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薄防震锂离子电池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0851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6 10: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薄防震锂离子电池组,包括锂离子电池主体,所述锂离子电池主体顶端分别固定有正极耳和负极耳,且正极耳位于负极耳的一侧,所述锂离子电池主体的底部设置有底板芯材,所述锂离子电池主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封边条和第二封边条,所述锂离子电池主体的外侧包裹有铝塑包装膜,所述锂离子电池主体表面设置有电池正极,且电池正极通过第一隔膜与电池负极粘黏,所述电池负极的表面包裹有第二隔膜,所述底板芯材底部设置有垫片,且垫片下方分别通过第一减震气柱和第二减震气柱与弹性块连接,所述弹性块底部固定有按压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有双重减震机构,可以对锂离子电池主体进行安装固定,提高电池运作时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薄防震锂离子电池组
本技术涉及锂电池设备
,具体为一种超薄防震锂离子电池组。
技术介绍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充电电池),它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在充放电过程中,Li+在两个电极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嵌:充电时,Li+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状态;放电时则相反。锂系电池分为锂电池和锂离子电池。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使用的都是锂离子电池,通常人们俗称其为锂电池。电池一般采用含有锂元素的材料作为电极,是现代高性能电池的代表。而真正的锂电池由于危险性大,很少应用于日常电子产品。纵观电池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当前世界电池工业发展的三个特点,一是绿色环保电池迅猛发展,包括锂离子蓄电池、氢镍电池等;二是一次电池向蓄电池转化,这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三是电池进一步向小、轻、薄方向发展。在商品化的可充电池中,锂离子电池的比能量最高,特别是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可以实现可充电池的薄形化。正因为锂离子电池的体积比能量和质量比能量高,可充且无污染,具备当前电池工业发展的三大特点,因此在发达国家中有较快的增长。目前的锂离子电池组未设置有减震机构,导致锂离子电池组在运行时不够稳定,会对电池内部产生一定震动损毁,严重影响了电池的使用效率和寿命,因此市场急需研制一种新型的超薄防震锂离子电池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薄防震锂离子电池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超薄防震锂离子电池组,包括锂离子电池主体,所述锂离子电池主体顶端分别固定有正极耳和负极耳,且正极耳位于负极耳的一侧,所述锂离子电池主体的底部设置有底板芯材,所述锂离子电池主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封边条和第二封边条,且第一封边条和第二封边条之间填充有有机电解液,所述锂离子电池主体的外侧包裹有铝塑包装膜,所述锂离子电池主体表面设置有电池正极,且电池正极通过第一隔膜与电池负极粘黏,所述电池负极的表面包裹有第二隔膜,所述底板芯材底部设置有垫片,且垫片下方分别通过第一减震气柱和第二减震气柱与弹性块连接,所述弹性块底部固定有按压片。优选的,所述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表面均开设有微型孔洞。优选的,所述第一减震气柱位于第二减震气柱的一侧,且第一减震气柱和第二减震气柱呈螺旋状结构。优选的,所述按压片底部通过导柱与固定块相连接,且固定块底部安装有弹簧组件。优选的,所述弹簧组件下方通过橡胶垫与承载板固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电池正极通过第一隔膜与电池负极粘黏,电池负极的表面包裹有第二隔膜,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是一种经特殊成型的高分子薄膜,薄膜有微孔结构,可以让锂离子自由通过,而电子不能通过,底板芯材底部设置有垫片,垫片下方分别通过第一减震气柱和第二减震气柱与弹性块连接,当电池组发生震动时,垫片将上方震动荷载传递给第一减震气柱和第二减震气柱进行减缓吸收,随后弹性块通过按压片将剩余震动产生的冲力传递到弹簧组件内,弹簧组件具备良好的减震缓冲效果,可将剩余荷载冲力进行充分吸收,通过设置有双重减震机构,可以对锂离子电池主体进行安装固定,提高电池运作时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底板芯材下方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弹簧组件结构示意图。图中:1、正极耳;2、负极耳;3、电池正极;4、锂离子电池主体;5、底板芯材;6、第一封边条;7、有机电解液;8、第二封边条;9、铝塑包装膜;10、第一隔膜;11、电池负极;12、第二隔膜;13、第一减震气柱;14、弹性块;15、垫片;16、第二减震气柱;17、按压片;18、导柱;19、固定块;20、弹簧组件;21、橡胶垫;22、承载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超薄防震锂离子电池组,包括锂离子电池主体4,锂离子电池主体4顶端分别固定有正极耳1和负极耳2,且正极耳1位于负极耳2的一侧,锂离子电池主体4的底部设置有底板芯材5,锂离子电池主体4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封边条6和第二封边条8,且第一封边条6和第二封边条8之间填充有有机电解液7,锂离子电池主体4的外侧包裹有铝塑包装膜9,锂离子电池主体4表面设置有电池正极3,且电池正极3通过第一隔膜10与电池负极11粘黏,电池负极11的表面包裹有第二隔膜12,底板芯材5底部设置有垫片15,且垫片15下方分别通过第一减震气柱13和第二减震气柱16与弹性块14连接,弹性块14底部固定有按压片17。进一步,第一隔膜10和第二隔膜12表面均开设有微型孔洞,第一隔膜10和第二隔膜12表面有微孔结构,可以让锂离子自由通过,而电子不能通过。进一步,第一减震气柱13位于第二减震气柱16的一侧,且第一减震气柱13和第二减震气柱16呈螺旋状结构,当电池组发生震动时,垫片15将上方震动荷载传递给第一减震气柱13和第二减震气柱16进行减缓吸收。进一步,按压片17底部通过导柱18与固定块19相连接,且固定块19底部安装有弹簧组件20,随后弹性块14通过按压片17将剩余震动产生的冲力传递到弹簧组件20内,弹簧组件20具备良好的减震缓冲效果,可将剩余荷载冲力进行充分吸收。进一步,弹簧组件20下方通过橡胶垫21与承载板22固定,橡胶垫21起到一定缓冲作用。工作原理:使用时,锂离子电池主体4顶端分别固定有正极耳1和负极耳2,锂离子电池主体4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封边条6和第二封边条8,且第一封边条6和第二封边条8之间填充有有机电解液7,溶解有六氟磷酸锂的碳酸酯类溶剂,聚合物的则使用凝胶状电解液,锂离子电池主体4表面设置有电池正极3,且电池正极3通过第一隔膜10与电池负极11粘黏,电池负极11的表面包裹有第二隔膜12,第一隔膜10和第二隔膜12表面有微孔结构,可以让锂离子自由通过,而电子不能通过,底板芯材5底部设置有垫片15,且垫片15下方分别通过第一减震气柱13和第二减震气柱16与弹性块14连接,弹性块14底部固定有按压片17,当电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薄防震锂离子电池组,包括锂离子电池主体(4),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离子电池主体(4)顶端分别固定有正极耳(1)和负极耳(2),且正极耳(1)位于负极耳(2)的一侧,所述锂离子电池主体(4)的底部设置有底板芯材(5),所述锂离子电池主体(4)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封边条(6)和第二封边条(8),且第一封边条(6)和第二封边条(8)之间填充有有机电解液(7),所述锂离子电池主体(4)的外侧包裹有铝塑包装膜(9),所述锂离子电池主体(4)表面设置有电池正极(3),且电池正极(3)通过第一隔膜(10)与电池负极(11)粘黏,所述电池负极(11)的表面包裹有第二隔膜(12),所述底板芯材(5)底部设置有垫片(15),且垫片(15)下方分别通过第一减震气柱(13)和第二减震气柱(16)与弹性块(14)连接,所述弹性块(14)底部固定有按压片(1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薄防震锂离子电池组,包括锂离子电池主体(4),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离子电池主体(4)顶端分别固定有正极耳(1)和负极耳(2),且正极耳(1)位于负极耳(2)的一侧,所述锂离子电池主体(4)的底部设置有底板芯材(5),所述锂离子电池主体(4)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封边条(6)和第二封边条(8),且第一封边条(6)和第二封边条(8)之间填充有有机电解液(7),所述锂离子电池主体(4)的外侧包裹有铝塑包装膜(9),所述锂离子电池主体(4)表面设置有电池正极(3),且电池正极(3)通过第一隔膜(10)与电池负极(11)粘黏,所述电池负极(11)的表面包裹有第二隔膜(12),所述底板芯材(5)底部设置有垫片(15),且垫片(15)下方分别通过第一减震气柱(13)和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峥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喆锠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