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甲车动力舱盖举升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9099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5 10: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舱盖举升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装甲车动力舱盖举升机构。包括舱盖座、安装在舱盖座上的舱盖,舱盖包括前舱盖和后舱盖,所述前舱盖和后舱盖通过合页连接在一起,所述后舱盖的后端铰接在舱盖座上,在后舱盖与舱盖座之间安装了气弹簧,气弹簧两端分别铰接在后舱盖与舱盖座上,在舱盖座上安装有撑杆,所述撑杆一端固定在舱盖座上,所述撑杆的另一端可挂在气弹簧的后舱盖的铰接轴上,所述撑杆、气弹簧以及舱盖座可形成三角形稳固结构,其中撑杆较气弹簧与前舱盖近。本发明专利技术将舱盖分为前后两部分,打开前舱盖后,借助两根气弹簧的辅助力即可能现单人翻转,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甲车动力舱盖举升机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舱盖举升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装甲车动力舱盖举升机构。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装甲防暴车舱盖举升较多应用的是机械举升机构,且舱盖多为整体式。该举升机构需借助于举升设备或多人操作才能实现舱盖的举升从而进行车辆的维修,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可靠性差,在后期使用过程中此类问题日渐明显。由此,市场上迫切的需要一款举升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性高,维修方便,且用于装甲车舱盖举升的机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技术任务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装甲车动力舱盖举升机构。本专利技术举升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性高、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解决后续装甲车维修困难等。本专利技术根据装甲车动力舱内零部件较多,为了提高维修便利性,设计了比一般装甲车更大的动力舱盖。因该动力舱盖弹道防护级别较高,整体重量较重,一体式动力舱盖的常规气弹簧无法进行举升。本专利技术设计分体式舱盖且翻转,科学的利用舱盖重心后移,缩小舱盖所需的翻转力矩,常规气弹簧即可提供相应辅助力。本专利技术前舱盖重量较轻,单人即可将其翻转到后舱盖上,而后舱盖重量较重,借助两根气弹簧的辅助力即可能现单人翻转,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可靠性。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装甲车动力舱盖举升机构,包括舱盖座、安装在舱盖座上的舱盖,舱盖包括前舱盖和后舱盖,所述前舱盖和后舱盖通过合页连接在一起,所述后舱盖的后端铰接在舱盖座上,在后舱盖与舱盖座之间安装了气弹簧,气弹簧两端分别铰接在后舱盖与舱盖座上,在舱盖座上安装有撑杆,所述撑杆一端固定在舱盖座上,所述撑杆的另一端挂在气弹簧的后舱盖的铰接轴上,所述撑杆、气弹簧以及舱盖座形成三角形稳固结构,其中撑杆较气弹簧与前舱盖距离近。进一步的,撑杆有两个,气弹簧两个,分别对称安装在舱盖及舱盖座的左右两端。进一步的,所述气弹簧一端铰接固定在舱盖座,另一端通过铰接连接在后舱盖内。进一步的,撑杆的一端通过万向轴安装在舱盖座上,在舱盖座内设有撑杆座,所述撑杆的另一端可插入进撑杆座上或挂在气弹簧的后舱盖的铰接轴上。进一步的,前舱盖与所述舱盖座之间在安装有主副两把锁。进一步的,所述撑杆的长度可调节。本专利技术通过将舱盖分为前后两部分,打开前舱盖后,通过气弹簧辅助,将后舱盖通过撑杆支持和气弹簧打开,起到双重保险的作用,实现装甲车的维修及保养。本专利技术保障了维修人员的安全问题,维修人员通过气弹簧的作用徒手可将几百公斤的后舱盖抬起,解决了后舱盖需用起重设备吊起,维修不便及在维修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本专利技术撑杆一端采用万向轴结构,另一端采用长度调整机构,结构更加灵活,长度可调整量充足,可将舱盖支撑在极限位置以内的任意角度。本专利技术在批量生产试制中得到广泛应用,动力舱盖举升机构结构简单、零部件少、使用可靠、稳定性高,更加适合装甲防暴车重型舱盖举升的机构。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A-A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B-B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C-C剖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舱盖关闭状态受力分析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舱盖打开状态受力分析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部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5所示,一种装甲车动力舱盖举升机构,包括舱盖座1、安装在舱盖座1上的舱盖2,舱盖2与舱盖座1形状及大小相匹配。上述的舱盖2包括前舱盖21和后舱盖22,前舱盖21和后舱盖22通过合页23连接在一起,以上可实现前舱盖21向上翻转180°并最终位于在后舱盖22上。此时,舱盖2内的前舱盖21优先打开,方便维修人员进入舱内进行维修和检查。为保证安全,前舱盖21与舱盖座1之间设置了主副两把锁3,起到安全保密的工作。当需要舱门完全打开时,就需要以下结构:在后舱盖22与舱盖座1之间设置了一对撑杆和一对气弹簧。一对撑杆和一对气弹簧分别对称安装在后舱盖22与舱盖座1的左右两边上,以左边的撑杆4和气弹簧5为例:撑杆4和气弹簧5的一端均固定在舱盖座1的左边的内壁上,其中撑杆4较气弹簧5与前舱盖21距离近。气弹簧5的一端铰接在舱盖座1的左边的内壁上,气弹簧5的另一端铰接在后舱盖22左边的内壁上。撑杆4一端通过万向轴安装在舱盖座1左边的内壁上,在舱盖座1左边的内壁上设有撑杆座11,撑杆4的另一端可插入进撑杆座11内,或者挂在气弹簧5在后舱盖22的铰接轴上。其中撑杆4较气弹簧5与前舱盖21距离近。当撑杆4撑开、气弹簧5拉伸时,即为后舱盖22的打开,同时撑杆4、气弹簧5以及舱盖座22形成三角形稳固结构,利于后舱门22的打开支撑。位于后舱盖22与舱盖座1的右两边上撑杆、气弹簧安装与连接原理结构一致。后舱盖22的打开角度与撑杆4的长短具有直接关系。在本实施例中撑杆4一端采用万向轴结构,且撑杆4本身长度可调节可固定,以适应不同打开角度,可将舱盖支撑在极限位置以内的任意角度。如图6-7所示,下面针对后舱盖的受力进行分析:(1)气弹簧下支点的位置时根据舱门关闭状态下力矩平衡(无人力)确定。(2)以上情况下,当舱门打开时,气弹簧力臂减小过大,无法支撑打开状态的机盖。附图中距离为厘米,需要换算为米。自身重力产生力矩:M1=(0.378m*166kg+0.417m*126kg)*9.8N/kg=944.6N.m气弹簧伸长状态施加力矩:M2=0.272m*1550N*2=843.2N.m;ΔM=M1-M2=101.4N.m;ΔF=ΔM/L=101.4N.m/0.779m=130N;以上打开状态下需额外施加130N的人力。使用方式:打开动作:打开主副两把锁3,掀开前舱盖21,在合页23的作用下安放在后舱盖22上,此时舱盖2打开一部分可实现部分维修功能。同时,后舱盖22在气弹簧5的作用下已略微打开,徒手可以将后舱盖22打开,将撑杆4的一端挂在气弹簧5上端的铰接轴上,起到了支撑和防护作用。关闭动作:将后舱盖22上提,将撑杆4一端取下并放入撑杆座11内,轻轻下压后舱盖22,后舱盖22在气弹簧5的作用下缓缓下降,直至贴合舱盖座1,然后将前舱盖21翻转至舱盖座1处贴合,将前舱盖21与舱盖座1之间的主副两把锁3锁紧即可。尽管上面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甲车动力舱盖举升机构,包括舱盖座、安装在舱盖座上的舱盖,其特征在于:舱盖包括前舱盖和后舱盖,所述前舱盖和后舱盖通过合页连接在一起,所述后舱盖的后端铰接在舱盖座上,在后舱盖与舱盖座之间安装了气弹簧,气弹簧两端分别铰接在后舱盖与舱盖座上,在舱盖座上安装有撑杆,所述撑杆一端固定在舱盖座上,所述撑杆的另一端挂在气弹簧的后舱盖的铰接轴上,所述撑杆、气弹簧以及舱盖座形成三角形稳固结构,撑杆较气弹簧与前舱盖距离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甲车动力舱盖举升机构,包括舱盖座、安装在舱盖座上的舱盖,其特征在于:舱盖包括前舱盖和后舱盖,所述前舱盖和后舱盖通过合页连接在一起,所述后舱盖的后端铰接在舱盖座上,在后舱盖与舱盖座之间安装了气弹簧,气弹簧两端分别铰接在后舱盖与舱盖座上,在舱盖座上安装有撑杆,所述撑杆一端固定在舱盖座上,所述撑杆的另一端挂在气弹簧的后舱盖的铰接轴上,所述撑杆、气弹簧以及舱盖座形成三角形稳固结构,撑杆较气弹簧与前舱盖距离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甲车动力舱盖举升机构,其特征在于:撑杆有两个,气弹簧两个,分别对称安装在舱盖及舱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嵩平张正林周锡凯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重汽集团青岛重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