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电路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67722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4 03: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充电电路及电子设备。其中,充电电路包括:无线接收模块;第一降压电路,第一降压电路的输入端与无线接收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第一降压电路的输出端与电池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第二降压电路,第二降压电路的输入端与无线接收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第二降压电路的输出端与电池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处理控制模块,分别与无线接收模块、第一降压电路的控制端、第二降压电路的控制端、电池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不同的充电阶段使用对应的降压电路,能够提升降压转换效率,避免充电温升较高,进而提高电池的无线充电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充电电路及电子设备
本技术涉及无线充电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充电电路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终端设备配置的不断提升,终端设备对电量的需求量以及消耗量变得越来越大,由于相比有线充电,无线充电更灵活,同时免去了线材的束缚。随着无线充电支持的充电功率有所提升,越来越多的便携设备(如智能手机)支持无线充电功能。相关技术中,使用的无线充电的架构为无线接收端转换后接到降压式开关转换电路,但是,由于降压式开关转换电路中包括存在线圈损耗和磁芯损耗的输出电感,因而可能会导致整个充电电路的降压转换效率较低,使得充电电路无法实现真正的大电流充电(即充电电流仍较小),且由于输出电感损耗的能量通常会转化成热能,进而还会存在充电电路发热的问题。即便是利用了电荷泵模块充电,但是并不能满足电荷泵充电的输入电压需要可调节,并且步阶要小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方面在于提出了一种充电电路。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在于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有鉴于此,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充电电路,包括:无线接收模块;第一降压电路,第一降压电路的输入端与无线接收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第一降压电路的输出端与电池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第二降压电路,第二降压电路的输入端与无线接收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第二降压电路的输出端与电池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处理控制模块,分别与无线接收模块、第一降压电路的控制端、第二降压电路的控制端、电池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本技术提供的充电电路,无线接收模块用于接收设定电源发射的电能,并输出直流电压,第一降压电路、第二降压电路的输入端与无线接收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第一降压电路、第二降压电路的输出端与电池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第一降压电路、第二降压电路的控制端与处理控制模块相连接。处理控制模块根据电池电压,或者根据电池电压和电池电流切换第一降压电路以及第二降压电路的上电状态,实现切换第一降压电路或第二降压电路对无线接收模块的直流电压进行降压,进而提供给电池模块,为电池模块进行无线充电。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不同的充电阶段使用对应的降压电路,能够提升降压转换效率,避免充电温升较高,进而提高电池的无线充电效率。根据本技术的上述充电电路,还可以具有以下技术特征: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处理控制模块,具体用于在电池电压小于第一电压阈值时,发送第二控制信号,进而由第二降压电路对直流电压降压;在电池电压大于等于第一电压阈值,或者电池电压等于第二电压阈值且电池电流大于等于电流阈值时,发送第一控制信号,进而由第一降压电路对直流电压降压,其中第一电压阈值小于第二电压阈值;在电池电压等于第二电压阈值且电池电流小于电流阈值时,发送第二控制信号,进而由第二降压电路对直流电压降压。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电压阈值小于第二电压阈值,在电池电压小于第一电压阈值时,即在进入恒流模式阶段之前,控制第一降压电路掉电以及第二降压电路上电,进而由第二降压电路对直流电压降压;在电池电压大于等于第一电压阈值,即在恒流模式阶段时,或者电池电压等于第二电压阈值且电池电流大于等于电流阈值时,即在恒压模式的大电流阶段,控制第一降压电路上电以及第二降压电路掉电,进而由第一降压电路对直流电压降压;在电池电压等于第二电压阈值且电池电流小于电流阈值时,即在恒压模式的小电流阶段,控制第一降压电路掉电以及第二降压电路上电,进而由第二降压电路对直流电压降压,能够实现在恒流模式和恒压模式的大电流阶段采用比第二降压电路具有高降压转换效率以及少发热等特性的第一降压电路进行降压,提高降压转换效率,减少电池模块发热。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降压电路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并联的转换支路,每个转换支路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电压调整电路以及一个或两个以上串联的电荷泵模块;或者第一降压电路包括电压调整电路以及一个或两个以上并联的转换支路,每个转换支路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串联的电荷泵模块;对于任一电压调整电路,电压调整电路的输入端与无线接收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电压调整电路的输出端与电荷泵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电压调整电路的控制端、电压调整电路的反馈端均与处理控制模块相连接;对于任一电荷泵模块,电荷泵模块的输出端与其它电荷泵模块的输入端或电池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电荷泵模块的控制端与处理控制模块相连接。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降压电路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并联的转换支路,每个转换支路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电压调整电路以及一个或两个以上串联的电荷泵模块;或者第一降压电路包括电压调整电路以及一个或两个以上并联的转换支路,每个转换支路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串联的电荷泵模块。电压调整电路与无线接收模块、电荷泵模块、处理控制模块相连接,电荷泵模块与电压调整电路、处理控制模块、电池模块相连接。电压调整电路用于根据处理控制模块输出的PWM(PulseWidthModulation,脉冲宽度调制)信号将直流电压调整为设定幅值的电压,并输出至电荷泵模块,电荷泵模块用于对设定幅值的电压进行降压,并将降压后的设定幅值的电压输出至其它电荷泵模块或电池模块。由于电荷泵模块的输入电压需要可调节并且步阶要小,所以通过电压调整电路为电荷泵模块实现精细调压,具体为电压调整电路根据处理控制模块输出的PWM信号将直流电压调整为设定幅值的电压,进而提供给电荷泵模块,确保电荷泵模块对直流电压的降压效果,从而实现电池模块的大电流充电。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电压调整电路,包括:外接PWM电路,外接PWM电路的输入端作为电压调整电路的控制端;控制驱动电路,控制驱动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与外接PWM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控制驱动电路的第二输入端与控制驱动电路的参考电压输出端相连接,控制驱动电路的第三输入端与电压调整电路的BUCK电路(降压式变换电路)的输出电压的反馈端相连接;BUCK电路,BUCK电路的开关控制端与控制驱动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在该技术方案中,电压调整电路包括外接PWM电路、控制驱动电路、BUCK电路。首先由控制驱动电路根据其输入电压与BUCK电路的输出电压的反馈电压的误差,将BUCK电路的输出电压调整到设定电压。具体为,当控制驱动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的电压小于其第二输入端(参考电压)的电压时,将其第三输入端的电压(BUCK电路的输出电压的反馈电压)与其第一输入端的电压差值作为误差,将BUCK电路的输出电压调整到设定电压,此时,BUCK电路的输出电压与外接PWM电路的输入PWM信号存在线性关系,根据电池电压计算设定幅值的电压(即BUCK电路所需电压),通过调节外接PWM电路的输入PWM信号即可调整BUCK电路的输出电压至所需电压,能够为电荷泵模块提供精细可调电压,确保电荷泵模块对直流电压的降压效果。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外接PWM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电容;第一电阻、第三电阻依次连接,第一电阻还与处理控制模块相连接,第三电阻还与控制驱动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在第三电阻与控制驱动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之间,第一电容的另一端连接至地端;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在第一电阻与第三电阻之间,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至地端。在该技术方案中,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无线接收模块;第一降压电路,所述第一降压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无线接收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一降压电路的输出端与电池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第二降压电路,所述第二降压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无线接收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二降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池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处理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无线接收模块、所述第一降压电路的控制端、所述第二降压电路的控制端、所述电池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无线接收模块;第一降压电路,所述第一降压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无线接收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一降压电路的输出端与电池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第二降压电路,所述第二降压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无线接收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二降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池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处理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无线接收模块、所述第一降压电路的控制端、所述第二降压电路的控制端、所述电池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降压电路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并联的转换支路,每个所述转换支路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电压调整电路以及一个或两个以上串联的电荷泵模块;或者所述第一降压电路包括电压调整电路以及一个或两个以上并联的转换支路,每个所述转换支路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串联的电荷泵模块;对于任一所述电压调整电路,所述电压调整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无线接收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电压调整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荷泵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电压调整电路的控制端、所述电压调整电路的反馈端均与所述处理控制模块相连接;对于任一所述电荷泵模块,所述电荷泵模块的输出端与其它所述电荷泵模块的输入端或所述电池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电荷泵模块的控制端与所述处理控制模块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调整电路,包括:外接PWM电路,所述外接PWM电路的输入端作为所述电压调整电路的控制端;控制驱动电路,所述控制驱动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外接PWM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控制驱动电路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控制驱动电路的参考电压输出端相连接,所述控制驱动电路的第三输入端与所述电压调整电路的BUCK电路的输出电压的反馈端相连接;所述BUCK电路,所述BUCK电路的开关控制端与所述控制驱动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PWM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阻、所述第三电阻依次连接,所述第一电阻还与所述处理控制模块相连接,所述第三电阻还与所述控制驱动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三电阻与所述控制驱动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之间,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连接至地端;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第三电阻之间,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地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PWM电路,还包括:第四电阻,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三电阻与所述第一电容之间,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控制驱动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四电阻与所述控制驱动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鹏程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