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辽宁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卧茎景天-微生物联合修复河岸带径流雨水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086650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5 05: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卧茎景天‑微生物联合修复河岸带径流雨水的方法。向河岸表层土壤中投入微生物复合菌剂,旋耕混拌均匀,之后均匀撒入卧茎景天茎段,浇水使土壤保持湿润。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利用植物与微生物协同作用对河岸带径流雨水中的总氮、总磷、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进行修复,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河岸带径流雨水修复方法效果好、便宜方便、易于管理与操作,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卧茎景天-微生物联合修复河岸带径流雨水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卧茎景天-微生物联合修复河岸带径流雨水的方法,属于环境水体污染治理

技术介绍
城市河道作为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的中小河流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产、生活废水、废弃物排放量迅速增多,由雨水径流引起的面源污染也就更为严重。去除水体污染物的治理手段主要分为化学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新发展起来的一项清洁环境的新兴技术,它利用特定生物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吸收、转化或降解,达到减缓或最终消除水体污染、恢复水体生态功能的生物措施。污染水体污染物主要是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其降解转化。因此,寻找一种生物修复技术有效降低径流雨水污染物的浓度,防止径流雨水污染河水及地下水具有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卧茎景天-微生物联合修复河岸带径流雨水的方法,此方法是一种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修复效果好、不造成二次污染的生物修复法,能够有效降低径流雨水污染物的浓度,防止径流雨水污染河水及地下水。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卧茎景天-微生物联合修复污染河水的方法,包括步骤如下:1)向河岸带进行喷雾式浇水,保持土壤含水率;2)向河岸带表层15~25cm深的土壤中掺入微生物复合菌剂,旋耕混拌均匀;3)均匀播种卧茎景天茎段,喷雾式浇水,保持土壤的含水率。上述的一种卧茎景天-微生物联合修复河岸带径流雨水的方法,所述的微生物复合菌剂的投入量为37~45g/m2。上述的一种卧茎景天-微生物联合修复河岸带径流雨水的方法,步骤3)中所述的卧茎景天茎段的长度为2-5cm。上述的一种卧茎景天-微生物联合修复河岸带径流雨水的方法,步骤3)中所述的卧茎景天的播种量为400-600g/m2。上述的一种卧茎景天-微生物联合修复河岸带径流雨水的方法,步骤1)和步骤3),所述的保持土壤的含水率为30~40%。上述的一种卧茎景天-微生物联合修复河岸带径流雨水的方法,所述的微生物复合菌剂是由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施氏假单胞菌、泡囊丛枝菌根、绿色木霉和细黄链霉菌混合制得。上述的一种卧茎景天-微生物联合修复河岸带径流雨水的方法,按质量比,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施氏假单胞菌:泡囊丛枝菌根;绿色木霉:细黄链霉菌=1:(1-3):(1-3):(4-8):(2-4):(2-4)。上述的一种卧茎景天-微生物联合修复河岸带径流雨水的方法,所述的微生物复合菌剂的制备方法如下:1)按质量比,酵母提取物:NaCl:蛋白胨:水=1:1-4:1-4:15-25,取酵母提取物、NaCl、蛋白胨和水,混合均匀,制得液体发酵液;2)按质量比,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施氏假单胞菌:泡囊丛枝菌根:绿色木霉:细黄链霉菌=1:1-3:1-3:4-8:2-4:2-4,取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施氏假单胞菌、泡囊丛枝菌根、绿色木霉和细黄链霉菌,置于液体发酵液中培养,得到各微生物菌的液体菌剂;将枯草芽孢杆菌液体菌剂、巨大芽孢杆菌液体菌剂、施氏假单胞菌液体菌剂、泡囊丛枝菌根液体菌剂、绿色木霉液体菌剂、细黄链霉菌液体菌剂混合均匀,得液体微生物复合菌剂。3)将液体微生物复合菌剂冷冻干燥,得到所述的微生物复合菌剂。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方法操作简单、环境影响小,不会导致污染物转移或者形成二次污染。2)本专利技术所用的设施简单,运行费用低,可以大规模推广应用。3)本专利技术吸收、降解径流雨水不仅可以降低径雨水对河水的污染,还可以降低径流雨水对地下水的污染。4)本专利技术的河岸带径流雨水修复应用方法期修复效果好、费用低、易于管理与操作、可最大限度降低污染物浓度,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附图说明图1河岸带地表径流截污模拟实验装置;其中,A为集水槽水龙头,B为主体槽水龙头,C为主体槽,D为集水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下述实施例中的试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用的实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为自常规生化试剂市场购买得到。实施例1卧茎景天-微生物联合修复河岸带径流雨水的方法本实施例以修复沈阳浑河河岸带径流雨水为例。取沈阳浑河河岸带径流雨水于取样的水桶中,按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调节水质指标,使污染水呈轻、中、重度三种程度,分别命名为1#、2#、3#,水样情况如表1,将原样径流雨水作为参照,命名为0#。表1(一)微生物复合菌剂的制备:1)按质量比,酵母提取物:NaCl:蛋白胨:水=1:2:2:19,将酵母提取物、NaCl、蛋白胨和水混合均匀,制得液体发酵液。2)按质量比,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施氏假单胞菌:泡囊丛枝菌根:绿色木霉:细黄链霉菌=1:2:2:6:3:3,分别将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施氏假单胞菌、泡囊丛枝菌根、绿色木霉和细黄链霉菌,按5%的接种量接种于液体发酵液中,于30-35℃发酵培养1-2天、分别得到各微生物菌的液体菌剂。3)将枯草芽孢杆菌液体菌剂、巨大芽孢杆菌液体菌剂、施氏假单胞菌液体菌剂、泡囊丛枝菌根液体菌剂、绿色木霉液体菌剂和细黄链霉菌液体菌剂,混合均匀,得到液体微生物复合菌剂。4)将液体微生物复合菌剂冷冻干燥,得到微生物复合菌剂。(二)方法1、实验装置的准备:实验装置由有机玻璃制成,如图1所示,主体槽C呈凹槽型,高500mm、长2500mm、宽250mm,主体槽C上端两侧分别设置有集水槽D,高170mm、长250mm、宽250mm,集水槽D顶端与主体槽C顶端平齐。主体槽下端一侧设置有主体槽水龙头B,与主体槽水龙头B对应一侧的集水槽上设置有集水槽水龙头A。在实验过程中,主体槽水龙头的位置要低于主体槽中添加的土壤的上表面。主体槽C中最下层为2cm左右的厚砾石,厚砾石上铺土工布以阻拦颗粒物进入下层,土工布上方为45cm厚的土壤层。土壤从浑河沈阳段采集。2、向土壤层中进行喷雾式浇水,使土壤含水率达到35%。4、向土壤表层至约20cm深的土壤中掺入微生物复合菌剂,旋耕混拌均匀。微生物复合菌剂的投入量为37~45g/m2。5、取长度为3-4cm的卧茎景天茎段,均匀播种在土壤上,压实后进行喷雾式浇水,使土壤的含水率达到40%。卧茎景天茎段的播种量为400-600g/m2。(三)效果1.分别缓慢向实验装置的无水龙头一侧的集水槽D中浇入0#、1#、2#、3#污水水样,使污水以溢流的方式进入主体槽C中,一部分污水通过下渗到土壤中,形地下径流从主体槽底部的主体槽水龙头B出水离开装置;另一部分在表面形成地表径流,最终溢流进入主体槽C另一侧设有集水槽水龙A的集水槽中,从集水槽水龙头A处离开装置。在水龙头A、B下方取样并混合,每种污水水样取样3次。将水样放入准备好的清洁塑料瓶,4摄氏度下保存,分别进行检测,结果如表2。表2由表2可以看出,卧茎景天-微生物联合修复对重度污染的水总氮的削减率达到67.0%,对径流雨水的总氮的削减率达到73.7%;对重度污染的总磷削减率达到88.2%;对径流雨水的总磷削减率达到93.9%,化学需氧量的削减率达到68.2%左右,对五日生化需氧量的削减率达到58.6%左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卧茎景天‑微生物联合修复河岸带径流雨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向河岸带进行喷雾式浇水,保持土壤含水率;2)向河岸带表层至15~25cm深的土壤中掺入微生物复合菌剂,旋耕混拌均匀;3)均匀播种卧茎景天茎段,喷雾式浇水,保持土壤的含水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卧茎景天-微生物联合修复河岸带径流雨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向河岸带进行喷雾式浇水,保持土壤含水率;2)向河岸带表层至15~25cm深的土壤中掺入微生物复合菌剂,旋耕混拌均匀;3)均匀播种卧茎景天茎段,喷雾式浇水,保持土壤的含水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卧茎景天-微生物联合修复河岸带径流雨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微生物复合菌剂的投入量为37~45g/m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卧茎景天-微生物联合修复河岸带径流雨水的方法,步骤3)中所述的卧茎景天茎段的长度为2-5c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卧茎景天-微生物联合修复河岸带径流雨水的方法,步骤3)中所述的卧茎景天茎段的播种量为400-600g/m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卧茎景天-微生物联合修复河岸带径流雨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和步骤3)所述的保持土壤含水率为30~40%。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卧茎景天-微生物联合修复河岸带径流雨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的微生物复合菌剂是由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施氏假单胞菌、泡囊丛枝菌根、绿色木霉和细黄链霉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包红旭黄颖芝张欣苏弘治张馨月李良玉杨雨萌吕志忠刘唯玉陈阳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