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加湿转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0974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6 10: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制造的除湿加湿转子。该除湿加湿转子构成为:整体形状呈圆盘状,由具有多个连通状气孔(2)的发泡陶瓷(3)构成。在发泡陶瓷(3)中含有水分吸附粉体(4)。水分吸附粉体(4)在气孔(2)的内表面(5)上露出,通过气孔(2)的空气与露出的水分吸附粉体(4)接触。

Dehumidification and humidification rotor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dehumidifying and humidifying rotor which can be easily manufactured. The dehumidification and humidification rotor is composed of foamed ceramics (3) with multiple connected pore (2) and a disc shape as a whole. The foamed ceramics (3) contain water adsorption powders (4). The water adsorption powder (4) is exposed on the inner surface (5) of the pore (2), and contacts the exposed water adsorption powder (4) through the air of the pore (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除湿加湿转子
本专利技术涉及除湿加湿转子。
技术介绍
以往的除湿加湿转子例如存在将含浸有硅藻土的带状的波纹纸以圆筒型卷绕设置的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643802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除湿加湿装置存在制造时花费工时的缺点。即,需要将带状波纹纸以圆筒形状卷绕设置而制造厚度尺寸较大的辊体的工序,而且需要将该辊体切断成较小的厚度尺寸的工序,制造效率低,花费工时。此外,存在以下问题:通过的空气为层流,空气与水分吸附粉体(硅藻土)没有充分地接触。即,存在除湿加湿的效率差的缺点。而且,还存在以下缺点:由于在制造时将带状波纹纸卷绕设置于旋转轴而制造,因此在除湿加湿转子中形成中心贯通孔,能够对空气进行除湿加湿的范围减小了相当于该中心贯通孔的量。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制造的除湿加湿转子。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的空气成为乱流、能够与水分吸附粉体充分地接触、除湿加湿的效率良好的除湿加湿转子。进而,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还能够省略中心贯通孔而使能够对空气进行除湿的范围增加的除湿加湿转子。因此,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除湿加湿转子构成为:整体形状呈圆盘状,由具有多个连通状气孔的发泡陶瓷构成,在该发泡陶瓷中含有水分吸附粉体,上述水分吸附粉体在上述气孔的内表面上露出,通过上述气孔的空气与露出的上述水分吸附粉体接触。此外,构成为:整体形状呈圆盘状,由具有多个连通状气孔的发泡陶瓷构成,水分吸附粉体覆盖在上述气孔的内表面上,通过上述气孔的空气与上述水分吸附粉体接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除湿加湿转子,能够容易地制造。此外,通过的空气成为乱流,能够与水分吸附粉体充分地接触,除湿加湿的效率良好。而且,能够省略中心贯通孔,而使能够对空气进行除湿的范围增加。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使用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发泡陶瓷的放大照片图。图3是表示除湿加湿转子的主要部分的图,图3(A)是主要部分放大图,图3(B)是进一步将其主要部分放大了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图5是表示除湿加湿转子的主视图,图5(A)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主视图,图5(B)是表示其它实施例的主视图,图5(C)是表示另一实施例的主视图,图5(D)是表示又一实施例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图示的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图1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该除湿加湿转子用于干燥剂式空调装置,也称作干燥剂转子。如图1所示,干燥剂式空调装置10构成为:使除湿加湿转子1绕转子轴心La旋转,并且从转子轴心一侧J吸入包含湿气(水分)的处理空气A,使该处理空气A通过除湿加湿转子1的一部分从而吸附水分,从转子轴心另一侧K使由加热器等热源H加热的热风F通过除湿加湿转子1的余下部分,使吸附的水分排出,向轴心一侧J输送包含湿气的热风F。除湿加湿转子1的旋转转速是每小时20次以下,例如每小时5~6次,此外,借助分隔部件9和省略图示的隔壁划分处理空气用流路和热风用流路,以便防止处理空气A和热风F混流,该分隔部件9分别配置于转子两端面1a、1b侧,并具有与除湿加湿转子1滑动接触的起毛。也就是说,除湿加湿转子1反复进行以下循环:吸附了水分的部分借助旋转从处理空气用流路向热风用流路移动,吸附的水分被排出,然后,借助旋转返回至处理空气用流路,再次吸附水分。而且,干燥剂式空调装置10通过将处理空气用流路以及热风用流路的上游口以及下游口向屋内侧、屋外侧切换,从而能够进行屋内的除湿、加湿。如图1以及图5(A)所示,除湿加湿转子1的整体形状为既定厚度尺寸的圆盘状。而且,如图2所示,由具有多个连通状气孔(有时还称作连通气孔、连续气孔)2的发泡陶瓷3构成。气孔2例如设定成在截面中为每平方英寸3个以上60个以下的大小。如果小于下限值,则空气不与气孔2的内表面5(的后述的水分吸附粉体4)充分地接触。如果超过上限值,则通气性变差(通过阻力过大)。更加优选的是,以每平方英寸4个以上33个以下的方式设定大小。如图3(A)以及作为其主要部分放大图的图3(B)所示,构成为:在发泡陶瓷3中含有水分吸附粉体4,水分吸附粉体4在气孔2的内表面5上露出,通过气孔2的空气与露出的水分吸附粉体4接触。水分吸附粉体4是沸石、硅胶、硅藻土等,还优选进一步附加潮解物。另外,在发泡成型的本专利技术的除湿加湿转子1中形成的多个上述连通状气孔2各自的大小(截面积)、形状不同,并且在空气通过方向上截面积急剧地增减变化,并且截面形状也大幅度变化,进而气孔2反复分支、合流等,变化极为丰富。因此,通过这样的气孔2的空气的流动方向、速度时刻在变化,且反复分支、合流。在本专利技术中,将这样的流动称作“乱流”。图4表示第2实施方式。构成为:水分吸附粉体4覆盖(附着)在气孔2的内表面5上,通过气孔2的空气与水分吸附粉体4接触。包括以下情况的任一个:水分吸附粉体4仅存在于气孔2的内表面5的情况以及水分吸附粉体4还(以浸入状)存在于发泡陶瓷3内的情况。其它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图5(B)表示(代替图5(A)的)其它实施例。整体形状呈在中心部具有中心贯通孔6的圆盘状,该中心贯通孔6供旋转轴插通用。图5(C)表示另一实施例。(通过粘接等)连结四个中心角为90°的扇形的发泡陶瓷分割体7,整体形状呈省略了中心贯通孔6(参照图5(B)、图5(D))的圆盘状。对于制造整体形状的圆盘的直径为例如1m以上的较大的除湿转子1而言是优选的(发泡陶瓷3的成型模具较小即可)。图5(D)表示又一实施例。连结八个中心角为45°的具有缺口部8的扇形状的发泡陶瓷分割体7,整体形状呈在中心部具有中心贯通孔6的圆盘状,该中心贯通孔6供旋转轴插通用。对于制造整体形状的圆盘的直径例如为2m以上的较大的除湿加湿转子1而言是优选的(发泡陶瓷的成型模具较小即可)。接下来,对本专利技术的除湿加湿转子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除湿加湿转子1使混合了陶瓷、水分吸附粉体4、发泡剂等的浆料发泡、干燥、烧结而制造。此时使用成型模具。第2实施方式的除湿加湿转子1在制造发泡陶瓷3后,使发泡陶瓷3含浸在混合了水分吸附粉体4与粘接剂等而成的物质中,从而使水分吸附粉体4附着于发泡陶瓷3。另外,本专利技术能够进行设计变更,例如,在图5(C)、图5(D)中分割为四部分、八部分,但是可以自由地将该设计做成将整体形状分割成两部分、三部分等。另外,作为将发泡陶瓷分割体7、7相互连结的方式,除了前述的粘接以外,还优选使用连结框体、连结金属件。另外,为了防止磨损以及为了防止因分隔部件9(参照图1)的接触导致的粉粒脱落,还优选在除湿加湿转子1的表面涂覆硅粘接剂等。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构成为,整体形状呈圆盘状,由具有多个连通状气孔2的发泡陶瓷3构成,在该发泡陶瓷3中含有水分吸附粉体4,上述水分吸附粉体4在上述气孔2的内表面5上露出,通过上述气孔2的空气与露出的上述水分吸附粉体4接触,因此能够容易地(高效地)制造。此外,通过的空气成为“乱流”,能够使空气与水分吸附粉体4充分地接触,除湿加湿的效率(除湿效率以及加湿效率)良好。而且,还能够省略中心贯通孔6,即使外径相同也使能够对空气进行除湿的范围(空气通过截面积)增加。另外,即使因长年使用导致发泡陶瓷3磨损,由于内部的水分吸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除湿加湿转子,所述除湿加湿转子的特征在于,该除湿加湿转子构成为:整体形状呈圆盘状,由具有多个连通状气孔(2)的发泡陶瓷(3)构成,在该发泡陶瓷(3)中含有水分吸附粉体(4),上述水分吸附粉体(4)在上述气孔(2)的内表面(5)上露出,通过上述气孔(2)的空气与露出的上述水分吸附粉体(4)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6.29 JP 2017-1273221.一种除湿加湿转子,所述除湿加湿转子的特征在于,该除湿加湿转子构成为:整体形状呈圆盘状,由具有多个连通状气孔(2)的发泡陶瓷(3)构成,在该发泡陶瓷(3)中含有水分吸附粉体(4),上述水分吸附粉体(4)在上述气孔(2)的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河原利和
申请(专利权)人:有限会社科技新领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