及多个相电压转换模块,所述外壳上具有控制信号端子、直流端子和交流端子,且所述控制板与所述控制信号端子导电连接、所述叠层铜排分别与所述直流端子、交流端子导电连接;所述叠层铜排和所述控制板分别水平设置,且所述多个相电压转换模块位于所述叠层铜排和所述控制板的下方;每一所述相电压转换模块包括散热器、上桥开关以及下桥开关,且所述上桥开关和所述下桥开关分别包括多个并联连接的分立器件;在每一相电压转换模块中,所述多个分立器件分别贴于所述散热器的表面,且每一所述分立器件的引脚分别向上连接到所述叠层铜排和印刷电路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上具有两个冷却液连接管,所述散热器为具有冷却液通道的双面液冷散热器,且所述多个相电压转换模块的双面液冷散热器的冷却液通道分别与所述两个冷却液连接管连通;所述多个相电压转换模块的双面液冷散热器平行设置并分别垂直于所述叠层铜排;在每一相电压转换模块中,多个所述分立器件分别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到所述散热器的两侧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相电压转换模块的双面液冷散热器的冷却液通道在两个冷却液连接管之间并联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冷却液连接管分别位于所述外壳的底部,且每一所述相电压转换模块中的双面液冷散热器上具有冷却液入口和冷却液出口,且所述冷却液入口和冷却液出口分别位于所述双面液冷散热器的底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控制器还包括位于所述外壳内的支撑电容,所述支撑电容与所述多个相电压转换模块并排设置,且所述支撑电容与所述直流端子导电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端子包括正直流端子和负直流端子,所述交流端子包括U相输出端子、V相输出端子以及W相输出端子;所述叠层铜排包括相互绝缘的第一铜排、第二铜排以及三个第三铜排;所述第一铜排包括第一平板部以及与所述第一平板部一体的第一脚部,并通过所述第一脚部与所述正直流端子导电连接;所述第二铜排包括第二平板部以及与所述第二平板部一体的第二脚部,并通过所述第二脚部与所述负直流端子导电连接;每一所述第三铜排包括条状部以及第三脚部,所述三个第三铜排的第三脚部分别与所述U相输出端子、V相输出端子以及W相输出端子中的一个导电连接;所述三个第三铜排的条状部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二铜排的第二平板部和所述第一铜排的第一平板部依次叠于所述三个第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齐许文兴黄桂根李文裕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