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功率MOS场效应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08312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6 10: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高效功率MOS场效应管,该器件由位于中部的有源区和位于周边包围有源区的栅总线区构成;所述有源区由若干重复排列的沟槽MOS单胞并联构成;每个沟槽MOS单胞包括位于所述外延层内上部的P类型轻掺杂的阱层;所述栅总线区由若干栅总线构成;所述外延层下部从上往下依次由重掺杂N类型分层和中掺杂N类型分层组成;位于所述栅沟槽底部的底栅氧化层厚度大于位于栅沟槽侧壁的侧栅氧化层厚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高效功率MOS场效应管高效功率MOS场效应管可降低Vfsd,有助于增加器件在高频应用上的切换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效功率MOS场效应管
本技术涉及功率MOS场效应管,特别涉及一种高效功率MOS场效应管。
技术介绍
沟槽MOS器件广泛应用于功率类电路中,作为开关器件连接电源与负载。如图1所示,沟槽MOS器件中包含有栅极沟槽6和源极区7的最小重复单元称为单胞,这些单胞周期排列组成有源区1。有源区1内各单胞源极区7上设有源极接触孔15。有源区1外围,包围有源区1设置有沟槽MOS栅总线区2。栅总线区2内设置有栅总线沟槽10,连通有源区1内的栅沟槽6。各栅总线沟槽10上设有栅极接触孔16。伴随着单胞尺寸的缩小,栅沟槽6的开口尺寸随之减小;因为栅极接触孔16的存在,栅总线沟槽10的开口尺寸则无法相应减小。基于现有的沟槽MOS器件及制造工艺,由于栅总线沟槽10的开口尺寸大于栅沟槽6的开口尺寸,刻蚀负载效应导致栅总线沟槽10的深度大于栅沟槽6深度;这使得栅总线沟槽10底部与漏极区3之间的外延层厚度d1小于栅沟槽6底部与漏极区3之间的外延层厚度d2。同时,栅总线沟槽10与栅沟槽6被同样厚度的栅氧化层9所覆盖,并且栅总线沟槽10底部外延层与栅沟槽6底部外延层具有相同的掺杂浓度。因此,在MOS器件反向偏置时,栅总线沟槽10底部的氧化层将承受更大的电场强度。该强电场会引起栅总线沟槽10底部氧化层提前失效,影响器件寿命和可靠性。同时,该强电场会在栅总线沟槽10底部外延层内引入产生中心区域,造成器件漏电偏大,影响器件性能和可靠性。为此,如何克服上述不足,并进一步优化沟槽MOS器件性能和提高器件可靠性是本技术研究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功率MOS场效应管,该高效功率MOS场效应管可降低Vfsd,有助于增加器件在高频应用上的切换效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效功率MOS场效应管,该器件由位于中部的有源区和位于周边包围有源区的栅总线区构成;在截面上,所述器件包括位于硅片背面N类型重掺杂的漏极区,位于漏极区上方N类型轻掺杂的外延层;所述有源区由若干重复排列的沟槽MOS单胞并联构成;每个沟槽MOS单胞包括位于所述外延层内上部的P类型轻掺杂的阱层;穿过所述阱层并延伸至外延层内的栅沟槽;在所述阱层上部内且位于所述栅沟槽周边的N类型重掺杂的源极区;所述栅沟槽内N类型重掺杂的栅导电多晶硅;所述栅导电多晶硅与栅沟槽内壁之间的栅氧化层;所述栅总线区由若干栅总线构成;每个栅总线包括位于所述外延层内的栅总线沟槽;所述栅总线沟槽内N类型重掺杂的栅总线导电多晶硅;所述栅总线导电多晶硅与栅总线沟槽内壁之间的隔离氧化层;所述外延层下部从上往下依次由重掺杂N类型分层和中掺杂N类型分层组成;位于所述栅沟槽底部的底栅氧化层厚度大于位于栅沟槽侧壁的侧栅氧化层厚度。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如下:1、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栅总线沟槽与所述栅沟槽互相连通。2、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栅总线沟槽开口尺寸大于所述栅沟槽开口尺寸。3、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栅导电多晶硅与所述栅总线导电多晶硅互相连接。4、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隔离氧化层的厚度大于所述栅氧化层的厚度。5、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隔离氧化层的厚度是所述栅氧化层厚度的1.1倍至40倍。6、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P型重掺杂强化区的掺杂浓度与外延层的掺杂浓度比为(200~5):1。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和效果:本技术高效功率MOS场效应管,其外延层下部从上往下依次由重掺杂N类型分层和中掺杂N类型分层组成,可降低器件的顺向导通压降(Vfsd),可以使器件在高频应用的运行更为稳定;其次,其位于所述栅沟槽底部的栅氧化层厚度大于位于栅沟槽侧壁的栅氧化层厚度,有助于增加切换效率,此是由于增加了栅极与漏极之间的距离来使器件的寄生栅极电荷(Qg)降低,有助于增加器件在高频应用上的切换效率。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沟槽MOS器件俯视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技术栅总线及有源区剖面结构示意图。以上附图中,1、有源区;2、栅总线区;3、漏极区;4、外延层;5、阱层;6、栅沟槽;7、源极区;8、栅导电多晶硅;9、栅氧化层;91、底栅氧化层;92、侧栅氧化层;10、栅总线沟槽;11、栅总线导电多晶硅;12、隔离氧化层;13、掺杂加强区;14、层间介质层;15、源极接触孔;16、栅极接触孔;171、重掺杂N类型分层;172、中掺杂N类型分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1:一种高效功率MOS场效应管,该器件由位于中部的有源区1和位于周边包围有源区1的栅总线区2构成;在截面上,所述器件包括位于硅片背面N类型重掺杂的漏极区3,位于漏极区3上方N类型轻掺杂的外延层4;所述有源区1由若干重复排列的沟槽MOS单胞并联构成;每个沟槽MOS单胞包括位于所述外延层4内上部的P类型轻掺杂的阱层5;穿过所述阱层5并延伸至外延层4内的栅沟槽6;在所述阱层5上部内且位于所述栅沟槽6周边的N类型重掺杂的源极区7;所述栅沟槽6内N类型重掺杂的栅导电多晶硅8;所述栅导电多晶硅8与栅沟槽6内壁之间的栅氧化层9;所述栅总线区2由若干栅总线构成;每个栅总线包括位于所述外延层4内的栅总线沟槽10;所述栅总线沟槽10内N类型重掺杂的栅总线导电多晶硅11;所述栅总线导电多晶硅11与栅总线沟槽10内壁之间的隔离氧化层12;所述外延层4下部从上往下依次由重掺杂N类型分层171和中掺杂N类型分层172组成;位于所述栅沟槽底部的底栅氧化层91厚度大于位于栅沟槽侧壁的侧栅氧化层9厚度。上述栅总线沟槽10与所述栅沟槽6互相连通。上述栅总线沟槽10开口尺寸大于所述栅沟槽6开口尺寸。上述栅导电多晶硅8与所述栅总线导电多晶硅11互相连接。上述隔离氧化层12的厚度是所述栅氧化层9厚度的4倍。上述位于所述栅沟槽底部的栅氧化层9厚度与位于栅沟槽侧壁的栅氧化层9厚度的厚度比为1.8:1。实施例2:一种高效功率MOS场效应管,该器件由位于中部的有源区1和位于周边包围有源区1的栅总线区2构成;在截面上,所述器件包括位于硅片背面N类型重掺杂的漏极区3,位于漏极区3上方N类型轻掺杂的外延层4;所述有源区1由若干重复排列的沟槽MOS单胞并联构成;每个沟槽MOS单胞包括位于所述外延层4内上部的P类型轻掺杂的阱层5;穿过所述阱层5并延伸至外延层4内的栅沟槽6;在所述阱层5上部内且位于所述栅沟槽6周边的N类型重掺杂的源极区7;所述栅沟槽6内N类型重掺杂的栅导电多晶硅8;所述栅导电多晶硅8与栅沟槽6内壁之间的栅氧化层9;所述栅总线区2由若干栅总线构成;每个栅总线包括位于所述外延层4内的栅总线沟槽10;所述栅总线沟槽10内N类型重掺杂的栅总线导电多晶硅11;所述栅总线导电多晶硅11与栅总线沟槽10内壁之间的隔离氧化层12;所述外延层4下部从上往下依次由重掺杂N类型分层171和中掺杂N类型分层172组成;位于所述栅沟槽底部的底栅氧化层91厚度大于位于栅沟槽侧壁的侧栅氧化层9厚度。上述栅导电多晶硅8与所述栅总线导电多晶硅11互相连接。上述隔离氧化层12的厚度大于所述栅氧化层9的厚度。上述隔离氧化层12的厚度是所述栅氧化层9厚度的15倍。上述位于所述栅沟槽底部的栅氧化层9厚度与位于栅沟槽侧壁的栅氧化层9厚度的厚度比为2.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功率MOS场效应管,该器件由位于中部的有源区(1)和位于周边包围有源区(1)的栅总线区(2)构成;在截面上,所述器件包括位于硅片背面N类型重掺杂的漏极区(3),位于漏极区(3)上方N类型轻掺杂的外延层(4);所述有源区(1)由若干重复排列的沟槽MOS单胞并联构成;每个沟槽MOS单胞包括位于所述外延层(4)内上部的P类型轻掺杂的阱层(5);穿过所述阱层(5)并延伸至外延层(4)内的栅沟槽(6);在所述阱层(5)上部内且位于所述栅沟槽(6)周边的N类型重掺杂的源极区(7);所述栅沟槽(6)内N类型重掺杂的栅导电多晶硅(8);所述栅导电多晶硅(8)与栅沟槽(6)内壁之间的栅氧化层(9);所述栅总线区(2)由若干栅总线构成;每个栅总线包括位于所述外延层(4)内的栅总线沟槽(10);所述栅总线沟槽(10)内N类型重掺杂的栅总线导电多晶硅(11);所述栅总线导电多晶硅(11)与栅总线沟槽(10)内壁之间的隔离氧化层(1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延层(4)下部从上往下依次由重掺杂N类型分层(171)和中掺杂N类型分层(172)组成;位于所述栅沟槽底部的底栅氧化层(91)厚度大于位于栅沟槽侧壁的侧栅氧化层(9)厚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功率MOS场效应管,该器件由位于中部的有源区(1)和位于周边包围有源区(1)的栅总线区(2)构成;在截面上,所述器件包括位于硅片背面N类型重掺杂的漏极区(3),位于漏极区(3)上方N类型轻掺杂的外延层(4);所述有源区(1)由若干重复排列的沟槽MOS单胞并联构成;每个沟槽MOS单胞包括位于所述外延层(4)内上部的P类型轻掺杂的阱层(5);穿过所述阱层(5)并延伸至外延层(4)内的栅沟槽(6);在所述阱层(5)上部内且位于所述栅沟槽(6)周边的N类型重掺杂的源极区(7);所述栅沟槽(6)内N类型重掺杂的栅导电多晶硅(8);所述栅导电多晶硅(8)与栅沟槽(6)内壁之间的栅氧化层(9);所述栅总线区(2)由若干栅总线构成;每个栅总线包括位于所述外延层(4)内的栅总线沟槽(10);所述栅总线沟槽(10)内N类型重掺杂的栅总线导电多晶硅(11);所述栅总线导电多晶硅(11)与栅总线沟槽(10)内壁之间的隔离氧化层(1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延层(4)下部从上往下依次由重掺杂N类型分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彦智陆佳顺杨洁雯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硅能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