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型纳米土壤硒素活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087246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5 06: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合型纳米土壤硒素活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制备方法包括:1)按重量配比称取下述各组分,备用:木薯渣100‑150、有机碳肥50‑100、粮食作物的壳粉20‑30、EM菌原液2‑3、有机硒肥2‑5、海洋带壳动物的壳粉20‑80、硼砂15‑25、碳酸钾20‑30、碳酸钙15‑20、微量元素肥15‑20;2)将木薯渣、有机碳肥、粮食作物的壳粉和EM菌原液混匀后进行一次发酵,得到一次发酵物;3)向一次发酵物中加入余下各组分,混匀后进行二次发酵,得到二次发酵物;4)将二次发酵物进行陈化,干燥,粉碎,即得。由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方法制得的活化剂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能够显著提高农作物中的硒含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合型纳米土壤硒素活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土壤硒素活化剂,具体涉及一种混合型纳米土壤硒素活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具有抗癌、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等多种作用,具有“生命之火”、“抗癌之王”等美称。全世界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硒,我国有三分之二的地区属缺硒区,其中30%为严重缺硒地区。中国营养学会推荐人体硒摄入量为50-200μg/d,而我国城市居民摄入量仅26-32μg/d,硒摄入量严重偏低。全球土壤硒素分布极其不均,广西是我国极少数富硒地区,仅北部湾地区富硒土壤面积就多达212万公顷,是目前中国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圈定出的最大面积连片富硒土壤区域。利用植物将无机硒转化成有机硒,提高食物中硒含量,是改善人体硒营养的根本途径。在我国,富硒农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有绝大多数的食品未开展富硒化生产与开发,富硒产业的前景广阔。目前农产品富硒主要有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两种方式。其中,天然富硒是指作物吸收土壤中的有效态硒元素而达到富硒标准,但自然富硒受到自然界中天然硒含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限制。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硒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从而影响作物对土壤天然硒素的吸收。广西富硒土壤面积达2.12万多平方公里,是目前中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圈定出的最大面积连片富硒土壤。但是同样存在农产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之困局。主要原因为土壤硒素全量含量高,但绝大部分为矿物态,植物不能直接吸收利用。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能够使土壤中矿物态硒土壤硒素活化剂来活化土壤硒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混合型纳米土壤硒素活化剂及其制备方法,由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制得的混合型纳米土壤硒素活化剂可调节土壤的pH值,增加有机质含量,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显著提高了农作物中的硒含量。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混合型纳米土壤硒素活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按重量配比称取下述各组分,备用:木薯渣100-150、有机碳肥50-100、粮食作物的壳粉20-30、EM菌原液2-3、有机硒肥2-5、海洋带壳动物的壳粉20-80、硼砂15-25、碳酸钾20-30、碳酸钙15-20、微量元素肥15-20;其中,所述木薯渣为以木薯为原料生产酒精后的残渣,其含水率为55-75%;2)取木薯渣、有机碳肥、粮食作物的壳粉和EM菌原液,混合均匀后进行一次发酵,得到一次发酵物;其中,发酵在低于或等于70℃条件下进行,发酵的时间为10-15天;在发酵过程中,当物料的含水率≥30%时,每24-30h翻抛一次;当物料的含水率<30%时,每10-15h翻抛一次;3)向一次发酵物中加入有机硒肥、海洋带壳动物的壳粉、硼砂、碳酸钾、碳酸钙和微量元素肥,混合均匀后进行二次发酵,得到二次发酵物;其中,发酵在低于或等于70℃条件下进行,发酵的时间为3-5天;在发酵过程中,每3-5h翻抛一次;4)所得二次发酵物进行陈化,干燥,粉碎,得到混合型纳米土壤硒素活化剂。上述制备方法中,所述粮食作物的壳粉优选是选自麦壳粉、豆壳粉和谷壳粉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其粒径优选为≤500μm。上述制备方法中,所述海洋带壳动物的壳粉优选为选自蚝壳粉、虾壳粉和贝壳粉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其粒径优选为≤500μm。上述制备方法中,所述有机碳肥为有效碳含量在18-25%的有机碳肥,优选采用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碳肥(有效碳含量为20%),或者福建绿洲生化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碳肥(有效碳含量为20%)等。所述的微量元素肥为复合微量元素肥,优选采用四川国光公司生产的国光壮多牌微量元素肥、上海汇田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微量元素水溶肥或山东耕耘肥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硒硼锌铁镁肥。上述制备方法中,一次发酵优选采用槽式发酵;二次发酵优选采用堆积式发酵,此时,在发酵过程中进行防雨。上述制备方法中,所述陈化的温度及时间与现有技术相同,优选是在15-25℃条件下陈化5-10天。在陈化结束后,通常采用风干的方式对所得物料进行干燥,直至物料的含水率≤35%时进行粉碎,优选是粉碎至粒径≤500μm。本专利技术还包括由上述方法制备得到的混合型纳米土壤硒素活化剂。本专利技术所述混合型纳米土壤硒素活化剂在使用时,优选是按1:400-500的重量比进行溶解稀释后施用于农作物,施用的方式可以是根施或叶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选用特定配方及特定的发酵工艺,使所得混合型纳米土壤硒素活化剂具有调节土壤的pH值,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增加土壤中镁、硼、钙、硒等微量元素肥的营养供应,并起到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显著提高农作物中硒含量的作用,使农作物达到富硒作物标准。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所述混合型纳米土壤硒素活化剂会改善土壤中的微生物菌群朝有利土壤中硒素活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减少土壤线虫和各种病害,使混合型纳米土壤硒素等微量元素更利于作物吸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述,以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内容,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以下实施例。以下各实施例中涉及的木薯渣为以木薯为原料,采用高压枪去皮后发酵生产酒精后的残渣。实施例11)按配方称取下述各组分,备用:木薯渣(含水率60%)100Kg、有机碳肥(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有效碳含量为20%)50Kg、粮食作物的壳粉(谷壳粉,粒径为250-300μm)20Kg、EM菌原液2.5Kg、有机硒肥(南宁市博发科技有限公司)5Kg、海洋带壳动物的壳粉(蚝壳粉,粒径为200μm)80Kg、硼砂25Kg、碳酸钾30Kg、碳酸钙20Kg、微量元素肥(四川国光公司生产的国光壮多牌微量元素肥)20Kg;2)取木薯渣、有机碳肥、粮食作物的壳粉和EM菌原液,混合均匀后进行一次发酵(槽式发酵),得到一次发酵物;其中,发酵在65℃条件下进行,发酵的时间为12天;在发酵过程中,当物料的含水率≥30%时,每24h翻抛一次;当物料的含水率<30%时,每10h翻抛一次;3)向一次发酵物中加入有机硒肥、海洋带壳动物的壳粉、硼砂、碳酸钾、碳酸钙和微量元素肥,混合均匀后进行二次发酵(堆积式发酵,发酵过程中进行防雨措施),得到二次发酵物;其中,发酵在65℃条件下进行,发酵的时间为5天;在发酵过程中,每3h翻堆一次;4)所得二次发酵物在20-25℃条件下陈化6天,所得物料风干至含水率≤40%,然后粉碎至300μm,得到混合型纳米土壤硒素活化剂。按本实施例所述步骤分别制备5个活化剂样品,分别将5个活化剂样品用相当于其重量100倍的水溶解稀释,分别得到5个不同编号(T1、T2、T3、T4和T5)的活化剂溶液。将上述5个不同编号的活化剂溶液作为5个处理组分别用于水稻的施肥,对照组为未作处理(实验时间为2017年7月15日,地点为广西钦州市钦北区板城镇六虾村,水稻为第二季水稻,施肥用量均为每亩水稻施用混合型纳米土壤硒素活化剂2Kg(未加水溶解稀释前的量),施肥方式均为:水稻抽穗时,将活化剂溶液喷施于叶面,每个处理组的试验田面积均为0.5亩),其它未提及的管理与现有技术相同。水稻于2017年11月15日收成。对不同组的水稻田的pH值及对不同组水稻的产量、硒含量等数据进行检测,结果如下述表1所示,处理组全部达到富硒稻谷标准。表1:实施例21)按配方称取下述各组分,备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合型纳米土壤硒素活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按重量配比称取下述各组分,备用:木薯渣100‑150、有机碳肥50‑100、粮食作物的壳粉20‑30、EM菌原液2‑3、有机硒肥2‑5、海洋带壳动物的壳粉20‑80、硼砂15‑25、碳酸钾20‑30、碳酸钙15‑20、微量元素肥15‑20;其中,所述木薯渣为以木薯为原料生产酒精后的残渣,其含水率为55‑75%;2)取木薯渣、有机碳肥、粮食作物的壳粉和EM菌原液,混合均匀后进行一次发酵,得到一次发酵物;其中,发酵在低于或等于70℃条件下进行,发酵的时间为10‑15天;在发酵过程中,当物料的含水率≥30%时,每24‑30h翻抛一次;当物料的含水率<30%时,每10‑15h翻抛一次;3)向一次发酵物中加入有机硒肥、海洋带壳动物的壳粉、硼砂、碳酸钾、碳酸钙和微量元素肥,混合均匀后进行二次发酵,得到二次发酵物;其中,发酵在低于或等于70℃条件下进行,发酵的时间为3‑5天;在发酵过程中,每3‑5h翻抛一次;4)所得二次发酵物进行陈化,干燥,粉碎,得到混合型纳米土壤硒素活化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型纳米土壤硒素活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按重量配比称取下述各组分,备用:木薯渣100-150、有机碳肥50-100、粮食作物的壳粉20-30、EM菌原液2-3、有机硒肥2-5、海洋带壳动物的壳粉20-80、硼砂15-25、碳酸钾20-30、碳酸钙15-20、微量元素肥15-20;其中,所述木薯渣为以木薯为原料生产酒精后的残渣,其含水率为55-75%;2)取木薯渣、有机碳肥、粮食作物的壳粉和EM菌原液,混合均匀后进行一次发酵,得到一次发酵物;其中,发酵在低于或等于70℃条件下进行,发酵的时间为10-15天;在发酵过程中,当物料的含水率≥30%时,每24-30h翻抛一次;当物料的含水率<30%时,每10-15h翻抛一次;3)向一次发酵物中加入有机硒肥、海洋带壳动物的壳粉、硼砂、碳酸钾、碳酸钙和微量元素肥,混合均匀后进行二次发酵,得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维王道波刘永贤牛俊奇吕其壮任振兴张玉潘丽萍宋岩
申请(专利权)人:玉林师范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