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排式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84811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5 04:15
一种多用途车辆,该多用途车辆包括多个接地构件、框架组件、驾驶室框架组件、前悬架组件、后悬架组件、动力转向组件和动力传动系组件,所有这些部件可以构造成降低车辆的重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并排式车辆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4年9月4日、国家申请号为201480048480.7(PCT申请号为PCT/US2014/054041)、名称为“并排式车辆”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要求于2013年9月4日提交的序列号为No.61/873,726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引明确地并入本文中。
技术介绍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全地形车辆和多用途车辆,并且更特别地,本公开涉及构造成至少运载操作者、乘客和货物的并排式多用途车辆。通常,全地形车辆(“ATV”)和多用途车辆(“UV”)构造成在各种地形上运载一个或更多个乘客以及货物。并排式车辆——在该并排式车辆中,驾驶员和乘客并排地坐在横向间隔开的座椅上——由于允许乘客共享驾驶员的视野和驾驶体验而不是坐在驾驶员后面的能力而已经很受欢迎。ATV和UV构造成用于各种类型的全地形和性能,并且如此,可能希望车辆具有较低的重心。较低的重心可以使ATV和UV在崎岖地形上具有更大程度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多用途车辆包括多个前接地构件、多个后接地构件以及框架组件,其中,所述后接地构件定位在前接地构件的后方,该框架组件由前接地构件和后接地构件支承。多用途车辆还包括动力传动系组件和前悬架组件,其中,该动力传动系组件以可操作的方式联接至前接地构件和后接地构件,该前悬架组件以可操作的方式联接至前接地构件。前悬架组件包括上对准臂、下对准臂、减震器和扭力杆。多用途车辆还包括转向组件,该转向组件以可操作的方式联接至前接地构件。转向组件包括方向盘、转向齿条和转向臂。扭力杆定位在上对准臂与下对准臂之间。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包括如下多用途车辆,该多用途车辆包括多个前接地构件、多个后接地构件以及框架,其中,该框架由前接地构件和后接地构件支承。该框架包括前框架部和后框架部。前框架部包括限定多用途车辆的前部面的竖立构件。多用途车辆还包括动力传动系组件、前悬架组件和后悬架组件,其中,该动力传动系组件以可操作的方式联接至前接地构件和后接地构件,该前悬架组件以可操作的方式联接至前接地构件,该后悬架组件以可操作的方式联接至后接地构件。前接地构件向前延伸超出多用途车辆的前部面。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包括如下多用途车辆,该多用途车辆包括多个接地构件以及由接地构件支承的框架组件。框架组件由第一材料构成。多用途车辆还包括动力传动系组件和驾驶室框架组件,其中,该动力传动系组件以可操作的方式联接至接地构件并且被支承在框架组件上,该驾驶室框架组件联接至框架组件。驾驶室框架组件由第二材料构成。第一材料的重量大于第二材料的重量。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驾驶室框架组件包括前竖立构件、后竖立构件和纵向构件,其中,该后竖立构件定位在前竖立构件的后方,该纵向构件联接至前竖立构件和后竖立构件。前竖立构件、后竖立构件和纵向构件中的至少一者包括多个内肋部以及内部通道。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包括如下多用途车辆,该多用途车辆包括多个接地构件、框架组件和动力传动系组件,其中,该框架组件由接地构件支承,该动力传动系组件由框架组件支承。动力传动系组件包括发动机、变速器、进气组件和排气组件,其中,该变速器以可操作的方式联接至发动机,该进气组件流体联接至发动机,该排气组件流体联接至发动机。排气组件构造成响应于驾驶模式、操作者输入和节气门位置中的至少一者而选择性地调节来自发动机的排气流量。在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驾驶室框架组件包括前竖立构件、后竖立构件和纵向构件,其中,该后竖立构件定位在前竖立构件的后方,该纵向构件联接至前竖立构件和后竖立构件。前竖立构件、后竖立构件和纵向构件中的至少一者是挤压成型的。在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多用途车辆包括多个接地构件以及由所述多个接地构件支承的框架组件。框架组件包括前端和后端。多用途车辆还包括驾驶室框架组件,该驾驶室框架组件联接至框架组件并且在框架组件上方延伸以限定操作者区域。在操作者区域内定位有至少一个座椅,并且所述至少一个座椅包括座椅底部和座椅靠背。多用途车辆还包括前悬架组件,该前悬架组件联接至框架组件的前端。前悬架组件包括减震器、对准臂和扭力杆。多用途车辆还包括后悬架组件,该后悬架组件联接至框架组件的后端。该后悬架组件包括减震器、对准臂和扭力杆。多用途车辆的重心构造成通过下述各者中的至少一者而被降低:使座椅靠背上包括凹部、挤压成型驾驶室框架组件、将前悬架组件的扭力杆定位成距框架组件的底部约5英寸、以及将后悬架组件的扭力杆定位成距框架组件的底部约6英寸。通过参照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结合了附图的以下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特征以及获得这些特征的方法将变得明显,并且本专利技术自身将被更好地理解。附图说明图1是本公开的车辆的左前视立体图;图2是图1的车辆的右后视立体图;图3是图1的车辆的左侧视图;图4是图1的车辆的右侧视图;图5是图1的车辆的俯视图;图6是图1的车辆的仰视图;图7是图1的车辆的正视图;图8是图1的车辆的后视图;图9A是图1的车辆的框架的左前视立体图;图9B是图9A的框架的一部分的左后视立体图;图10是图9A的框架的右后视立体图;图11是图9A的框架的前框架部的左前视立体图;图12是保险杠和图11的前框架部的分解图;图13是图12的保险杠的联接件组件的沿着图12的线13-13截取的剖视图;图14是图9A的框架的后框架部的左后视立体图;图15是图14的后框架部的另一左后视立体图;图16是图15的后框架部的联接件组件的左后视立体图;图17是图1的车辆的驾驶室框架组件的左前视立体图;图18是图17的驾驶室框架组件的分解图;图19是图17的驾驶室框架组件的沿着图17的线19-19截取的剖视图;图20是驾驶室框架组件的沿着图17的线20-20截取的另一剖视图;图21是图17的驾驶室框架组件的保持杆的内表面的右前视立体图;图22是图1的车辆的前端的左侧视图;图23是图1的车辆的冷却组件的护栅的分解图;图24是图23的护栅的左后立体图;图25是图1的车辆的入口面板的分解图,该入口面板构造成封闭发动机室的一部分;图26是图1的车辆的座椅的左后视立体图;图27是位于图1的车辆的仪表板组件内的显示屏的后视图;图28是图1的车辆的前悬架组件和后悬架组件的左后视立体图;图28A是图28的后悬架组件的左后视立体图;图28B是图28A的后悬架组件的正视图;图28C是图28B的后悬架组件的俯视图;图29A是图28的前悬架组件的左前视立体图;图29B是图29A的前悬架组件的轮毂组件的左侧视图;图29C是图29A的前悬架组件的一部分的正视图;图30是图29A的前悬架组件的分解图;图31A是图29A的前悬架组件以及转向组件的左侧视图;图31B是图31A的转向组件的替代性实施方式的转向臂的左后视立体图;图32是图1的车辆的进气组件的左后视立体图;图32A是图1的车辆的替代性实施方式进气组件的右后立体图;图32B是图32A的定位在图1的车辆的货箱的一部分内的进气组件的左后视立体图;图32C是图32B的进气组件的一部分的后视图;图32D是图32C的进气组件的所述一部分的俯视图;图32E是图32D的定位在货箱的一部分内的进气组件的所述一部分的左后视立体图;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用途车辆(2),包括:多个前接地构件(8);多个后接地构件(10);框架(20),所述框架(20)由所述前接地构件和所述后接地构件支承,所述框架包括前框架部(22)和后框架部(26),所述前框架部包括限定所述多用途车辆的前部面的竖立构件(44);动力传动系组件(250),所述动力传动系组件(250)以可操作的方式联接至所述前接地构件和所述后接地构件;转向组件(190),所述转向组件(190)以可操作的方式联接至所述动力传动系组件;前悬架组件(170),所述前悬架组件(170)以可操作的方式联接至所述前接地构件,所述前悬架组件包括上对准臂(172)和下对准臂(174),所述上对准臂包括前臂(172b)和后臂(172a),所述前臂朝向所述后臂向内地成角度并弯曲,并且所述后臂在所述转向组件的一部分上方向上地成角度并弯曲;以及后悬架组件(300),所述后悬架组件(300)以可操作的方式联接至所述后接地构件,其中,所述前接地构件向前延伸超出所述多用途车辆的所述前部面。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9.04 US 61/873,7261.一种多用途车辆(2),包括:多个前接地构件(8);多个后接地构件(10);框架(20),所述框架(20)由所述前接地构件和所述后接地构件支承,所述框架包括前框架部(22)和后框架部(26),所述前框架部包括限定所述多用途车辆的前部面的竖立构件(44);动力传动系组件(250),所述动力传动系组件(250)以可操作的方式联接至所述前接地构件和所述后接地构件;转向组件(190),所述转向组件(190)以可操作的方式联接至所述动力传动系组件;前悬架组件(170),所述前悬架组件(170)以可操作的方式联接至所述前接地构件,所述前悬架组件包括上对准臂(172)和下对准臂(174),所述上对准臂包括前臂(172b)和后臂(172a),所述前臂朝向所述后臂向内地成角度并弯曲,并且所述后臂在所述转向组件的一部分上方向上地成角度并弯曲;以及后悬架组件(300),所述后悬架组件(300)以可操作的方式联接至所述后接地构件,其中,所述前接地构件向前延伸超出所述多用途车辆的所述前部面。2.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阿伦·D·德卡德亚当·J·施兰根丹尼斯·J·卢茨亚历克斯·R·朔伊雷尔阿伦·J·尼斯安托尼·J·里普利肖恩·D·彼得森丹尼尔·L·戈夫曼安迪·T·艾夫斯多诺万·L·弗雷德里克松戈东·J·斯坦麦兹基思·A·霍尔曼科里·S·罗伊泰克安托尼·J·科马雷克
申请(专利权)人:北极星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美国,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