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管柱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00435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6 04:52
本公开涉及一种转向管柱和车辆。所述转向管柱包括转向轴、固定支架、第一柱筒、角度调节电机、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连杆机构,转向轴穿设于第一柱筒,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包括角度调节丝杆和套设在角度调节丝杆上的角度调节螺母,角度调节丝杆与角度调节电机相连,角度调节螺母通过连杆机构与固定支架相连,第一柱筒的一个端部绕第一铰接轴线铰接在固定支架上,连杆机构中的一个连杆绕第二铰接轴线铰接在第一柱筒的另一端部上,第一铰接轴线与第二铰接轴线平行,角度调节丝杆的轴线与第一铰接轴线垂直,角度调节电机能够通过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和连杆机构驱动第一柱筒相对于固定支架转动。

Steering Pipe and Vehicle

The present disclosure relates to a steering string and a vehicle. The steering pipe string comprises a steering shaft, a fixing bracket, a first cylinder, an angle regulating motor, an angle regulating screw nut mechanism and a connecting rod mechanism. The steering shaft is arranged through the first cylinder. The angle regulating screw nut mechanism includes an angle regulating screw and an angle regulating nut sleeved on the angle regulating screw. The angle regulating screw is connected with the angle regulating motor and the angle regulating nut is connected. The connecting rod mechanism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xed bracket. One end of the first cylinder is articulated on the fixed bracket around the first articulated axis. A connecting rod in the connecting rod mechanism is articulated on the other end of the first cylinder around the second articulated axis. The first articulated axis is parallel to the second articulated axis. The axis of the angle regulating screw rod is perpendicular to the first articulated axis. The angle regulating motor can pass through the angle regulating axis. The adjusting screw nut mechanism and connecting rod mechanism drive the first cylinder to rotate relative to the fixed suppor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向管柱和车辆
本公开涉及汽车转向系统,具体地,涉及一种转向管柱和具有该转向管柱的车辆。
技术介绍
公开号为CN205706835U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电动四向调节转向管柱机构。这种形式的电动四向调节转向管柱机构从结构上来说是比较简易的,调节位移精度较差,可靠性较差,调节过程产生的噪音较大。调节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紧凑性较差,易被作为受力杠杆而损坏。从整体结构到产品可执行性均较差,转向管柱机构的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转向管柱可实现角度调节的转向管柱,该转向管柱的角度调节精度较高,并且整体结构紧凑。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转向管柱,包括转向轴、固定支架、第一柱筒、角度调节电机、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连杆机构,所述转向轴穿设于所述第一柱筒,所述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包括角度调节丝杆和套设在所述角度调节丝杆上的角度调节螺母,所述角度调节丝杆与所述角度调节电机相连,所述角度调节螺母通过所述连杆机构与所述固定支架相连,所述第一柱筒的一个端部绕第一铰接轴线铰接在所述固定支架上,所述连杆机构中的一个连杆绕第二铰接轴线铰接在所述第一柱筒的另一端部上,所述第一铰接轴线与所述第二铰接轴线平行,所述角度调节丝杆的轴线与所述第一铰接轴线垂直,所述角度调节电机能够通过所述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和所述连杆机构驱动所述第一柱筒相对于所述固定支架转动。可选地,所述第一柱筒位于所述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和所述固定支架之间。可选地,所述转向管柱还包括角度调节电机基座,所述角度调节电机固定在所述角度调节电机基座上,所述第一柱筒上形成有安装凸耳,所述角度调节电机基座绕第三铰接轴线铰接在所述安装凸耳上,所述第三铰接轴线与所述第一铰接轴线平行,沿所述第一柱筒的轴向所述安装凸耳位于所述第一柱筒的两个端部之间。可选地,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绕第四铰接轴线铰接在所述角度调节螺母上,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绕第五铰接轴线铰接在所述固定支架上,所述第一铰接轴线、所述第四铰接轴线和所述第五铰接轴线平行,所述第一连杆绕所述第二铰接轴线铰接在所述第一柱筒上。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杆具有与所述角度调节螺母相连的第一铰接点、与所述第一柱筒相连的第二铰接点、与所述第二连杆相连的第三铰接点,所述第一铰接点、所述第二铰接点和所述第三铰接点之间的连线呈三角形。可选地,所述连杆机构为两个,两个所述连杆机构分别设置在所述角度调节螺母的两侧,所述第一柱筒位于两个所述连杆机构之间。可选地,所述转向管柱还包括第二柱筒,所述第二柱筒设置在所述第一柱筒内且与所述第一柱筒滑动套接,所述转向轴穿设于所述第二柱筒,所述转向轴包括花键连接的上轴和下轴,所述上轴通过第一轴承安装在所述第二柱筒内,所述下轴通过第二轴承安装在所述第一柱筒内,所述转向管柱还包括高度调节电机和高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所述高度调节电机能够通过所述高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驱动所述第二柱筒相对于所述第一柱筒轴向移动。可选地,所述高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包括高度调节丝杆和套设在所述高度调节丝杆上的高度调节螺母,所述高度调节丝杆与所述高度调节电机相连,所述高度调节螺母与所述第二柱筒相连,所述高度调节丝杆的轴线与所述第二柱筒的轴线平行。可选地,所述转向管柱还包括高度调节电机基座,所述高度调节电机固定在所述高度调节电机基座上,所述高度调节电机基座固定在所述第一柱筒上,沿所述第一柱筒的轴向,所述高度调节电机基座位于所述第一柱筒的两个端部之间。可选地,所述转向管柱还包括调节控制器,所述调节控制器固定在所述第一柱筒上,沿所述第一柱筒的轴向,所述调节控制器位于所述第一柱筒的两个端部之间,所述调节控制器通过第一线束与所述角度调节电机相连,所述调节控制器通过第二线束与所述高度调节电机相连。可选地,所述固定支架、所述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所述高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所述调节控制器分布在所述第一柱筒周围。在本公开的转向管柱中,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用于将角度调节电机的旋转运动转化成角度调节螺母的直线运动,角度调节螺母通过连杆机构带动第一柱筒绕第一铰接轴线转动。通过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与连杆机构的配合,能够显著提高角度调节的精度和调节过程中的运动可靠性。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转向管柱。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的立体示意图;图2和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的爆炸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中的转向轴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中的角度调节丝杆与角度调节电机基座的装配示意图,其中,为了显示内部结构,角度调节电机基座以剖视图示出;图7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中的角度调节丝杆与角度调节电机基座的爆炸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中的角度调节螺母的爆炸示意图;图9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中的丝杆压紧块的立体示意图;图10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中的高度调节丝杆与高度调节电机基座的装配示意图,其中,为了显示内部结构,高度调节电机基座以剖视图示出;图11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中的高度调节丝杆与高度调节电机基座的爆炸示意图;图12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中的高度调节模块的装配示意图,其中,为了显示内部结构,第一柱筒以剖视图示出;图13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中的高度调节模块的爆炸示意图;图14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中的滑动套环的立体示意图;图15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中的滑动柱筒的立体示意图;图16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中的滑动柱筒的剖视示意图;图17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中的第一柱筒的立体示意图,其中,为了显示内部结构,第一柱筒以剖视图示出;图18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中的压紧机构的爆炸示意图;图19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中的第二柱筒的装配示意图,其中,为了显示内部结构,滑动柱筒以剖视图示出;图20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中的第二柱筒的爆炸示意图;图21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中的滑动柱筒的立体示意图,其中,为了显示内部结构,滑动柱筒以剖视图示出;图22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中的溃缩环的立体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角度调节电机20角度调节电机基座21第二限位台阶22第三限位台阶30角度调节丝杆31第一限位台阶32第一销孔40角度调节螺母41螺母本体42丝杆压紧块43压紧弹簧44压紧螺母411第一螺纹孔412第二螺纹孔421小径部422大径部423台阶面424凹面425定位凸起51第一推力轴承52第二推力轴承53第一锁紧螺母54第一开槽螺母55第一开口销56第一承载轴承57第二承载轴承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向轴(60)、固定支架(160)、第一柱筒(80)、角度调节电机(10)、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连杆机构,所述转向轴(60)穿设于所述第一柱筒(80),所述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包括角度调节丝杆(30)和套设在所述角度调节丝杆(30)上的角度调节螺母(40),所述角度调节丝杆(30)与所述角度调节电机(10)相连,所述角度调节螺母(40)通过所述连杆机构与所述固定支架(160)相连,所述第一柱筒(80)的一个端部绕第一铰接轴线(A‑A)铰接在所述固定支架(160)上,所述连杆机构中的一个连杆绕第二铰接轴线(B‑B)铰接在所述第一柱筒(80)的另一端部上,所述第一铰接轴线(A‑A)与所述第二铰接轴线(B‑B)平行,所述角度调节丝杆(30)的轴线与所述第一铰接轴线(A‑A)垂直,所述角度调节电机(10)能够通过所述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和所述连杆机构驱动所述第一柱筒(80)相对于所述固定支架(160)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向轴(60)、固定支架(160)、第一柱筒(80)、角度调节电机(10)、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连杆机构,所述转向轴(60)穿设于所述第一柱筒(80),所述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包括角度调节丝杆(30)和套设在所述角度调节丝杆(30)上的角度调节螺母(40),所述角度调节丝杆(30)与所述角度调节电机(10)相连,所述角度调节螺母(40)通过所述连杆机构与所述固定支架(160)相连,所述第一柱筒(80)的一个端部绕第一铰接轴线(A-A)铰接在所述固定支架(160)上,所述连杆机构中的一个连杆绕第二铰接轴线(B-B)铰接在所述第一柱筒(80)的另一端部上,所述第一铰接轴线(A-A)与所述第二铰接轴线(B-B)平行,所述角度调节丝杆(30)的轴线与所述第一铰接轴线(A-A)垂直,所述角度调节电机(10)能够通过所述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和所述连杆机构驱动所述第一柱筒(80)相对于所述固定支架(160)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柱筒(80)位于所述角度调节丝杆螺母机构和所述固定支架(160)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管柱还包括角度调节电机基座(20),所述角度调节电机(10)固定在所述角度调节电机基座(20)上,所述第一柱筒(80)上形成有安装凸耳(802),所述角度调节电机基座(20)绕第三铰接轴线(C-C)铰接在所述安装凸耳(802)上,所述第三铰接轴线(C-C)与所述第一铰接轴线(A-A)平行,沿所述第一柱筒(80)的轴向所述安装凸耳(802)位于所述第一柱筒(80)的两个端部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171)和第二连杆(172),所述第一连杆(171)的第一端绕第四铰接轴线(D-D)铰接在所述角度调节螺母(40)上,所述第一连杆(17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杆(172)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172)的第二端绕第五铰接轴线(E-E)铰接在所述固定支架(160)上,所述第一铰接轴线(A-A)、所述第四铰接轴线(D-D)和所述第五铰接轴线(E-E)平行,所述第一连杆(171)绕所述第二铰接轴线(B-B)铰接在所述第一柱筒(80)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171)具有与所述角度调节螺母(40)相连的第一铰接点、与所述第一柱筒(80)相连的第二铰接点、与所述第二连杆(172)相连的第三铰接点,所述第一铰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成刚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