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车身骨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00456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6 04: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汽车制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铝合金车身骨架,包括左侧围骨架、右侧围骨架、顶盖骨架、前围骨架、后围骨架、第一斜撑结构和第二斜撑结构,所述左侧围骨架、右侧围骨架、前围骨架和后围骨架的底侧固定在车架上,所述左侧围骨架、右侧围骨架、前围骨架和后围骨架的顶侧固定在所述顶盖骨架上,所述第一斜撑结构支撑于所述左侧围骨架与所述车架之间,所述第二斜撑结构支撑于所述右侧围骨架与所述车架之间。通过第一斜撑结构和第二斜撑结构可以提高铝合金车身骨架的强度,提高客车的侧翻实验通过率。

Aluminum alloy body frame

The utility model belongs to the field of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nd relates to an aluminium alloy body framework, which comprises a left circumference framework, a right circumference framework, a top cover framework, a front circumference framework, a rear circumference framework, a first oblique bracing structure and a second oblique bracing structure. The bottom of the left circumference framework, a right circumference framework, a front circumference framework and a rear circumference framework are fixed on the frame, and the left circumference framework and a right circumference framework are fixed on the frame. The top side of the frame, the front frame and the rear frame are fixed on the top frame. The first diagonal brace structure is supported between the left frame and the frame, and the second diagonal brace structure is supported between the right frame and the frame. Through the first brace structure and the second brace structure, the strength of the aluminium alloy body frame can be improved, and the passing rate of the rollover test can be improv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铝合金车身骨架
本技术属于汽车制造
,特别是涉及一种铝合金车身骨架。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主流客车一般采用钢型材焊接制成车身骨架,因钢型材的强度高,钢型材制成的客车车身骨架可以通过侧翻实验。但是,钢型材的本身重量很重,增加了客车车身的自身重量,而客车的载重是一定的,从而导致客车的载客能力变小。现在,为了降低客车的自身重量,也有用铝型材代替钢型材制成的铝合金车身骨架。现有的铝合金车身骨架通常由左侧围骨架、右侧围骨架、顶盖骨架、前围骨架和后围骨架这五大件构成,这五大件都是由铝型材焊接制成的,这五大件焊接完成后再用铆钉合装。然后,铝合金车身骨架通过牛腿与车架固定。因铝型材本身的材质原因导致同等型材断面规格的铝合金车身骨架整体强度较钢型材车身骨架的强度低,使得铝合金车身骨架在不增加断面面积的情况下易断裂,在侧翻实验的过程中,现有的铝合金车身骨架在着地瞬间就会因与地面发生接触而出现车身骨架断裂的现象,从而使断裂的车身骨架侵入乘客生存空间,导致无法通过侧翻实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铝合金车身骨架的强度较低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铝合金车身骨架。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铝合金车身骨架,包括左侧围骨架、右侧围骨架、顶盖骨架、前围骨架、后围骨架、第一斜撑结构和第二斜撑结构,所述左侧围骨架、右侧围骨架、前围骨架和后围骨架的底侧固定在车架上,所述左侧围骨架、右侧围骨架、前围骨架和后围骨架的顶侧固定在所述顶盖骨架上,所述左侧围骨架的前侧与所述前围骨架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左侧围骨架的后侧与所述后围骨架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右侧围骨架的前侧与所述前围骨架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右侧围骨架的后侧与所述后围骨架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撑结构支撑于所述左侧围骨架与所述车架之间,所述第二斜撑结构支撑于所述右侧围骨架与所述车架之间。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铝合金车身骨架,在左侧围骨架与车架之间支撑的第一斜撑结构,可以提高左侧围骨架的强度,减小左侧围骨架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同时使客车的侧翻变形点上移,间接增加乘客的生存空间,提高客车的侧翻实验通过率。在右侧围骨架与车架之间支撑的第二斜撑结构,可以提高右侧围骨架的强度,减小右侧围骨架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同时使客车的侧翻变形点上移,间接增加乘客的生存空间,提高客车的侧翻实验通过率。可选地,所述第一斜撑结构包括第一前斜撑结构,所述第一前斜撑结构包括第一前斜撑杆,所述第一前斜撑杆的上端固定在所述左侧围骨架上,所述第一前斜撑杆的下端固定在所述车架上,所述第一前斜撑杆的下端在所述车架的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左侧围骨架的右侧;所述第二斜撑结构包括第二前斜撑结构,所述第二前斜撑结构包括第二前斜撑杆,所述第二前斜撑杆的上端固定在所述右侧围骨架的前门框架上,所述第二前斜撑杆的下端固定在所述车架上,所述第二前斜撑杆的下端在所述车架的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右侧围骨架的左侧。可选地,所述第一前斜撑结构位于司机座椅与第一排乘客座椅之间;所述第二前斜撑结构支撑于所述前门框架与所述车架之间,所述第二前斜撑结构位于第一排乘客座椅的前方。可选地,所述第一前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一前固定杆,所述第一前固定杆的外侧表面贴合固定在所述左侧围骨架上,所述第一前斜撑杆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前固定杆的上端,所述第一前固定杆的下端固定在所述车架上。可选地,所述第一前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一前固定块,所述第一前固定块的外侧表面贴合固定在所述左侧围骨架上,所述第一前斜撑杆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前固定块上。可选地,所述第一前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一前加强梁;所述第一前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一前斜撑杆与所述第一前固定杆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前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一前斜撑杆与所述车架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前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一前斜撑杆与所述第一前固定杆及所述车架之间。可选地,所述第一前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一前加强梁;所述第一前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一前斜撑杆与所述第一前固定块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前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一前斜撑杆与所述车架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前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一前斜撑杆与所述第一前固定块及所述车架之间。可选地,所述第二前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二前固定块,所述第二前固定块的外侧表面贴合固定在所述前门框架,所述第二前斜撑杆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前固定块上。可选地,所述第二前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二前加强梁;所述第二前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二前斜撑杆与所述第二前固定块之间;或者,所述第二前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二前斜撑杆与所述车架之间;或者,所述第二前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二前斜撑杆与所述第二前固定块及所述车架之间。可选地,所述左侧围骨架上设置有安全门框架,所述第一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一后斜撑结构,所述第一后斜撑结构支撑于所述安全门框架与所述车架之间。可选地,所述右侧围骨架上设置有中门框架,所述第二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二后斜撑结构,所述第二后斜撑结构支撑于所述中门框架与所述车架之间。可选地,所述第一后斜撑结构包括第一后斜撑杆,所述第一后斜撑杆的上端固定在所述安全门框架,所述第一后斜撑杆的下端固定在所述车架上,所述第一后斜撑杆的下端在所述车架的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左侧围骨架的右侧;所述第二后斜撑结构包括第二后斜撑杆,所述第二后斜撑杆的上端固定在所述中门框架,所述第二后斜撑杆的下端固定在所述车架上,所述第二后斜撑杆的下端在所述车架的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右侧围骨架的左侧。可选地,所述第一后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一后固定块,所述第一后固定块的外侧表面贴合固定在所述安全门框架,所述第一后斜撑杆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后固定块上;所述第二后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二后固定块,所述第二后固定块的外侧表面贴合固定在所述中门框架,所述第二后斜撑杆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后固定块上。可选地,所述第一后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一后加强梁;所述第一后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一后斜撑杆与所述第一后固定块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后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一后斜撑杆与所述车架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后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一后斜撑杆与所述第一后固定块及所述车架之间;所述第二后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二后加强梁;所述第二后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二后斜撑杆与所述第二后固定块之间;或者,所述第二后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二后斜撑杆与所述车架之间;或者,所述第二后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二后斜撑杆与所述第二后固定块及所述车架之间。可选地,所述铝合金车身骨架还包括支撑在所述左侧围骨架与所述顶盖骨架之间的第一加强结构,所述铝合金车身骨架还包括支撑在所述右侧围骨架与所述顶盖骨架之间的第二加强结构。可选地,所述左侧围骨架包括左立柱、左上纵梁及左下纵梁,所述左立柱的顶部与所述左上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左立柱的底部与所述左下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左上纵梁与所述顶盖骨架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左下纵梁与所述车架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左立柱为内部形成有两个独立第一空腔的方形梁;所述右侧围骨架包括右立柱、右上纵梁及右下纵梁,所述右立柱的顶部与所述右上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右立柱的底部与所述右下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右上纵梁与所述顶盖骨架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右下纵梁与所述车架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右立柱为内部形成有两个独立第二空腔的方形梁;所述顶盖骨架包括左边纵梁、右边纵梁、多根顶盖横梁和多根顶盖纵梁,多根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铝合金车身骨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左侧围骨架、右侧围骨架、顶盖骨架、前围骨架、后围骨架、第一斜撑结构和第二斜撑结构,所述左侧围骨架、右侧围骨架、前围骨架和后围骨架的底侧固定在车架上,所述左侧围骨架、右侧围骨架、前围骨架和后围骨架的顶侧固定在所述顶盖骨架上,所述左侧围骨架的前侧与所述前围骨架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左侧围骨架的后侧与所述后围骨架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右侧围骨架的前侧与所述前围骨架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右侧围骨架的后侧与所述后围骨架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撑结构支撑于所述左侧围骨架与所述车架之间,所述第二斜撑结构支撑于所述右侧围骨架与所述车架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铝合金车身骨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左侧围骨架、右侧围骨架、顶盖骨架、前围骨架、后围骨架、第一斜撑结构和第二斜撑结构,所述左侧围骨架、右侧围骨架、前围骨架和后围骨架的底侧固定在车架上,所述左侧围骨架、右侧围骨架、前围骨架和后围骨架的顶侧固定在所述顶盖骨架上,所述左侧围骨架的前侧与所述前围骨架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左侧围骨架的后侧与所述后围骨架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右侧围骨架的前侧与所述前围骨架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右侧围骨架的后侧与所述后围骨架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撑结构支撑于所述左侧围骨架与所述车架之间,所述第二斜撑结构支撑于所述右侧围骨架与所述车架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铝合金车身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撑结构包括第一前斜撑结构,所述第一前斜撑结构包括第一前斜撑杆,所述第一前斜撑杆的上端固定在所述左侧围骨架上,所述第一前斜撑杆的下端固定在所述车架上,所述第一前斜撑杆的下端在所述车架的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左侧围骨架的右侧;所述第二斜撑结构包括第二前斜撑结构,所述第二前斜撑结构包括第二前斜撑杆,所述第二前斜撑杆的上端固定在所述右侧围骨架的前门框架上,所述第二前斜撑杆的下端固定在所述车架上,所述第二前斜撑杆的下端在所述车架的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右侧围骨架的左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铝合金车身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斜撑结构位于司机座椅与第一排乘客座椅之间;所述第二前斜撑结构支撑于所述前门框架与所述车架之间,所述第二前斜撑结构位于第一排乘客座椅的前方。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铝合金车身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一前固定杆,所述第一前固定杆的外侧表面贴合固定在所述左侧围骨架上,所述第一前斜撑杆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前固定杆的上端,所述第一前固定杆的下端固定在所述车架上。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铝合金车身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一前固定块,所述第一前固定块的外侧表面贴合固定在所述左侧围骨架上,所述第一前斜撑杆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前固定块上。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铝合金车身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一前加强梁;所述第一前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一前斜撑杆与所述第一前固定杆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前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一前斜撑杆与所述车架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前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一前斜撑杆与所述第一前固定杆及所述车架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铝合金车身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一前加强梁;所述第一前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一前斜撑杆与所述第一前固定块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前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一前斜撑杆与所述车架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前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一前斜撑杆与所述第一前固定块及所述车架之间。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铝合金车身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前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二前固定块,所述第二前固定块的外侧表面贴合固定在所述前门框架上,所述第二前斜撑杆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前固定块上。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铝合金车身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前斜撑结构还包括第二前加强梁;所述第二前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二前斜撑杆与所述第二前固定块之间;或者,所述第二前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二前斜撑杆与所述车架之间;或者,所述第二前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二前斜撑杆与所述第二前固定块及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朋黄丰收王志强尹力高玮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