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四排管微通道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0601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6 08: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四排管微通道换热器,在换热器上下面设计有连接板,将四层换热器固定在一起。并利用独特的连接管、连接接头,连通相邻层的换热器,通过换热器内隔板将四排管微通道换热器划分为八个流程。换热器前后还连接有安装支架,在不同安装空间方便安装。解决了当安装空间受限时,如何保证换热面积的问题。具有结构简单、强度可靠,换热能力强、安装方便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四排管微通道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尤其涉及一种四排管的微通道换热器。
技术介绍
近年来,微通道换热器被广泛应用在汽车空调、家用空调、工业制冷以及热泵热水器等行业。与常规换热器相比,微通道换热器不仅体积小换热系数大,换热效率高,而且结构紧凑、重量轻,可满足更高的能效标准,而且具有优良的耐压性能,可以CO2为工质制冷,符合环保要求。常见的微通道换热器以单层及双层微通道换热器为主。但是当安装空间受限,单层或双层的微通道换热器换热面积又不足时,便需要采用更多层的微通道换热器。多层微通道换热器关键技术需要解决各层换热器之间的连接问题,由于微通换热器内压力较高,要求连接接头强度可靠,不易泄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
技术介绍
中所涉及到的缺陷,提供一种四排管微通道换热器,解决了多层微通道换热器的连接和安装问题,结构简单、强度可靠,安装方便。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四排管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至第八集流管、第一至第三跨接管、以及第一至第四连接板;所述第一至第八集流管的两端均封闭,其中,所述第一至第四集流管平行设置、一端均固连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另一端均固连在所述第三连接板上;所述第五至第八集流管平行设置、一端均固连在所述第二连接板上、另一端均固连在所述第四连接板上;所述第一至第四集流管在其管道中均设有隔板、将其隔成不能流通的上管体和下管体;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五集流管之间、第二集流管和第六集流管之间、第三集流管和第七集流管之间、第四集流管和第八集流管之间都均匀的设有若干用于联通二者的扁管;所述第一跨接管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下管体和第二集流管的上管体之间,用于联通第一集流管的下管体和第二集流管的上管体;所述第二跨接管设置在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下管体和第三集流管的上管体之间,用于联通第二集流管的下管体和第三集流管的上管体;所述第三跨接管设置在所述第三集流管的下管体和第四集流管的上管体之间,用于联通第三集流管的下管体和第四集流管的上管体;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上管体上设有冷媒进口接头;所述第四集流管的下管体上设有冷媒出口接头。作为本技术一种四排管微通道换热器进一步的优化方案,还包含用于安装四排管微通道换热器的第一至第四安装支架,其中,第一安装支架设置在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上管体上,第二安装支架设置在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下管体上,第三安装支架设置在所述第四集流管的上管体上,第四安装支架设置在所述第四集流管的下管体上。作为本技术一种四排管微通道换热器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第一至第四跨接管均采用钢管。作为本技术一种四排管微通道换热器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第一至第四跨接管均采用软管。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四排管微通道换热器,解决了在安装空间有限制时,可以增加微通道换热器成熟的方法来满足换热器总的换热面积要求,具有结构简单、强度可靠,安装方便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左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后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等轴侧视图。图中,1.冷媒进口接头,2.冷媒出口接头,3-1.第一集流管,3-2.第二集流管,3-3.第三集流管,3-4.第四集流管,4-1.第一跨接接头,4-2.第二跨接接头,4-3.第三跨接接头,4-4.第四跨接接头,4-5.第五跨接接头,4-6.第六跨接接头,5-1.第一跨接管,5-2.第二跨接管,5-3.第三跨接管,6-1.第一安装支架,6-2.第二安装支架,6-3.第三安装支架,6-4.第四安装支架,7.隔板,8-1.第二连接板,8-2.第一连接板,9.连接螺钉。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现,而不应当认为限于这里所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以便使本公开透彻且完整,并且将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表达本技术的范围。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放大了组件。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四排管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至第八集流管、第一至第三跨接管、以及第一至第四连接板;所述第一至第八集流管的两端均封闭,其中,所述第一至第四集流管平行设置、一端均固连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另一端均固连在所述第三连接板上;所述第五至第八集流管平行设置、一端均固连在所述第二连接板上、另一端均固连在所述第四连接板上;所述第一至第四集流管在其管道中均设有隔板、将其隔成不能流通的上管体和下管体;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五集流管之间、第二集流管和第六集流管之间、第三集流管和第七集流管之间、第四集流管和第八集流管之间都均匀的设有若干用于联通二者的扁管;所述第一跨接管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下管体和第二集流管的上管体之间,用于联通第一集流管的下管体和第二集流管的上管体;所述第二跨接管设置在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下管体和第三集流管的上管体之间,用于联通第二集流管的下管体和第三集流管的上管体;所述第三跨接管设置在所述第三集流管的下管体和第四集流管的上管体之间,用于联通第三集流管的下管体和第四集流管的上管体;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上管体上设有冷媒进口接头;所述第四集流管的下管体上设有冷媒出口接头。所述跨接管可以为钢管或软管;采用软管有利用提高密封性,在需要时还可以更换第一块和最后一块换热器芯体的位置。本技术还包含用于安装四排管微通道换热器的第一至第四安装支架,其中,第一安装支架设置在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上管体上,第二安装支架设置在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下管体上,第三安装支架设置在所述第四集流管的上管体上,第四安装支架设置在所述第四集流管的下管体上。安装支架的布置位置、形状和大小根据具体工况可以进行调整。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连接在微通道换热器上侧,其上有连接螺钉;在换热器下侧有第三连接板、第四连接板,和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关于换热器上下对称。需根据不同工作情况下,所需的换热面积以及换热面积的限定来设计不同层数、不同大小尺寸的微通道换热器。第一至第三跨接管都通过跨界接头和其对应的管道联通。本技术的工作过程如下:冷媒从冷媒进口接头流入换热器,首先,由和第一集流管上管道联通的扁管流到第五集流管的上部,再从和第五集流管下部联通的扁管流回第一集流管的下管道中;然后,冷媒经第一跨接管进入第二集流管的上管道,由和第二集流管上管道联通的扁管流到第六集流管的上部,再从和第六集流管下部联通的扁管流回第二集流管的下管道中;其次,冷媒经第二跨接管进入第三集流管的上管道,由和第三集流管上管道联通的扁管流到第七集流管的上部,再从和第七集流管下部联通的扁管流回第三集流管的下管道中;接着,冷媒经第三跨接管进入第四集流管的上管道,由和第四集流管上管道联通的扁管流到第八集流管的上部,再从和第八集流管下部联通的扁管流回第四集流管的下管道中;最后,冷媒从第四集流管下管道上的冷媒出口接头流出。冷媒在换热器中流动的同时与外界介质进行换热。本
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四排管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至第八集流管、第一至第三跨接管、以及第一至第四连接板;所述第一至第八集流管的两端均封闭,其中,所述第一至第四集流管平行设置、一端均固连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另一端均固连在所述第三连接板上;所述第五至第八集流管平行设置、一端均固连在所述第二连接板上、另一端均固连在所述第四连接板上;所述第一至第四集流管在其管道中均设有隔板、将其隔成不能流通的上管体和下管体;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五集流管之间、第二集流管和第六集流管之间、第三集流管和第七集流管之间、第四集流管和第八集流管之间都均匀的设有若干用于联通二者的扁管;所述第一跨接管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下管体和第二集流管的上管体之间,用于联通第一集流管的下管体和第二集流管的上管体;所述第二跨接管设置在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下管体和第三集流管的上管体之间,用于联通第二集流管的下管体和第三集流管的上管体;所述第三跨接管设置在所述第三集流管的下管体和第四集流管的上管体之间,用于联通第三集流管的下管体和第四集流管的上管体;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上管体上设有冷媒进口接头;所述第四集流管的下管体上设有冷媒出口接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四排管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至第八集流管、第一至第三跨接管、以及第一至第四连接板;所述第一至第八集流管的两端均封闭,其中,所述第一至第四集流管平行设置、一端均固连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另一端均固连在所述第三连接板上;所述第五至第八集流管平行设置、一端均固连在所述第二连接板上、另一端均固连在所述第四连接板上;所述第一至第四集流管在其管道中均设有隔板、将其隔成不能流通的上管体和下管体;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五集流管之间、第二集流管和第六集流管之间、第三集流管和第七集流管之间、第四集流管和第八集流管之间都均匀的设有若干用于联通二者的扁管;所述第一跨接管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下管体和第二集流管的上管体之间,用于联通第一集流管的下管体和第二集流管的上管体;所述第二跨接管设置在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下管体和第三集流管的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孝天冯诗愚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