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液装置及分流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09258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5 12: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均液装置及分流器,均流装置包括壳体和均液结构,所述均液结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且将所述壳体内部分为至少两个均液腔,由所述壳体第一端进入的冷媒依次经过所有所述均液腔后流出所述壳体的第二端。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均流装置及分流器,通过利用均流结构使冷媒在壳体内部进行均液,保证进入分流器内的冷媒能够达到均匀混合的目的,而且使分流结构的进液口的面积大于壳体的第二端的端面面积,使得在冷媒进入分流结构后流通面积增大,流速减小,使冷媒进一步混合,从而让冷媒均匀进入换热器,提高换热效率,减少系统中回液现象。

Liquid equalizer and distributor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liquid equalizing device and a distributor. The fluid equalizing device comprises a shell and a liquid equalizing structure. The liquid equalizing structure is arranged inside the shell and is divided into at least two liquid equalizing chambers. The refrigerant entered by the first end of the shell passes through all the liquid equalizing chambers in turn and flows out of the second end of the shell. The flow equalizing device and the distributor provided by the invention make the refrigerant homogenize in the shell by using the flow equalizing structure to ensure that the refrigerant entering the distributor can achieve the purpose of homogeneous mixing, and make the area of the inlet of the distributor structure larger than the area of the end face of the second end of the shell, so that the flow area increases, the flow velocity decreases and the refrigerant entering into the distributor structure. Step by step mixing, so that the refrigerant evenly into the heat exchanger,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heat transfer, reduce the phenomenon of liquid return in the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均液装置及分流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
,特别是一种均液装置及分流器。
技术介绍
空调系统中的分流器的作用是在冷媒进入换热器前将冷媒分给各个支路,让冷媒进入换热器前进行自身均热,但是由于冷媒进入分流器支管前管路都有折弯,经过折弯时会受到离心力等因素影响,导致冷媒在管中不均匀,加上总管中冷媒流速较快,冷媒还未混合就流入各个分液支管中,使换热器中各支路的冷媒量差异较大,不能充分利用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冷媒在进入分流器之前不能充分混合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能够均匀混合冷媒的均液装置及分流器。一种均流装置,包括壳体和均液结构,所述均液结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且将所述壳体内部分为至少两个均液腔,由所述壳体第一端进入的冷媒依次经过所有所述均液腔后流出所述壳体的第二端。所述均液结构包括均液板和两个隔板,两个所述隔板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均液板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第一隔板设置于所述均液板的第一端的第一侧面上,且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均液板的第一侧面和所述壳体上相对应的内表面共同围成一个均液腔,所述第二隔板设置于所述均液板的第二端处的第二侧面上,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均液板的第二侧面和所述壳体上相对应的内表面共同围成另一均液腔,由所述壳体第一端进入的冷媒依次经过两个所述均液腔后流出所述壳体的第二端。所述均液结构包括均液板和三个隔板,三个所述隔板包括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所述均液板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且所述均液板将所述壳体内部分为左侧腔和右侧腔,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分别设置于所述右侧腔的两端将所述右侧腔围成一个均液腔,所述第三隔板设置于所述左侧腔内,且将所述左侧腔分为两个均液腔,且所述左侧腔的两个均液腔通过所述右侧腔连通。所述均液结构包括均液板和至少四个隔板,所述均液板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且所述均流板将所述壳体内部分为左侧腔和右侧腔,部分所述隔板均匀分布于所述左侧腔内,剩余部分所述隔板均匀分布于所述右侧腔内,且处于所述左侧腔或处于所述右侧腔的相邻两个所述隔板和所述均流板的对应侧面以及所述壳体的对应的内表面共同围成一个所述均液腔。所有所述均液腔在所述壳体内部围成S形冷媒通道。所述隔板包括处于所述左侧腔内的左隔板和处于右侧腔内的右隔板,且相邻两个所述左隔板之间设置有一个所述右隔板。相邻的所述左隔板和所述右隔板之间均具有第一间距。所述隔板的数量为奇数个,且奇数个所述隔板包括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奇数个第四隔板,所述第一隔板设置于所述左侧腔的第一端处,所述第二隔板设置于所述左侧腔的第二端处,部分所述第四隔板均匀分布于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之间的所述左侧腔内形成所述左隔板,剩余所述第四隔板均匀分布于所述右侧腔内形成所述右隔板。所述隔板的数量为复数个,且复数个所述隔板包括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复数个第四隔板,所述第一隔板设置于所述左侧腔的第一端处,所述第二隔板设置于所述右隔板的第二端处,部分所述第四隔板均匀分布于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之间的所述左侧腔内形成所述左隔板,剩余所述第四隔板均匀分布于所述右侧腔内形成所述右隔板。所述均液板上设置有多个通孔,且相邻两个所述均液腔通过部分或全部所述通孔连通。所述通孔的横截面为圆形、方形或异形中的一种或几种。相邻两个所述隔板之间的所述均液板上均设置有所述通孔。所述壳体为圆筒体结构,所述均液板沿平行所述圆筒体的轴线方向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均液板所处平面经过所述圆筒体的轴线。所有所述隔板均垂直设置于所述均流板上。所述隔板在所述圆筒体的端面的投影面积等于所述圆筒体的端面面积的二分之一。所述均液板所处平面与所述壳体的轴线具有第一夹角。一种分流器,包括上述的均流装置。所述分流器包括分流结构,所述均流装置设置于所述分流结构的进液口处。所述分流结构的进液口的面积大于所述壳体的第二端的端面面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均流装置及分流器,通过利用均流结构使冷媒在壳体内部进行均液,保证进入分流器内的冷媒能够达到均匀混合的目的,而且使分流结构的进液口的面积大于壳体的第二端的端面面积,使得在冷媒进入分流结构后流通面积增大,流速减小,使冷媒进一步混合,从而让冷媒均匀进入换热器,提高换热效率,减少系统中回液现象。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均流装置及分流器的实施例的均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均流装置及分流器的实施例的均流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B向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均流装置及分流器的实施例的均流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中:1、壳体;2、均液结构;3、均液腔;21、均液板;22、隔板;221、第一隔板;222、第二隔板;223、第三隔板;224、第四隔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如图1和图2所示的均流装置,包括壳体1和均液结构2,所述均液结构2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部且将所述壳体1内部分为至少两个均液腔3,由所述壳体1第一端进入的冷媒依次经过所有所述均液腔3后流出所述壳体1的第二端,也即使冷媒在进入壳体1内部后,能够依次经过两个所述均液腔3,从而保证冷媒能够进行充分混合。如图1所示的所述均液结构2包括均液板21和两个隔板22,两个所述隔板22包括第一隔板221和第二隔板222,所述均液板21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部,所述第一隔板221设置于所述均液板21的第一端的第一侧面上,且所述第一隔板221与所述均液板21的第一侧面和所述壳体1上相对应的内表面共同围成一个均液腔3,所述第二隔板222设置于所述均液板21的第二端处的第二侧面上,所述第二隔板222与所述均液板21的第二侧面和所述壳体1上相对应的内表面共同围成另一均液腔3,由所述壳体1第一端进入的冷媒依次经过两个所述均液腔3后流出所述壳体1的第二端,并使冷媒经过均液板21进行均液,从而增加均液效果。如图4所示的所述均液结构2包括均液板21和三个隔板22,三个所述隔板22包括第一隔板221、第二隔板222和第三隔板223,所述均液板21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部,且所述均液板21将所述壳体1内部分为左侧腔和右侧腔,所述第一隔板221和第二隔板222分别设置于所述右侧腔的两端将所述右侧腔围成一个均液腔3,所述第三隔板223设置于所述左侧腔内,且将所述左侧腔分为两个均液腔3,且所述左侧腔的两个均液腔3通过所述右侧腔连通,使得冷媒能够二次经过均液板21,增加均液效果。如图2和图3所示的所述均液结构2包括均液板21和至少四个隔板22,所述均液板21设置于所述壳体1的内部,且所述均流板将所述壳体1内部分为左侧腔和右侧腔,部分所述隔板22均匀分布于所述左侧腔内,剩余部分所述隔板22均匀分布于所述右侧腔内,且处于所述左侧腔或处于所述右侧腔的相邻两个所述隔板22和所述均流板的对应侧面以及所述壳体1的对应的内表面共同围成一个所述均液腔3,从而在壳体1内部、均液板21的两侧分为多个均液腔3,增加冷媒在壳体1内部的流动距离,并且使冷媒能够多次穿过均液板21,增加均液效果。所有所述均液腔3在所述壳体1内部围成S形冷媒通道。所述隔板22包括处于所述左侧腔内的左隔板22和处于右侧腔内的右隔板22,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均液结构,所述均液结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且将所述壳体内部分为至少两个均液腔,由所述壳体第一端进入的冷媒依次经过所有所述均液腔后流出所述壳体的第二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均液结构,所述均液结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且将所述壳体内部分为至少两个均液腔,由所述壳体第一端进入的冷媒依次经过所有所述均液腔后流出所述壳体的第二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液结构包括均液板和两个隔板,两个所述隔板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均液板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第一隔板设置于所述均液板的第一端的第一侧面上,且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均液板的第一侧面和所述壳体上相对应的内表面共同围成一个均液腔,所述第二隔板设置于所述均液板的第二端处的第二侧面上,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均液板的第二侧面和所述壳体上相对应的内表面共同围成另一均液腔,由所述壳体第一端进入的冷媒依次经过两个所述均液腔后流出所述壳体的第二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液结构包括均液板和三个隔板,三个所述隔板包括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所述均液板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且所述均液板将所述壳体内部分为左侧腔和右侧腔,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分别设置于所述右侧腔的两端将所述右侧腔围成一个均液腔,所述第三隔板设置于所述左侧腔内,且将所述左侧腔分为两个均液腔,且所述左侧腔的两个均液腔通过所述右侧腔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液结构包括均液板和至少四个隔板,所述均液板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且所述均流板将所述壳体内部分为左侧腔和右侧腔,部分所述隔板均匀分布于所述左侧腔内,剩余部分所述隔板均匀分布于所述右侧腔内,且处于所述左侧腔或处于所述右侧腔的相邻两个所述隔板和所述均流板的对应侧面以及所述壳体的对应的内表面共同围成一个所述均液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均液腔在所述壳体内部围成S形冷媒通道。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包括处于所述左侧腔内的左隔板和处于右侧腔内的右隔板,且相邻两个所述左隔板之间设置有一个所述右隔板。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左隔板和所述右隔板之间均具有第一间距。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谦刘爱军李孜欧阳龙强陈常春张宇林张晓光曾志斌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