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形成气道撑条结构件的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99695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6 04: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电抗器领域,公开了一种形成气道撑条结构件的模具,所述气道撑条结构件包括条状的聚酯本体部以及在聚酯本体部的两端沿所述聚酯本体部的同一厚度方向延伸的聚酯卡接端,且所述聚酯卡接端之间的卡接距离小于所述聚酯本体部的长度,其中,所述模具包括具有上模和下模的成型模具,所述上模和下模合模之后能够形成具有所述气道撑条结构件形状的模腔。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模具形成的气道撑条结构件能够直接卡接在硅钢片上以将其固定,避免了角撑和扁撑条的同时使用,解决了组装工序繁琐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特定结构的聚酯气道撑条结构件还具有较高的弯曲强度和弯曲弹性模量,解决了现有的支撑结构件侧翼强度不够的问题。

A Die for Forming Airway Brace Structural Parts

The utility model belongs to the field of reactor, and discloses a die for forming an airway brace structure, which comprises a strip-shaped polyester body part and a polyester clip end extending along the same thickness direction of the polyester body part at both ends of the polyester body part, and the clip distance between the polyester clip ends is less than the length of the polyester body part. The die comprises a forming die with an upper die and a lower die. After the upper die and the lower die are closed, a die cavity with the shape of the airway brace structure member can be formed. The airway brace structure formed by the die provided by the utility model can be directly clamped on the silicon steel sheet to fix it, avoiding the simultaneous use of corner brace and flat brace, and solving the problem of cumbersome assembly process. More importantly, this special structure of polyester airway brace structure also has high flexural strength and flexural modulus of elasticity, which solves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flank strength of existing support structure par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形成气道撑条结构件的模具
本技术属于电抗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形成气道撑条结构件的模具。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现有的电抗器绝缘隔层通常包括硅钢片1’、包饶在所述硅钢片1’外侧的线圈2’以及位于所述硅钢片1’和线圈2’之间的用于固定所述硅钢片1’的撑条结构件,其中,所述撑条结构件又包括角撑31’和扁撑条32’且这两者的材质通常均为聚酯拉挤型材。这种形状的电抗器绝缘隔层的散热和绝缘效果都比较好,但是撑条结构件较为零散,装配很麻烦,并且零件重量较大且成本较高。拉挤工艺为一种连续生产工艺,产品出模具时温度较高,但是此时已经没有型腔的约束,因此收缩较大,而U槽薄而宽的特点则加剧了这一效应,产品开口尺寸偏差较大,这样会导致其加工而成的零件无法装配或者装配后零件一直处于高应力状态,极大地减少了零件的使用寿命。因此,市场上多数撑条结构件都是选择SMC模压件。然而,对槽内有一个内凹的零件,模压件则通常无法脱模。因此,目前急需研发一种可通过拉挤工艺生产并且能够克服型材收缩严重、尺寸不稳定、侧翼强度不够的撑条结构件,以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新的形成气道撑条结构件的模具,由此获得的气道撑条结构件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形成气道撑条结构件的模具,所述气道撑条结构件包括条状的聚酯本体部以及在所述聚酯本体部的两端沿所述聚酯本体部的同一厚度方向延伸的聚酯卡接端,且所述聚酯卡接端之间的卡接距离小于所述聚酯本体部的长度,其中,所述模具包括具有上模和下模的成型模具,所述上模和下模合模之后能够形成具有所述气道撑条结构件形状的模腔。优选地,所述聚酯本体部呈矩形条状或梯形条状,所述聚酯卡接端呈S型;所述聚酯本体部与聚酯卡接端之间的连接处设置为平滑过渡。优选地,以所述聚酯卡接端之间的卡接距离h为基准,所述聚酯本体部的长度H为1.05-1.35h;所述聚酯本体部的厚度a为3-5mm,所述聚酯本体部的靠近所述聚酯卡接端的表面与所述聚酯卡接端最外端之间的距离b为9-11mm。优选地,H=163.1±0.3mm,h=150.9±0.2mm,a=3±0.2mm,b=10±0.2mm;或者,H=122.7±0.3mm,h=110.5±0.2mm,a=3±0.2mm,b=10±0.2mm;或者,H=97.2±0.3mm,h=85±0.2mm,a=3±0.2mm,b=10±0.2mm;或者,H=89.95±0.3mm,h=77.75±0.2mm,a=3±0.2mm,b=10±0.2mm;或者,H=75.2±0.3mm,h=63±0.2mm,a=3±0.2mm,b=10±0.2mm;或者,H=62.2±0.3mm,h=50±0.2mm,a=3±0.2mm,b=10±0.2mm。优选地,所述聚酯本体部与所述聚酯卡接端一体成型。优选地,所述上模包括顶模和芯模,所述芯模位于所述顶模和下模之间且呈条状,所述顶模包括条状本体部以及在所述条状本体部的两端沿所述芯模方向延伸的侧端,所述顶模的本体部与所述芯模紧密配合,所述顶模的侧端与所述芯模的端面的分界处为形成所述气道撑条结构件的聚酯卡接端最外端的位置,经合模之后,所述顶模、芯模和下模之间能够形成具有所述气道撑条结构件形状的模腔。优选地,所述顶模、芯模和下模之间采用芯铁式分块组装。优选地,所述模具还包括预成型模具,所述预成型模具沿着进料方向包括相互分离的第一导纱板和第二导纱板,所述第一导纱板从上到下依次开设有第一缝边毡上入口、若干个圆形导纱孔和第一缝边毡下入口,所述第二导纱板从上到下依次开设有第二缝边毡上入口、若干个导纱口和第二缝边毡下入口,若干个所述圆形导纱孔组成的导纱孔群和若干个所述导纱口组成的导纱口群的形状与所述气道撑条结构件的形状大致相同,所述圆形导纱孔的孔直径φ为4-6mm,至少部分所述导纱口的宽度L满足φ<L≤50mm,在预成型过程中,第一缝边毡、浸渍有聚酯树脂糊的玻璃纤维纱和第二缝边毡分别从第一缝边毡上入口、圆形导纱孔和第一缝边毡下入口同时导入所述第一导纱板,之后再分别从第二缝边毡上入口、导纱口和第二缝边毡下入口导入所述第二导纱板,最后再将以上第一缝边毡、浸渍有聚酯树脂糊的玻璃纤维纱和第二缝边毡同时导入所述成型模具中模压成型。优选地,所述导纱口包括若干个水平方向导纱口和若干个垂直方向导纱口,若干个所述水平方向导纱口组成的导纱口群的形状与所述气道撑条结构件的聚酯本体部的形状大致相同,若干个所述垂直方向导纱口组成的导纱口群的形状与所述气道撑条结构件的聚酯卡接端的形状大致相同,且所述水平方向导纱口均为条状且宽度L’各自独立地满足30mm≤L≤50mm,所述垂直方向导纱口均为圆形且直径φ’各自独立地满足φ≤φ’≤10mm。优选地,所述第一缝边毡上入口和第一缝边毡下入口的宽度均大于由若干个所述圆形导纱孔组成的导纱孔群的宽度,所述第二缝边毡上入口和第二缝边毡下入口的宽度均大于由若干个所述导纱口组成的导纱口群的宽度;所述第一缝边毡上入口、第二缝边毡上入口和第二缝边毡下入口的两侧端各自独立地以60-90°的角度向下弯曲。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纱板和第二导纱板均为环氧树脂板。优选地,所述模具还包括牵引设备,用于将所述第一缝边毡、浸渍有聚酯树脂糊的玻璃纤维纱和第二缝边毡依次引入第一导纱板、第二导纱板以及成型模具。本技术的有益效果:由本技术提供的模具形成的气道撑条结构件能够直接卡接在硅钢片上以将其固定,避免了角撑和扁撑条的同时使用,解决了组装工序繁琐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特定结构的聚酯气道撑条结构件还具有较高的弯曲强度和弯曲弹性模量,解决了现有的支撑结构件侧翼强度不够的问题,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此外,本技术提供的模具能够实现采用聚酯或者聚酯复配玻璃纤维和缝边毡通过拉挤工艺成型得到气道撑条结构件,在具体的拉挤过程中可以通过添加聚乙烯微粉这一低收缩剂解决型材收缩的问题,所得气道撑条结构件的尺寸非常稳定。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现有的电抗器绝缘隔层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气道撑条结构件的截面示意图;图3为包括本技术提供的气道撑条结构件的电抗器绝缘隔层的结构示意图;图4a为本技术提供的成型模具在合模之前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b为本技术提供的成型模具在合模之后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成型模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a为本技术提供的预成型模具中第一导纱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b为本技术提供的预成型模具中第二导纱板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模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硅钢片;2’-线圈;31’-角撑;32’-扁撑条;1-硅钢片;2-线圈;3-气道撑条结构件;31-聚酯本体部;32-聚酯卡接端;4-顶模;5-芯模;6-下模;A-第一导纱板;B-第二导纱板;C-成型模具;D-连接架;X-第一缝边毡上入口;Y-圆形导纱孔;Z-第一缝边毡下入口;X’-第二缝边毡上入口;Y’-导纱口;Z’-第二缝边毡下入口。具体实施方式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形成气道撑条结构件的模具,所述气道撑条结构件包括条状的聚酯本体部以及在所述聚酯本体部的两端沿所述聚酯本体部的同一厚度方向延伸的聚酯卡接端,且所述聚酯卡接端之间的卡接距离小于所述聚酯本体部的长度,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包括具有上模和下模的成型模具,所述上模和下模合模之后能够形成具有所述气道撑条结构件形状的模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形成气道撑条结构件的模具,所述气道撑条结构件包括条状的聚酯本体部以及在所述聚酯本体部的两端沿所述聚酯本体部的同一厚度方向延伸的聚酯卡接端,且所述聚酯卡接端之间的卡接距离小于所述聚酯本体部的长度,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包括具有上模和下模的成型模具,所述上模和下模合模之后能够形成具有所述气道撑条结构件形状的模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酯本体部呈矩形条状或梯形条状,所述聚酯卡接端呈S型;所述聚酯本体部与聚酯卡接端之间的连接处设置为平滑过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以所述聚酯卡接端之间的卡接距离h为基准,所述聚酯本体部的长度H为1.05-1.35h;所述聚酯本体部的厚度a为3-5mm,所述聚酯本体部的靠近所述聚酯卡接端的表面与所述聚酯卡接端最外端之间的距离b为9-11m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H=163.1±0.3mm,h=150.9±0.2mm,a=3±0.2mm,b=10±0.2mm;或者,H=122.7±0.3mm,h=110.5±0.2mm,a=3±0.2mm,b=10±0.2mm;或者,H=97.2±0.3mm,h=85±0.2mm,a=3±0.2mm,b=10±0.2mm;或者,H=89.95±0.3mm,h=77.75±0.2mm,a=3±0.2mm,b=10±0.2mm;或者,H=75.2±0.3mm,h=63±0.2mm,a=3±0.2mm,b=10±0.2mm;或者,H=62.2±0.3mm,h=50±0.2mm,a=3±0.2mm,b=10±0.2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包括顶模和芯模,所述芯模位于所述顶模和下模之间且呈条状,所述顶模包括条状本体部以及在所述条状本体部的两端沿所述芯模方向延伸的侧端,所述顶模的本体部与所述芯模紧密配合,所述顶模的侧端与所述芯模的端面的分界处为形成所述气道撑条结构件的聚酯卡接端最外端的位置,经合模之后,所述顶模、芯模和下模之间能够形成具有所述气道撑条结构件形状的模腔;所述顶模、芯模和下模之间采用芯铁式分块组装。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继文陈伟华林以海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弘诚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厦门弘诚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