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0604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6 08: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散热片。其通过在鳍片组底面设置导热管固定槽,并以与导热管无缝贴合的方式将导热管固定在鳍片组底面的导热管槽内,且使导热管与吸热底板的贴合面与鳍片组底面平齐,进而使吸热底板与导热管和鳍片组底面直接接触贴合,由此实现更加直接快速地导热散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片
本技术涉及一种散热片,特别涉及用于电子设备的散热片。
技术介绍
电子器件的工作温度直接决定其使用寿命和稳定性。为了保证电子设备,例如电脑等的工作温度在合理的范围内必须进行散热处理。高速风扇是解决散热的方式之一。虽然高速的风扇是解决散热问题的最好办法,但是风扇在高速运转时会产生噪音。热管技术的应用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热管作为一种被动式的热传导装置,通过将热量从吸热段迅速转移到放热段,再依靠放热段快速散热,不耗电也不产生噪音,而且热传导能力强,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热量迅速转移,进而增大散热面积,大幅提升被动散热效果的有效手段。但是传统的热管散热通过型材底座固定导热管,鳍片再与型材底座连接,并且热管通过焊接与散热鳍片相连接。这种结构导热速度仍然较低,结构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散热片,其吸热底板与热管和鳍片组底面直接接触贴合,使导热更直接快速。具体地,本技术包括以下内容。一种散热片,其包括鳍片组、吸热底板、导热管和导热管槽,其中:所述导热管槽呈凹陷状设置于所述鳍片组的底面上,用于容纳所述导热管;所述导热管以与所述导热管槽无缝贴合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导热管槽内,并且所述导热管具有与所述吸热底板直接贴合的贴合面,所述贴合面与所述鳍片组底面平齐;所述吸热底板的一侧通过所述导热管的贴合面与所述导热管直接接触,并与所述鳍片组的底面直接接触,所述吸热底板的另一侧用于与发热体连接。根据本技术的散热片,优选地,所述鳍片组包括5-500个金属片,并且各所述金属片以具有间隔的平行方式垂直设置于底面。根据本技术的散热片,优选地,所述导热管槽以可拆卸的方式设置于所述鳍片组的底面,或者所述导热管槽以固连方式设置于所述鳍片组的底面。根据本技术的散热片,优选地,所述导热管槽的开口大小与所述贴合面的大小相匹配。优选地,所述贴合面的宽度为所述导热管的最大直径的1/2至1倍。根据本技术的散热片,优选地,所述导热管为铜管。根据本技术的散热片,优选地,所述导热管槽以与所述鳍片组中的至少部分金属片直接接触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底面上,且所述导热管槽为直线状。可选地,所述导热管槽以与所述鳍片组中的至少部分金属片直接接触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底面上,且所述导热管槽为弯曲状。根据本技术的散热片,优选地,所述吸热底板与所述贴合面之间以及所述吸热底板与所述鳍片组的底面之间以可拆卸的方式直接接触。可选地,所述吸热底板与所述贴合面之间以及所述吸热底板与所述鳍片组的底面之间以固连方式直接接触。本技术的散热片通过在鳍片组底面设置导热管固定槽,并以与导热管无缝贴合的方式将导热管固定在鳍片组底面的导热管槽内,并使导热管与吸热底板的贴合面与鳍片组底面平齐,进而使吸热底板与导热管和鳍片组底面直接接触贴合,由此实现更加直接快速地导热、散热。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优选实施例的散热片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散热片的虚线内所示部分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散热片1;鳍片组10;底面11;吸热底板20;导热管30;贴合面31;导热管槽40。具体实施方式通过解释以下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案,本技术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将变得清楚。本技术中,所述术语“固连”是指通过焊接等不能进行拆卸的方式进行的连接。所述术语“可拆卸”是指通过卡扣、螺母螺栓等进行的可以移除,或可进一步进行重复连接。所述术语“导热管”是指通过导热的管状体,优选为实心体。图1为本技术一种示例性散热片1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散热片1在虚线内所示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散热片1包括鳍片组10、吸热底板20、导热管30和导热管槽40。散热片1的鳍片组10由多个金属片,优选5至500个金属片,例如10-100个金属片以及一个底面11组成。各金属片以间隔平行的方式垂直设置于底面11上。图1仅示出了散热片1的一个侧面,所以图中的鳍片组10仅显示为外侧一个金属片。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由图1明确地知晓鳍片组10的具体结构。散热片1的导热管槽40呈凹陷状设置于鳍片组10的底面11上,用于容纳导热管30。导热管槽40的厚度大于底面11的厚度,为了使贴合面31与鳍片组10的底面11平齐,与导热管槽40直接接触的金属片需要做相应的凹陷设计。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可以明白,在导热管30的厚度及导热管槽40的深度小于或等于底面11的厚度时不需要对金属片做相应的凹陷设计。导热管槽40可以可拆卸方式设置于鳍片组10的底面11,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元件的更换或维护。可选地,导热管槽40以固连方式设置于鳍片组10的底面11,这样的设计更有利于热量的传递。散热片1的导热管30以与导热管槽40无缝贴合的方式设置于导热管槽40内,并且导热管30具有与吸热底板20直接贴合的贴合面31,贴合面31与鳍片组10的底面11平齐。吸热底板20面向底面11的一侧通过导热管30的贴合面31与导热管30直接接触,吸热底板20面向底面11的一侧的其他部分则与鳍片组10的底面11直接接触。吸热底板20的另一侧则用于与发热体连接。这样的结构使得热量由发热体更快速地经吸热底板20而进行传递散热。散热片1中导热管槽40的开口大小需要与贴合面31的大小相匹配。相匹配是指几乎完全一致的形状和几乎完全一致的面积大小。开口大小与贴合面31的大小越匹配,则越有利于热量的传递。优选地,贴合面31的宽度为导热管30的最大直径的1/2至1倍。宽度越大,则贴合面31的面积越大,越有利于热量的传递。导热管30垂直方向的横截面可为任何形状,例如,具有切口的椭圆形状,或扁平形状等。优选地,吸热底板20与贴合面31和鳍片组10的底面11之间以可拆卸的方式直接接触,从而有利于元件的更换或维护。可选地,吸热底板20与贴合面31和鳍片组10的底面11之间以固连方式直接接触,这样的设计更有利于散热。导热管31为任何导热率高的材料制成,优选地,使用铜作为导热管31的材料。优选地,导热管槽40以与鳍片组10中的至少部分金属片直接接触的方式设置于底面11上,且导热管槽40为直线状。可选地,导热管槽40以与鳍片组10中的至少部分金属片直接接触的方式设置于底面11上,且导热管槽40为弯曲结构。参考本申请的优选技术方案详细描述了本申请的装置,然而,需要说明的是,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在上述公开内容的基础上做出任何改造、修饰以及变动。本申请包括上述具体实施方案及其任何等同形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散热片,其特征在于,包括鳍片组、吸热底板、导热管和导热管槽,其中:所述导热管槽呈凹陷状设置于所述鳍片组的底面上,用于容纳所述导热管;所述导热管以与所述导热管槽无缝贴合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导热管槽内,并且所述导热管具有与所述吸热底板直接贴合的贴合面,所述贴合面与所述鳍片组底面平齐;所述吸热底板的一侧通过所述导热管的贴合面与所述导热管直接接触,并与所述鳍片组的底面直接接触,所述吸热底板的另一侧用于与发热体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片,其特征在于,包括鳍片组、吸热底板、导热管和导热管槽,其中:所述导热管槽呈凹陷状设置于所述鳍片组的底面上,用于容纳所述导热管;所述导热管以与所述导热管槽无缝贴合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导热管槽内,并且所述导热管具有与所述吸热底板直接贴合的贴合面,所述贴合面与所述鳍片组底面平齐;所述吸热底板的一侧通过所述导热管的贴合面与所述导热管直接接触,并与所述鳍片组的底面直接接触,所述吸热底板的另一侧用于与发热体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鳍片组包括5-500个金属片,并且各所述金属片以间隔平行方式垂直设置于底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管槽以可拆卸方式设置于所述鳍片组的底面,或者所述导热管槽以固连方式设置于所述鳍片组的底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片,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伍战中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拓鑫界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