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氟化物吸附净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086545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5 05: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水质净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体氟化物吸附净化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净化单元,净化单元包括一主体框架,主体框架内部形成供水体通过的水流通道,水流通道内设有至少一个吸附单体,吸附单体包括透水膜袋和容装于透水膜袋内的吸附剂。可通过主体框架置于流动的水体中,使水体从水流通道流过,并在流经吸附单体时与吸附剂接触发生吸附交换反应,即可实现对水体内氟化物的吸附净化,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过水能力强、吸附净化效果好且不会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的优点,尤其是,该水体氟化物吸附净化装置可以直接置于地表渠道(包括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或地下饮用水水源)内,实现对地表水的原位净化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体氟化物吸附净化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质净化
,尤其涉及一种水体氟化物吸附净化装置。
技术介绍
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饮用水适宜的氟化物浓度为0.5~1.0mg/L,若长期饮用氟化物浓度高于1.0mg/L的水,会引起氟中毒,危害人体健康,因此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的饮用水氟化物浓度应小于等于1.0mg/L,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体氟化物浓度也应控制在1.0mg/L以下。然而,受环境本底值和工业污染等因素影响,我国约有7000万人饮用含氟量超标的水,特别是含氟矿石开采、金属冶炼、石英、电子、电镀、化肥农药等行业未经处理的高浓度氟化物废水排放,对河道水体造成严重污染,威胁居民饮用水安全。高浓度含氟废水集中处理的方法有多种,大致分为沉淀法和吸附法两大类,但对于微污染地表水,尤其是地表饮用水水源地水体,加药化学沉淀容易造成水体二次污染,破坏水体健康。吸附剂虽无二次污染的风险,但目前有效的氟化物吸附剂多为小颗粒状固体,采用吸附法往往需要配套建设相应的滤池等构筑物,且多用于管道水的净化,占地面积大,过水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大流量、大体积的氟化物污染地表水的净化处理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实现地表水氟化物吸附净化处理的水体氟化物吸附净化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体氟化物吸附净化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净化单元,净化单元包括一主体框架,主体框架内部形成供水体通过的水流通道,水流通道内设有至少一个吸附单体,吸附单体包括透水膜袋和容装于透水膜袋内的吸附剂。优选地,主体框架的底部设有入土桩基。优选地,主体框架包括多个竖直设置的立柱,多个立柱之间通过两层水平支撑结构相连接,两层水平支撑结构之间形成水流通道,吸附单体支撑在两层水平支撑结构之间。优选地,每层水平支撑结构均包括多个水平连接相邻两个立柱的水平杆和支撑在多个水平杆之间的水平支撑架,吸附单体支撑在水平支撑架上。优选地,水平支撑架为多个横梁两两纵横交错构成的菱形网格,吸附单体与菱形网格的格点相连接。优选地,吸附单体呈竖直设置,两个水平支撑架每相对的两个格点之间串联有一个或多个吸附单体。优选地,吸附单体的一端设有悬挂钩,且另一端设有悬挂环。优选地,透水膜袋具有透水孔,吸附剂为颗粒状吸附剂,且颗粒状吸附剂的粒径大于透水孔的孔径。优选地,吸附剂为活性氧化铝颗粒或骨炭颗粒。优选地,净化单元设有多个,所有净化单元呈阵列分布且相互拼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显著的进步:本专利技术的水体氟化物吸附净化装置可通过主体框架置于流动的水体中,使水体从水流通道流过,并在流经吸附单体时与吸附剂接触发生吸附交换反应,即可实现对水体内氟化物的吸附净化,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过水能力强、吸附净化效果好且不会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的优点,尤其是,该水体氟化物吸附净化装置可以直接置于地表渠道(包括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或地下饮用水水源)内,实现对地表水的原位净化处理。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水体氟化物吸附净化装置中净化单元的主视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水体氟化物吸附净化装置中吸附单体的主视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水体氟化物吸附净化装置中主体框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水体氟化物吸附净化装置中多个净化单元相互拼接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水体氟化物吸附净化装置设置在地表渠道中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净化单元11、主体框架110、水流通道111、入土桩基112、立柱113、水平杆114、横梁12、吸附单体121、透水膜袋122、吸附剂123、悬挂钩124、悬挂环2、地表渠道a、水体流动方向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并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如图1至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的水体氟化物吸附净化装置的一种实施例。本实施例的水体氟化物吸附净化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净化单元1,参见图1、图2和图3,净化单元1包括一主体框架11,主体框架11内部形成贯通的水流通道110,该水流通道110可供水体通过。在水流通道110内设有至少一个吸附单体12,吸附单体12包括透水膜袋121和吸附剂122,透水膜袋121具有透水性,水体可从透水膜袋121通过,吸附剂122容装于透水膜袋121内,吸附剂122为氟化物吸附剂,可吸附水体中的氟化物,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使用时,本实施例的水体氟化物吸附净化装置可通过主体框架11置于流动的水体中,使水体从水流通道110流过,并在流经吸附单体12时与吸附剂122接触发生吸附交换反应,即可实现对水体内氟化物的吸附净化,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过水能力强、吸附净化效果好且不会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的优点,尤其是,该水体氟化物吸附净化装置可以直接置于地表渠道2(包括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或地下饮用水水源)内,实现对地表水的原位净化处理。本实施例中,优选地,主体框架11的底部设有入土桩基111,将主体框架11置于地表渠道2中时,可将其底部的入土桩基111打入地下,以将主体框架11固定在地表渠道2上,从而实现水体氟化物吸附净化装置的定位和固定。参见图3,本实施例中,主体框架11可以包括多个竖直设置的立柱112,多个立柱112之间通过两层水平支撑结构相连接,两层水平支撑结构均沿水平方向设置且呈上下间隔相对,两层水平支撑结构之间形成水流通道110,吸附单体12则支撑在两层水平支撑结构之间,由此实现主体框架11对吸附单体12的支撑,可保证较强的支撑强度。立柱112的数量并不局限,本实施例中,优选地,立柱112设有四个,四个立柱112两两相对地设置并构成一立方体框架的四条竖边。位于上层的水平支撑结构优选地设置在四个立柱112的顶端,构成所述立方体框架的顶面。位于下层的水平支撑结构优选地设置在四个立柱112的下部靠近立柱112下端的位置,构成所述立方体框架的底面,四个立柱112位于该底面(下层水平支撑结构)下方的部分则作为入土桩基111。由此,可使主体框架11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水平支撑结构的形式并不局限,优选地,每层水平支撑结构均包括多个水平连接相邻两个立柱112的水平杆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体氟化物吸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净化单元(1),所述净化单元(1)包括一主体框架(11),所述主体框架(11)内部形成供水体通过的水流通道(110),所述水流通道(110)内设有至少一个吸附单体(12),所述吸附单体(12)包括透水膜袋(121)和容装于所述透水膜袋(121)内的吸附剂(12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体氟化物吸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净化单元(1),所述净化单元(1)包括一主体框架(11),所述主体框架(11)内部形成供水体通过的水流通道(110),所述水流通道(110)内设有至少一个吸附单体(12),所述吸附单体(12)包括透水膜袋(121)和容装于所述透水膜袋(121)内的吸附剂(1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氟化物吸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架(11)的底部设有入土桩基(11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氟化物吸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架(11)包括多个竖直设置的立柱(112),所述多个立柱(112)之间通过两层水平支撑结构相连接,两层所述水平支撑结构之间形成所述水流通道(110),所述吸附单体(12)支撑在两层所述水平支撑结构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体氟化物吸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每层所述水平支撑结构均包括多个水平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立柱(112)的水平杆(113)和支撑在所述多个水平杆(113)之间的水平支撑架,所述吸附单体(12)支撑在所述水平支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琚泽文卿杰宣雍祺张俊赵荣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