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南京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河道水生植物的方格化种植技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86648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5 05: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河道水生植物的方格化种植技术,包括种植盘和定植索,所述种植盘固定在近岸处,盘内种植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所述定植索采用生物绳材料制成,其一端固定在种植盘的支架上,绳子沿河道断面放置,绳上根据水深情况,由浅到深,分别配置一些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本发明专利技术构造“挺水+浮叶+沉水”的立体结构,并与植物群落发挥协同作用,可解决河道近岸带水生植被种植困难、清淤后缺乏植物生长基质等情况下河道水生植被的重建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道水生植物的方格化种植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体的污染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河道水生植物的方格化种植技术。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入城市河道。对河流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河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在工业发展比较发达的城市,污染尤其突出。河流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大,城市河流中的污水量也快速增加,已经超过了河流自净能力。近年来城市河流污染现象层出不穷,不仅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给城市环境也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城市河流污染事件的不断发生,不仅破坏了河流原有的生态系统,削弱了城市河流应有的生态功能,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外在形象。目前,生态修复技术是城市河道污染修复技术的中心,生态修复技术通过提高自然界的净化能力和物质循环规律来治理被污染的水。就目前而言,国内正在研究和已投入运用的修复治理方法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分别是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最近几年,世界各地都对河道生态修复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通过这些研究和实践,人们发现:生物修复对污染水体的治理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不仅能长久有效的修复污染水体,而且对周围环境基本没有任何不利影响。生物修复是运用河道中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利用它们来对污染物进行吸收和转化,以达到净化水体和逐步恢复生态的目的。河道修复过程中,动植物和微生物起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在运用生物修复技术时,可以是单一的动植物和微生物,也可以将它们进行有效的组合,形成生态循环系统。其中,水生植物恢复是水体生态恢复与重建的一个关键,但是由于水生植物在实际情况下施工困难,所以人工快速大面积恢复水生植物存在较大的难度。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种植方法:(1)竹签扦插法:即将水生植物捆扎成小束,用竹片在头部做一个缺口,将植物卡入缺口,再手持竹片将沉水植物插入水下底泥中,然后将竹片轻轻拔出。对于风浪较大的地区,可将竹签留在水底,这样在植物株扎根之前竹签可辅助植株抵抗风浪的冲击。(2)容器覆土种植法:该方法是将植物种植在有土的容器中,然后将整个容器沉入水中。(3)包裹法:用泥球包裹植株根部,抛掷入水中,根部沉入水底,植株起初借助包裹内的种植土生长。以上三种方法中,扦插法的存活率较高,但是施工十分困难,需要工人在复杂的河道环境下一丛一丛的种植,效率低,人工成本高。容器覆土种植法在倾斜的河道断面下,很难将容器固定在断面上,甚至会发生侧翻,导致植株死亡;而且土壤在水流的冲刷作用下会不断流失,当达到一定程度时,植株会因根系缺少固定而被水流冲走。包裹法虽然易于操作,但是植物根部的土团易被水流或风浪打散冲掉。综上所述,河道、湖泊中水生植被的恢复,不仅可以净化水体、改良生境,还具有美化环境的效果。但是由于目前缺乏一种好的种植方法,导致河道水生植被的大规模重建十分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河道水生植物种植系统及方法,构造“挺水+浮叶+沉水”的立体结构,并与植物群落发挥协同作用,可解决河道近岸带水生植被种植困难、清淤后缺乏植物生长基质等情况下河道水生植被的重建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河道水生植物的方格化种植系统,包括种植盘和定植索,所述种植盘固定在近岸处,盘内种植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所述定植索采用生物绳材料制成,其一端固定在种植盘的支架上,绳子沿河道断面放置,绳上根据水深情况,由浅到深,分别配置一些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整个系统构造出“挺水+浮叶+沉水”的立体结构;生物绳由于其填料比表面积大,吸附水中的微生物,与植物群落发挥协同作用,有效去除污染物质。进一步的,所述种植盘采用防水、防腐蚀材料制成,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下部分作为支架,上层为种植桶,种植桶内放置包裹植物及营养基质的无纺布袋。所述种植盘具有可容易的嵌入底泥中的四个弧形脚撑,上层具有九个圆柱形种植桶;种植桶桶内壁设有卡槽,并配有相应的可嵌于卡槽上的盖子,用于在不影响植物生长的前提下,将无纺布袋固定在槽内。优选的,所述种植盘采用硬质PVC硬板,总体尺寸大小55*55*17cm,圆柱形种植桶直径10cm。优选的,每个种植桶内设有四个卡槽,所述卡槽分为上段和下段,上段卡槽1cm,下段卡槽6.5cm,在中间留有5mm间隔。所述生物绳由亲水性强的聚丙烯纤维、结构稳定的维尼伦和尼龙,以及弹性恢复效果好的聚偏二氯乙烯材料加工制作而成。所述生物绳的外层附着好氧微生物,内层附着厌氧微生物,形成的生物膜可以大大提高水体的净化效果。定植索上植物的悬挂方式是将植物固定在定植海绵中,再通过扣带将海绵与包裹营养基质的无纺布袋捆绑到定植索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河道水生植物种植系统可以净化水体、改良生境、美化环境,可用于河道水生植被的大规模重建,整个系统构造出“挺水+浮叶+沉水”的立体结构。此外,生物绳由于其填料比表面积大,吸附了很多微生物,与植物群落发挥协同作用,可以有效去除水中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质。附图说明图1:种植盘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种植盘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种植盘盖子结构示意图。图4:植物的固定方式示意图。图5:本专利技术的河道空间布设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一种河道水生植物的方格化种植系统,包括种植盘和定植索,所述种植盘固定在近岸处,盘内种植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所述定植索采用生物绳材料制成,其一端固定在种植盘的支架上,绳子沿河道断面放置,绳上根据水深情况,由浅到深,分别配置一些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整个系统构造出“挺水+浮叶+沉水”的立体结构;生物绳由于其填料比表面积大,吸附水中的微生物,与植物群落发挥协同作用,有效去除污染物质。在河道两岸布置方格化种植装置,系统由种植盘1、定植索2和无纺布袋3组成,可解决河道近岸带水生植被种植困难、清淤后缺乏植物生长基质等情况下河道水生植被的重建问题。河道具体实施空间布局见图5。(1)种植盘1:主要种植香蒲、芦苇等挺水植物及一些浮叶植物。首先将植物穿过定植棉,再将露出的根系插入包裹生长基质的无纺袋中(见图4),最后通过尼龙锁扣带将种植棉和无纺布袋捆绑,放入格子内,盖上盖子。(2)无纺布袋2:定植索3上的无纺布袋2内主要种植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包裹方式同图4。(3)定植索3:无纺袋包裹植物后固定到定植索上,袋子间距根据植物种类控制在10-40cm之间。绳的一端栓在种植盘支架上,因此一个种植盘可配套两根种植索。(4)系统固定好后置于河道内。本实施例中,方格化种植盘采用硬质PVC硬板,防水、防腐蚀,总体尺寸大小55*55*17cm。可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下部分作为支架。四个脚撑为弧形,可以容易的嵌入底泥中。上层有9个直径10cm的圆柱形种植桶,桶内用来放置包裹水生植物、营养基质的无纺布袋;每个桶内有四个卡槽(分为上下两段,上段1cm,下段6.5cm,中间留有5mm间隔),配有专门的盖子。盖子的作用是在不影响植物生长的前提下,将无纺布袋固定在槽内。本实施例中,定植索采用新型高性能接触过滤材料-生物绳,这种生物绳由亲水性强的新型接触氧化材料聚丙烯纤维、结构稳定的维尼伦和尼龙,以及弹性恢复效果好的聚偏二氯乙烯等材料加工制作而成,其外层附着好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河道水生植物的方格化种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种植盘和定植索,所述种植盘固定在近岸处,盘内种植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所述定植索采用生物绳材料制成,其一端固定在种植盘的支架上,绳子沿河道断面放置,绳上根据水深情况,由浅到深,分别配置一些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整个系统构造出“挺水+浮叶+沉水”的立体结构;生物绳由于其填料比表面积大,吸附水中的微生物,与植物群落发挥协同作用,有效去除污染物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水生植物的方格化种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种植盘和定植索,所述种植盘固定在近岸处,盘内种植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所述定植索采用生物绳材料制成,其一端固定在种植盘的支架上,绳子沿河道断面放置,绳上根据水深情况,由浅到深,分别配置一些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整个系统构造出“挺水+浮叶+沉水”的立体结构;生物绳由于其填料比表面积大,吸附水中的微生物,与植物群落发挥协同作用,有效去除污染物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水生植物的方格化种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盘采用防水、防腐蚀材料制成,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下部分作为支架,上层为种植桶,种植桶内放置包裹植物及营养基质的无纺布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水生植物的方格化种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盘具有可容易的嵌入底泥中的四个弧形脚撑,上层具有九个圆柱形种植桶;种植桶桶内壁设有卡槽,并配有相应的可嵌于卡槽上的盖子,用于在不影响植物生长的前提下,将无纺布袋固定在槽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新谢孟星李慧明范一凡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